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古代人過午不食?聊一聊被人誤解了的過午不食

古代人過午不食?聊一聊被人誤解了的過午不食

近年來,網上常流傳某中醫專家說"過午不食"有益健康長壽,反對此說者也多將矛頭直指中醫。其實,這種說法既不出自中醫也非其主流觀點。







"過午不食"並非源自中醫理論




據考證,醫家中最早談論"過午不食"的人,當推清初三大名醫之一的喻昌,他在其醫案專著《寓意草》中提到飲食調養的重要性。




他認為,不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飲食時間也與痰濁化生相關,從人體陽氣變化規律看,中午之前陽氣漸旺,可助脾運化,不易生痰;午後陽氣漸衰,此時再進食,則"火不暖土",飲食難化而變生為痰:"然飲食最宜致慎,不但肥甘生痰,濃味傷陰已也,人身自平旦至日中,行陽二十五度,飲食易消,故不成痰。




喻昌之所以援引佛教"過午戒食"的觀點談病後調護,與他由儒入禪、由禪入醫的閱歷有關。




喻昌原習儒,攻舉子業,曾以副榜貢生身份入京就讀並以諸生名義上書朝廷,陳述輔國政見。但人微言輕,他的上書自然沒被採納。在京3年,他鬱郁不得志,心灰意冷後,削髮為僧,遁入空門。誦習佛經同時,他還精研醫學,並終於選擇"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路,蓄髮下山,還俗行醫,直至終老。




佛教"過午不食"的內涵




所謂"過午不食",佛教的準確說法為"過中不食"和"不非時食"。

這裡的"午",並非12時辰制中的午時(中午11點~13點),而是指"可丁可卯"的12點。



按佛家解釋,為了珍惜居士供養和有利於清心寡欲,佛教徒一天只在正午前吃一餐:"按照佛制,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兩個:




一是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


二是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佛書《佛祖統紀》中稱:"時食若午時,日影過一發一瞬,即是非時。齋者以過中不食為體。"



儘管如此,但佛教徒允許過"中"後吃茶羹和"葯食"。所謂的茶羹並非清茶一杯,而是包含有茶葉、蔥、姜、棗、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煮後同食。別的不提,單說裡面的大棗,從現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數看,比葡萄糖還高。所以多吃倆棗也扛餓。







除了茶羹,還有"代茶飲"給僧人吃。唐代王燾《外台秘要》中就記載了一首"代茶新飲方",內含黃芪、茯苓、葛根、薏苡仁、通草、乾薑、桑根白皮、鼠粘根、生乾地黃、枸杞根、忍冬、菝契、麥門冬和玉竹等14味,這14味都先搗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搗成細末,吃之前加上少許鹽、橘皮、蓽茇等煮熟,"煎以代茶"。




王燾特別說明此方尤其適宜僧人多吃:"禪居高士特宜多飲,暢腑臟,調適血脈,少服益多,心力無勞,饑飽飲之甚良。"這方子里,茯苓、葛根、薏苡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能夠補充能量、抵禦飢餓。



另外,據趙朴初先生說:"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葯食"。"這裡的"葯食"是指普通飲食,即以食當葯。可見,佛教的"過中不食"也有靈活變通處。




"過午不食"的要義是過午少食




多位醫家認為,"過午不食"並非過午禁食而是少食。




按照我國古代的餐制,"過午不食"的說法並不符合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秦漢以前,一日兩餐相當普遍,人們將出工前吃的飯,稱為"大食"或"饔食",吃得相對飽一些;收工後吃的飯,稱為"小食"或"飧食",這通常是將早上的剩飯用水泡一下就對付了:"飧,水澆飯也,從夕食。"




另外,古籍記載中還有平旦食、晝食、餔(bu)食和暮食之分,或蚤(早)食、餔食、夜食之說。餔食指申時即15點~17點間進食:"餔,申時食也",餔食和暮食或夜食都過了午時。而三餐制大約是從兩宋開始的,與現今的進餐時間相似。




農耕社會民眾的作息習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落山後再幹活兒要點燈熬油,"性價比"不划算,因此百姓多是天擦黑後就鑽被窩了。




中醫認為,如最後一餐和入睡挨得太近可致食積不化而鬱結成病,如《醫學傳燈》載:"最忌食後就寢,耳無所聞,脾即不磨,肺氣又不為之四布,惟有鬱結成病而已。"




《外台秘要》載:"人不得每夜食,食畢即須行步,令稍暢而坐卧。若食氣未消,而傷風或醉卧,當成積聚百疾"。因此,過午少食能夠預防食後就寢致消化不良。從現代營養學觀點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的三餐模式為:早餐營養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適量。晚餐適量的原則正與"過午少食"的觀念相符合。







定時進餐每餐少食




古人怎麼養生?生活規律而已:"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其中的"食飲有節"就包括進餐定時、定量和五味調和等。




中醫在餐制和食量上與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合,都強調每頓少吃但多吃幾頓。像相撲運動員那樣一天只吃一頓,但食量超出脾胃的運化能力仍會傷身。所以食物總量要控制,正如《醫學傳燈》所說:"每日飯食只宜八分,不可盡量";餓過頭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恐覺飢乃食,食必多。"正確的做法是定時進餐,每餐少食,"常如飽中飢,飢中飽。"




另外,與網傳"過午不食"類似的還有"不吃申時食"。這個說法最早見於元代釋繼洪治療流行性傳染病瘴瘧的方書《嶺南衛生方》曰:"莫飲卯時酒,莫食申後飯。"




這種生活經驗,原為預防疫病而設,因為兩廣地區多見山嵐瘴氣,早上飯菜在自然環境的高溫、高濕的環境里擱置超過半天,就可能腐敗變質;




同理,酒屬發酵飲品,高溫下也易酸敗,"南土暑濕,嗜酒則多中暑毒"。與此類似的說法還有"少食申後粥""少餐申後飯""申後飯欲減""申後飯宜少"等,其意都強調申時後少吃而非禁食。






黑芝麻最大的功效竟然不是烏髮,而是。。。每天一把效果驚人




這種茶調理人體脾腎濕寒長痘手腳涼痛經有奇效




小手掌就可以治大痛的元火掌灸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胡希恕講傷寒論16
胡希恕講傷寒論4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