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薛永武:孔子論「士」、「中行」與「和而不同」的處事原則

薛永武:孔子論「士」、「中行」與「和而不同」的處事原則

開啟人才教育的新視野

士是中國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孔子這段對話中分析了三個不同類型的士。孔子還深刻揭示了「中行」的重要性,提出「和而不同」的處事原則。

【原文】

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評析】

孔子主張在家庭內部是父慈子孝,把正直的道德納入「孝」與「慈」的範疇之中,一切都要服從「禮」的規定。他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有學者認為,即「人子不能自外於父母之過,做一個幸災樂禍甚至告密揭發的『陌生人』,而應義不容辭地反覆勸止,使其過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劉強《論語新識》,嶽麓書社2016年版,第360~361頁)。

實際上,對待孔子這句話的理解,反映了孔子對待人性、人情與刑法之間關係的思考。

【原文】

13.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

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

【評析】

這裡孔子對「仁」的解釋,是以「恭、敬、忠」三個德目為基本內涵。在家恭敬有禮,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辦事嚴肅謹慎,就是要符合「禮」的要求;待人忠厚誠實顯示出仁德的本色。孔子非常注重為人的誠信,所以「與人忠」真實地再現了孔子的交友觀。

遺憾的是,在現實中的交友中,有些人需要你的時候,甜言蜜語;不需要你的時候,形同陌路。這種為人處世之道看似很聰明,實際上傷的是友情,但暴露的是你的人品。豈不悲乎!

【原文】

13.20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裡能數得上呢?」

【評析】

士:士在周代貴族中位於最低層。此後,士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硜硜: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孔子觀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夠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於現在的當政者,他認為是器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上士。

《孟子》的《離婁章句下》,載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意思是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由此可見,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視為小人,是指拘泥或者固執於某種言行的誠信,沒有學會變通和通達,如同孟子所言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原文】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不能與中庸之道的人交往,就一定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為,狷者能夠堅守做人的底線。」

【評析】

「狂」與「狷」是兩種不同的性格特點。「狂」是流於冒進,進取,敢作敢為;「狷」是為了潔身自好,比較保守,不敢作為。孔子認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於狷。孔子這裡說的「中行」,實際上就是中道或中庸,是指做人做事的適度恰當,孔子反對極端,認為「過猶不及」。孔子主張「中行」的思想值得我們繼承學習,因為「中行」符合辯證思維,符合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穩定態。

【原文】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做事沒有恆心,就不能當巫醫。』這句話說得真好啊!」「人不能長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恥辱。」孔子說:「(這句話是說,沒有恆心的人)用不著去占卦了。」

【評析】

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引自《易經.恆卦.爻辭》。孔子這裡講了兩層意思:一是人必須有恆心,這樣才能成就事業。二是人必須恆久保持德行,否則就可能遭受恥辱。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們的告誡。

《孟子·滕文公上》:「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之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孔子所說的「恆心」。孔子這段話表現了儒家思想所蘊含的理性精神,也體現了現代情商理論中的自我激勵思想。人生在世,要保持恆心,需要自我調控,更需要自我激勵,才能保持特定的「恆心」。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能夠與人和睦相處,但不求同一;小人與人相處只求同一,但不能和睦相處。」

【評析】

「和」與「同」是中國古代兩個哲學命題。「和」是指調和,是在禮的指導下協調各種社會矛盾、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原則;「同」,是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儒家非常注重「禮之用,和為貴」,所以《禮記·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極致狀態,體現了最高的和諧。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不能與別人保持融洽的關係。

「和而不同」不僅可以用於處理人際關係,而且還可以用於處理國際關係。在國際事務中,應該「和而不同」,避免霸權政治。「和而不同」顯示了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責任編輯:高雪

GIF

好 書 推 薦

簡 介

薛永武《審美與人才開發》一書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人才強國戰略出版工程出版物,由中組部歸屬的國家級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該書是人才美學的代表作。作者運用了哲學、社會學、人才學、美學、文化學、教育學、現代仿生學、腦科學、思維科學、價值論哲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於青少年的成長與成才、對於家庭和各類學校教育,提供審美的視角和方法,通過審美全面激發人們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人才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全面開發;對於國家人才戰略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而言,拙著對於全社會克服金錢和權力對人性的異化,引領人生超越平庸,走出人生迷途,促進全社會的人才開發,對於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薛說人才 的精彩文章:

薛永武:孔子論「富民」和「教民」的思想
薛永武:孔子論「克己復禮」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TAG:薛說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