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畫廊大撤退 新加坡放低藝術野心

畫廊大撤退 新加坡放低藝術野心

1月26日,第八屆「藝術登陸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開幕。令人驚訝的是,作為新加坡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博覽會,本屆「藝術登陸新加坡」只吸引了83家畫廊參展,這也是該藝博會自創立以來,首次錄得低於一百家的參展畫廊數。回顧過往的數據,不難發現,在過去幾年裡,「藝術登陸新加坡」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2015年其參展畫廊數達到197家的峰值,2016年下降至173家,2017年持續下降至131家,直到2018年,驟降至83家,打破歷史最低紀錄。畫廊的大撤退只是冰山一角,在這個現象的背後,是新加坡藝術市場的衰退,以及新加坡日漸潰敗的試圖成為亞洲藝術中心的野心。

參展畫廊更迭

在「藝術登陸新加坡」創立的最初幾年,對於新加坡這個藝術新世界,藏家和畫廊還飽含熱情。

2011年,第一屆「藝術登陸新加坡」舉辦時,有超過120家畫廊參展,其中既有嘗鮮的國際畫廊,如在巴黎、紐約、香港擁有空間的貝浩登畫廊,也有對新加坡藝術市場感到好奇的亞洲地區畫廊,如北京的博而勵畫廊、香港的馬凌畫廊、東京的小山登美夫畫廊等,當然絕大部分還是新加坡本土及東南亞地區畫廊。2012年,更多西方重量級畫廊被吸引,來自紐約的立木畫廊和來自倫敦的白立方畫廊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隨著藝博會持續發展,其參展畫廊的組成結構也在不斷變化,西方背景的重要畫廊越來越少,而本就居高不下的亞洲畫廊參展比例還在不斷升高。到2017年後,中日韓的重量級畫廊也不斷減少,主要參展畫廊集中在東南亞地區。今年參展的83家畫廊中,已不見前幾年曾出現的香格納、藝術門、大田秀則等知名亞洲畫廊的名字。

根據新加坡本地媒體報道,今年甚至有不少畫廊「零銷售」,而大件作品、高價作品的滯銷更是過去幾年的常態。

對於「藝術登陸新加坡」來說,一方面,每況愈下的銷售成績難以吸引新畫廊加入,另一方面,多次參展的畫廊逐漸喪失信心,不再復展。

成立於韓國,在首爾、天安、上海等地擁有空間的阿拉里奧畫廊原本算得上「藝術登陸新加坡」的忠實粉絲,2011至2018年期間曾7次參展(只有2016年缺席),然而在本屆展會上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採訪時,畫廊透露今年銷售緩慢,本區域藏家明顯減少,猶豫明年是否參展。同樣對繼續參加「藝術登陸新加坡」感到猶豫的還有從2013年起連續6次參展的日本畫廊Whitestone。在本屆展會的記者會上,「藝術登陸新加坡」創始人Lorenzo Rudolf表示,自2011年以來,藝博會共吸引了超過500家國內外畫廊參展,但其中只有80家畫廊復展,大部分不再回頭。

在並不算長的8年發展過程中,「藝術登陸新加坡」經歷了起起落落,其高峰出現在2015至2016年。自2015年伊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即將揭幕的消息就振奮了東南亞藝術圈,當年11月底,美術館正式開幕,給新加坡藝術生態打了一針「強心劑」。可以看到,2015及2016年的「藝術登陸新加坡」也受到美術館開幕的正面影響,參展畫廊數都突破了170家,遠超其他年份。然而好景不長,這一針「強心劑」後,並沒有後續的措施吸引畫廊留下。從「藝術登陸新加坡」創立之時就參展的貝浩登畫廊,自2015年最後一次參展後再沒有回歸。

新加坡平庸的藝術市場表現更是令參展畫廊數「斷崖式」下跌。針對銷售不佳的狀況,Lorenzo Rudolf在本屆展會期間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表示,與東南亞其他地區相比,新加坡藝術市場處於停滯狀態。他指出,新加坡本地藏家數目沒有增長,市場窄小,而其他東南亞地區發展蓬勃,削弱了新加坡的競爭力。新加坡也沒有足夠的藝術作品吸引其他區域買家的注意力。

