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蝸牛拆書之《論語》:學而篇第一 9-12

蝸牛拆書之《論語》:學而篇第一 9-12

蝸牛寄語

當別人張口論語閉口老子的時候,你是否一臉艷羨?當別人動輒引經據典高談闊論的時候,你是否也想口水噴他一臉?怎麼辦?想品讀原典卻沒有時間;想學習精髓卻不知如何取捨;想去尋尋古書卻發現浩如煙海;市面解讀眾多卻不知從何選擇。那還等什麼,關注三言與兩拍吧,在碎片化的時間裡把你的古典知識系統化。這裡,有科學的考證;這裡,有邏輯清晰的說明。在這裡,你就會像大師一樣讀懂古人,因為,我們始終站在前人的肩上!蝸牛拆書,帶你逐字逐句拆經典。

1

1.9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注釋】

慎終:人死為終。這裡指父母的去世。《集注》曰:「慎終者,喪盡其禮。」

追遠:遠指祖先。《集注》曰:「追遠者,祭盡其誠。」

厚:敦厚、淳厚。《集注》曰:「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於厚也。」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2

1.10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注《論語》和《檀弓》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皇侃《論語義疏》:「《禮》:身經為大夫者,得稱為夫子。孔子,魯大夫,故弟子呼為夫子也。」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邦:指當時的諸侯國。

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相當於「是......還是」中的「還是」。

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讚譽。

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能)聽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讓他過問呢?」子貢說:「老師是以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取得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他求的方法,大概和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3

1.11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志:志向。《集注》曰:「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

行:指行為舉止等。

三年:《譯註》解釋為:「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但是無論是《集注》還有與禮儀制度相關的《禮記》卻並未對「三」做多次解,而是做一個確數,就是指三年。

從傳統禮儀,父死,子守孝三年來說,筆者認為,解釋為「三年」確數比較合適。

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裡表示「合理部分」的意思。如《集注》所引尹氏曰:「如其道,雖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則三年無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對於此句,後人批判較多,如楊樹達在《論語疏證》(以下簡稱《疏證》)中就說:「三年無改,謂事之雖不改而無害者耳。若親之過失,親在尚當幾諫,不當在不改之域也。」

又,《里仁》篇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故,此處對於此句的理解不能機械。

【譯文】

孔子說:「(看一個人,)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就要觀察他的志向如何;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何;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4

1?12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禮:在春秋時代,「禮」是指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禮節儀式。禮的根本作用在於區別與差異,故《荀子·樂論》說:「禮別異。」《禮記·樂記》說:「禮者為異。」「禮者別宜。」

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如《集注》曰:「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

和:恰到好處,如《譯註》所解。又有說譯為「和諧、調和」。如《集注》曰:「和者,從容不迫之意。」

筆者認為,朱子謬矣。

《禮記?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疏證》曰:「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禮之為用固在乎適合,然若專求適合,而不以禮為之節,則終日舍己徇人,而亦不可行矣。」

可見,所謂「和」者,重在恰到好處。故本文也作此解。

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這、此等意。指代前一句。

有所不行:此句歷來斷句有疑問。本文採用通說斷句法。

但是皇侃《義疏》把這句屬上,全文便如此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他把「和」解釋為音樂,說:「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禮樂相須。......變樂言和,見樂功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用禮,而不以樂和之,則其政有所不行也。」這種句法值得考慮,但是把「和」解釋為音樂相和,而且認為「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禮」而言,都覺牽強。

特別標註,以供參考。

節:節制、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到好處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不論大事小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為了求恰當而恰當,沒有用一定的規矩制度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三種行為,讓你一輩子找不到男朋友
初美雨露:未來怎樣取決於你自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