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趙春鋼老師說:「故宮中許多建築物的開間多為九間或五間,惟獨太和殿的面寬是十一開間,在整個故宮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為什麼呢?在分析太和殿面寬為何為十一開間之前,有必要對中國古代有關數字的概念尤其是「九」、「五」兩個數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九」、「五」兩個數字與封建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建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徵意義,只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一種簡單的說法為: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另一種說法認為「九五」一詞來源於《易經》。

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版本據說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稱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徵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代表此爻為陽爻,五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為了帝王之相。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這裡的「九」本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判別數字陰陽屬性的符號。後來人們把「九」和「五」作為具體的數字來運用,竊以為一來是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兩個數字在建築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學原則的。《周易》的釋義詞句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殿名字的由來據說就源於此。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歷來被尊為六經之首,對中華民族的各個領域都有深遠影響,因此「九五」一詞來源於《周易》之說應比較可信。

既然「九」和「五」是封建帝王的象徵,為何太和殿面寬為十一間呢?有關資料顯示,太和殿在明朝時叫做奉天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李自成進京後被毀,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時改為十一間。為何改為十一間?據說是當時找不到上好的夠長度的金絲楠木,建成九間的話木料的跨度不夠,只好改成了十一間,以縮短跨度。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太和殿作為紫禁城的第一建築,採用十一開間這種獨一無二的形式達到了在建築群中脫穎而出、鶴立雞群的效果,突顯出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九開間的形式在故宮中被多次運用,在九之上增加一個數字單位只能是十一。因為要保持建築物正中開門的特徵,其開間數必須是奇數。在美學效果上,十一開間還是可以被接受的,十三開間以上除非是長廊,對屋宇建築來說是太多了點。

紫禁城建築中的數字現象還有很多,往往又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不管我們現在是否真正理解它們的原本涵義,其創造者——我們的先人,決不是心血來潮,率性而為的。而所有的一切都有著一個統一的目的——禮制、秩序和美的完美結合。」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趙春鋼老師說:「中華易學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一代代的繼承和弘揚,這樣才能讓易學文化發揚光大,造福人民。」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趙春鋼,男,1966年6月生,大學本科學歷,河南開封人。自1989年開始學習研究中國優秀傳統周易文化,師從於七朝古都開封周易預測大師、風水大師、中醫專家楊俊明老先生和周易預測大師張麗榮先生,在學習研究周易文化的同時,學習研究中醫藥,專攻和擅長周易八字預測、風水策劃調理和中醫藥養生及調理身體,把八字命理、風水理論和中醫藥養生互為體用,融會貫通。多年來,始終堅持「以德為重,不忘初心,服務大眾,服務社會,振興中華」的原則。

趙春鋼老師:古代帝王為何被稱為「九五之尊」?

現為中國周易協會開封分會會長;2013年成為「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會員」;2014年8月成為中國周易協會會員和「高級易理策劃師」,同年獲得中華醫藥學會的「高級中醫特色診療師」;2016年1月參加網路媒體聯盟、中華周易名家協會舉辦的「第二屆中華文明杯周易文化領域論文案例評選」,獲得「當代易學文化傳承人物」和「當代易學文化應用專家」;2016年9月被知命易學文化平台授予「易學文化大師」。經常受邀到河南各地市和新疆、陝西、甘肅、北京、廣東、江蘇、福建等省、市進行風水策劃和調理,為眾多有緣人家進行趨吉避凶,調理身體,增強運勢,為眾多人家的家庭幸福及社會和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易名家文化平台 的精彩文章:

李強(李海南)老師:雲鶴山人、以醫弘道、德濟天下
五個小缺點一定要改掉

TAG:周易名家文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