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海幾十萬中國軍隊打不過日軍,白崇禧道破天機:缺乏這個東西,仗沒法打

上海幾十萬中國軍隊打不過日軍,白崇禧道破天機:缺乏這個東西,仗沒法打

作者:楊天石,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演講嘉賓。

淞滬戰場

雙方既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較量,戰場上的拼殺自然更加激烈。10月21日,廣西增援部隊第二十一集團軍廖磊率部到滬,向蘊藻浜沿河之敵發起全線反攻。桂軍作戰勇敢,但武器落後,缺乏與現代化武裝的日軍作戰經驗,未能挽救危局。22日蔣介石日記云:「滬局以桂軍挫敗頓形動搖。滿擬以桂軍加入戰線為持久之計,不料竟以此為敗因也。」次日,桂軍因傷亡過大,撤至京滬鐵路以南地區整理。其他部隊也傷亡慘重,第三十三師打到官兵僅剩十分之一,師長負傷,旅長失蹤。25日,中央軍第七十八軍第十八師朱耀華部防地為日軍突破,朱軍放棄位於上海西北的戰略要地大場。至此,蔣介石才覺得「滬戰不能不變換陣地」,決定命中國軍隊作有限度的撤退,轉移至蘇州河南岸。但是為了給世人留下仍在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印象,他決定在閘北「派留一團死守」。27日夜,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團副謝晉元奉命率部留守閘北四行倉庫,演出了八百壯士(實只四百人)孤軍抗敵的悲壯一幕。31日,該團退入上海公共租界,堅持至1941年12月28日。

蔣介石認識到,中國的對日戰爭只能是持久戰、消耗戰,但是,他提出的戰略原則卻是防守戰。8月18日,他發表《告抗戰將士第二書》,主張「敵攻我守,待其氣衰力竭,我即乘勝出擊。」「要固守陣地,堅忍不退,以深溝高壘厚壁,粉碎敵人進攻。」 9月13日,蔣介石手擬《告各戰區全軍將士文》,再次強調固守,「雖至最後之一兵一彈,亦必在陣中抗戰到底」。10月28日,他在松江召開軍事會議,仍然表示:「要嚴密縱深配備,強固陣地工事」,「要不怕陣地毀滅,不怕犧牲一切」,「我們已移至滬戰最後一線,大家應抱定犧牲的決心,抵死固守,誓與上海共存亡」。

進犯上海的日軍

要殺敵衛國,自然需要強調犧牲精神,但敵人擁有海、空優勢,配備重武器,呆板的防守戰必然帶來巨大的傷亡,最終也難以守住陣地。當時,日方有各種飛機1500架,而中國僅有戰鬥機、轟炸機300架。8月24日,張治中致蔣介石、何應欽密電云:「連日敵機甚為活躍,全日在各處轟炸,毫無間斷,我軍日間幾無活動餘地,威脅甚大。」白崇禧也表示:「無制空權,仗無法打。我官兵日間因飛機不能動,夜間因探照燈亦不能動。長期抵抗,須另有打算。」

白崇禧

淞滬之戰,中國軍隊士氣旺盛,英勇抗敵,但蔣介石單純防禦,將幾十萬精銳密集於長江南岸狹長地區內,層層設防,硬打死拼,大量消耗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是很愚蠢的作戰方法。後來,蔣介石回顧淞滬戰役,就曾自我檢討,認為自己沒有在《九國公約》會議之前,及早退兵於吳福線、乍嘉線陣地,「而於精疲力盡時,反再增兵堅持,竟使一敗塗地,不可收拾」,「此余太堅強之過也」。

「堅強」是好事,但不顧條件,「堅強」太過,沒有任何靈活性,就是執拗了。

摘自《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1》 作者:楊天石 重慶出版社 2015年9月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早在《南京條約》之前,清政府與英國就簽訂過一個不平等條約!
中國抗戰有損世界和平?美國媒體竟然這樣報道抗日戰爭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