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首鮮為人知的偈語

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首鮮為人知的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頌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出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今天小編來介紹一下惠能大師的另一首偈頌相信很多人是沒有聽過或是見過的,那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惠能大師說這首偈頌的緣起吧。

惠能大師在唐睿宗太極元年(七一二),也就是後來改元的延和七月時,命門下弟子到新州的國恩寺建塔,又派人催促早日完工。到了第二年夏末,終於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眾,對他們說:「我到八月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們如果有甚麼疑問,須趁早發問,我當為你們解答,消除你們心中的疑惑。一旦我去世以後,就沒有人教導你們了。」法海等人聽了這話,都傷心的流淚悲泣,只有神會神情如常不動,也沒有流淚哭泣。

大師說:「神會小師卻能懂得善與不善平等,不為毀謗或讚譽所動搖,不生悲哀或快樂的情緒。其它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你們這幾年在山中都修的甚麼道?你們現在悲傷涕泣,是為誰擔憂呢?如果是憂慮不知道我的去處,我自己是知道要去那裡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處,也就不會預先告訴你們了。你們悲傷涕泣,是因為不知道我的去處;如果知道我要去那裡,就不應該悲傷涕泣了。法性本來就沒有生滅去來,你們都坐下來,我為你們說一首偈,叫作真假動靜偈。你們誦得此偈,就能與我的心意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會失卻宗門的宗旨。」

所有的徒眾都一齊向六祖作禮,請大師說偈。偈語是這樣說的:

一切萬法皆非真,不要顛倒看作真。

若是當作真實看,此見完全不是真。

若能自心識得真,離了假相即心真。

自心不能離假相,既已無真何處真。

有情本來就解動,木石無情才不動。

若是偏修不動行,則同木石頑不動。

如尋自心真不動,不動自存於動中。

不動若是頑不動,無情卻是無佛種。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只要能作這樣看,此見就是真如用。

告訴諸位學道人,著力必須要用意。

勿在大乘宗門下,卻仍執著生死見。

彼此談論若相契,就應共論佛法義。

所言若實不相契,也應合掌使歡喜。

宗門原本是無諍,有諍就失真道義。

固執違逆諍論者,心性便轉入生死。

當時徒眾聽完偈語,都一起向六祖頂禮,並且都體會大師心意,人人收攝散亂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諍執。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間,法海上座於是再禮拜大師,請問道:「和尚滅度以後,衣法將要傳給甚麼人呢?」

大師說:「自從我在大梵寺說法,直到今天所說,記錄流通,名為《法寶壇經》。你們守護此經,轉相傳授,度化一切眾生。只要能依照此經說法,就叫作正法。我現在只為你們說法,不再傳付祖衣。因為你們的信根都已純熟了,決定不再存有疑慮,足以勝任弘法大事;但是根據達摩祖師傳授的偈意,祖衣不應該再傳。達摩祖師的偈語是這樣說的:『我來東土的本意,是為傳法度迷情。一華開展為五葉,菩提道果自然成。』」

六祖又說:「各位善知識!你們人人各自清凈心意,聽我說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種智,必須了達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處而不住一切相,並於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愛,也沒有執取和捨棄的心念,不計較利益成敗等事,安閑恬然平靜,清虛圓融澹泊,這就叫做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卧,都懷有一顆純凈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場中別有舉動造作,即已真實成就凈土,這叫做一行三昧。如果能夠具有這二種三昧,就好像地下種子,由含藏到長養,終使果實成熟。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我現在所說的法,譬如及時雨,普遍潤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們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種子,遇到這及時雨的滋潤,都能發芽生長。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證得菩提,依照我所說去行持的人,決定能夠獲證妙果。聽我說偈:『心地含藏諸種子,普獲法雨皆發萌。頓悟華情行持後,菩提妙果自然成。』」

六祖說完偈語,又說:「佛法沒有二法,心也是這樣只有一種。佛道清凈,沒有甚麼可以執著。你們切勿偏著『看靜』和偏落『空心』,自心本來清凈,原本無可執取和捨棄。你們要各自努力,隨緣珍重!」

這時,徒眾都向六祖頂禮而後退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聰聰釋義 的精彩文章:

TAG:聰聰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