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聯里的浪漫主義

春聯里的浪漫主義

貼春聯具有悠久的歷史。 顏慶雄 圖

◎ 余嘉

華人過春節,無論人在何方,都會要貼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也有人泛稱其為「對聯」,是中國人用以辭舊迎新、抒發新年美好企盼的重要載體和特有形式,故而具有極其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

春聯是對聯中的節慶聯,因此,春聯既有對聯的文學性,又具備增加喜慶氣氛的民俗性。所以春聯的撰寫,在符合對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相當、聲律相對」之要求的同時,作為迎春的使者、新年的宣言,它還須強調內容的吉祥喜慶、生機勃發,例如一則傳統春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又因春聯是用來新年祝福祈願,從事某些行業的人家,也會在內容中體現自身職業特質,如「日子紅火騰騰起 財運亨通步步高」通常是商戶使用,而「精耕細作豐收歲 勤儉持家有餘年」就適合於耕讀之家。

有說法認為,我國的第一副春聯出自孟昶之手。孟昶,字保元,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的末代皇帝。他在位期間整頓吏治、勸農興教,後蜀經濟發展良好,但又生性奢侈,好大喜功。宋太祖乾德二年除夕夜,孟昶在宮中大宴群臣,雖然身邊有妃嬪、臣子團團簇擁,他還覺得不夠熱鬧,就令學士幸寅遜在桃符上題聯語以誌喜,準備掛在自己寢宮的門口。然而幸寅遜思來寫去,孟昶總覺不滿意,索性自己提筆揮毫,於桃符上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兩句。孟昶的題詞改變了傳統中桃符的辟邪驅穢的內容與性質,轉而為抒發新年的願語。根據《蜀檮杌》記載,這件事發生在「蜀未歸宋前一年歲」,也就是說,孟昶最終並沒有實現自己「納餘慶」、「號長春」的願景,但是即便再來一次,他在桃符上所寫的聯語,也必然是喜慶吉利,而不會是沮喪絕望。通觀我們所見的春聯,如:「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春滿人間歡歌陣陣 福臨門第喜氣洋洋」句式字數不同,使用者生活狀態各異,但內容的傾向性驚人的一致:皆表達著對美好的嚮往,而且放眼高遠、態度堅定,洋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精神。

而「春聯」的正式命名,也源於一個皇帝。清代學者陳雲瞻《簪雲樓雜記》中記載:「春聯之設,自明洪武時,除夕,傳旨公卿、士庶之家,門上悉加春聯一對,帝微行出觀,以為笑樂」。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定都金陵後,為慶賀開國,就在除夕傳旨,要求公卿士庶門上都須張貼春聯,自己則在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行,賞聯觀景。「春聯」由此得名。同樣是《簪雲樓雜記》中記載說,當朱元璋走到一戶劁豬人家,得知他們因無人會寫而正在發愁,便命人取來紙墨,當場為屠戶題下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這一聯對得工整,亦符合室主人的職業特徵,端的是妙趣橫生。無論真實與否,讓皇帝在大年初一和最底層的劁豬匠共話新年,顯然體現了人們對君臣得宜、政治清明的社會期許,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封建制度下,不能不說是十分浪漫的理想了。

由春聯喜慶吉祥的這個特質中,還衍生出一件趣事。傳說,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某個年終歲尾之時,寫了一副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上,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聞名於世,這春聯是貼一副、就被偷揭掉一副,眼看已是除夕,左鄰右舍都貼上對聯,唯獨自己家門上空空如也,王家人急得團團轉,王羲之卻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聯:「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讓家人放心去貼上。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可借著月色一看,這副對聯寫得太不吉利,根本不能用,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著夜色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親自出門將昨天的對聯又分別補上半截,大家一看,變成:「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圍觀眾人看了,齊聲喝彩。

且不說王羲之的時代有無這樣成熟的春聯樣式,單就除夕夜根本看不到月光而言,這個故事也是後人託名偽作的可能性大。但老百姓們並不在意,反而對此津津樂道,大概就是春聯精巧的文學形式,和借「福至」「禍離」等詞所表達的歡喜、期盼的心情,讓人們寧願樂呵呵地相信。所以,無論現實中境遇如何,春節貼春聯中的浪漫主義必定是堅定不可動搖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特區報 的精彩文章:

行業人士看好「展覽+大店」模式
中外藝術輪流展現

TAG:深圳特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