面對不斷縮小的規模,也有畫廊認為是好事。新加坡本土藝術機構STPI(新加坡泰勒版畫院)總監Rita Targui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郵件採訪時表示,規模變小並不是缺點,不論畫廊還是藏家都更看重質量而不是數量,今年STPI銷售成績很好,售出了六件新加坡本土及東南亞藝術家作品。同時她表示,「藝術登陸新加坡」參展畫廊減少,也與過去幾年其他藝博會的湧現有關,可供選擇的藝博會增多,導致畫廊更加挑剔。

重心轉至東南亞

在畫廊的大撤退中,西方畫廊的離去對「藝術登陸新加坡」來說並不算十分沉重的打擊,畢竟西方畫廊並不是其發展的核心與基石。

2011年起,即有消息稱,來自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展將收購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事實也確實如此,2013年,被收購後改名換姓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K)橫空出世。原本就青睞Art HK的國際畫廊,在巴塞爾藝術展的背景支撐下,自然更傾向於參加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因此,「藝術登陸新加坡」沒有選擇相似的國際化策略,而是主打亞洲牌,也間接確立了幫助新加坡爭奪亞洲藝術中心地位的目標。

2010年底,首屆「藝術登陸新加坡」開幕之前,Lorenzo Rudolf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就表示,第一屆展會的西方畫廊參展比例被刻意壓低。「我們的目標是扶持亞洲藝術市場,強化亞洲畫廊,讓他們成為可以和西方畫廊抗衡的競爭對手。」

香港的亞洲藝術交易中心地位是難以撼動的,不只藝博會這樣的一級市場,就連屬於二級市場的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行也將亞洲的中心設在了香港。因此,「藝術登陸新加坡」將重心放在了文化交流上。Lorenzo Rudolf清楚地認識到,新加坡雖然本土藝術規模不大,但卻可以起到溝通連接的作用。

在2012年接受Blouinartinfo採訪時,Lorenzo Rudolf 表示:「新加坡太小了以至於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生態,但新加坡處在中國、印度和東南亞之間,這三者擁有亞洲最強勁、增長最快的藝術市場。香港的藝術市場比新加坡大,但說到對話、交流,新加坡才是中心。對於亞洲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擁有兩個同是國際水準,卻有著不同發展方向的藝術中心。」

Lorenzo Rudolf希望新加坡能在亞洲藝術生態中與香港並駕齊驅,然而現實情況是,上海的藝術市場也在崛起。2013年及2014年,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和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相繼成立,前者一直在擴大規模,去年參展畫廊數達到104家,並將於今年5月進軍北京;後者的主展場一直將規模控制在30家左右,但參展畫廊規格高,以豪瑟沃斯、卓納等國際一流畫廊為主導。

來自韓國的畫廊從業人員趙慧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韓國畫廊都參加過新加坡的藝博會,但這幾年(參加新加坡藝博會的韓國畫廊)變少了。我個人認為,這和香港、上海等地藝博會的成長有關係。」據她透露,韓國將新加坡、香港、台灣、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場稱作中華圈藝術市場,而一家畫廊每年能參加的藝博會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在一個特定的藝術市場里通常只選擇一到兩個藝博會參加。現在不少韓國畫廊更傾向於參加上海和香港的藝博會,而非新加坡。

畫廊們紛紛逃離新加坡,奔往香港、上海,隨著參展畫廊減少,以及重量級畫廊退出,「藝術登陸新加坡」最初所希冀的整個亞洲範圍內的藝術交流自然也就逐漸式微。

近年來,「藝術登陸新加坡」更加強化自己在東南亞藝術生態中的角色。2013年設立「印尼館」,為處於上升勢頭的印尼藝術提供專門的展示空間;2014年設立「東南亞平台」;2016年「東南亞平台」進一步演化為「東南亞工作坊」,19名東南亞藝術家透過多元化的實踐作品反映各自區域的文化發展;同年,「藝術登陸新加坡」姊妹展會「藝術登陸雅加達」成立。今年的「藝術登陸新加坡」則以泰國藝術為主打,有7家泰國畫廊參展。(編輯 董明潔 許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機場運力新興城市 宜昌有望成區域型副中心城市
恆隆陳啟宗:至少五年內 內地開發商無法主導香港樓市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