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有很多「空巢青年」根本沒空養「蛙」

還有很多「空巢青年」根本沒空養「蛙」

這是動靜時評的第10篇文章

摘要:而這些「空巢青年」真正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和生存狀況就很難進入公共視野。在現實中他們已經處於權力的邊緣——危險的工作環境,得不到保障的權益······此時若在媒體空間還得不到應有關注,就只能更加落於「灰色地帶」。

動靜傳媒出品 孫子楚 文

一款遊戲能引起這麼大反響,說實話,這事兒只有在中國才能發生。

近日來,由日本遊戲公司Hitpoint推出的《旅行青蛙》放置類手游風靡了整個朋友圈,許多網友紛紛養蛙、曬蛙。統計數據顯示,該遊戲僅在iOS平台就收穫了超過1000萬的下載量,其中95%以上來自中國玩家。一隻小青蛙,只要給它收拾好東西,它就會自動出門遠行,高興了蛙寶寶還會給你寄一張明信片——就是這樣一款隨緣、任性的萌寵遊戲激起了眾多中國年輕網友的興趣,在後續媒體報道中有分析指出,玩家在這款遊戲中相伴而生的牽掛與依戀感,其實映射了大部分中國年輕一代的生存現狀:平凡、壓力大、獨居在城市、缺乏情感寄託,但也有著一顆「想走就走」的野心。而「空巢青年」即是為這群年輕人貼上的標籤。

但如果仔細揣摩「空巢青年」的內在涵義,筆者發現這個「青年」的形象其實是很不具體的,甚至是有失偏頗的。在許多報道中,媒體都慣將「空巢青年」不自覺的描繪成具有高等教育背景,有想法,有生活情趣的年輕一代,雖然他們生活在城市,鴨梨山大,但這群青年在智識上卻具有理所應當的氣概。筆者並不是批評他們,只是考慮到即便在「空巢青年」內部也有著完全迥異的生存現狀,而平時的媒體傳播中卻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另一批「沉默的大多數」。

去年5月,淘寶根據大數據計算髮布的《中國空巢青年圖鑑》就指出,中國目前已有5000萬空巢青年,他們蟄居在各大一、二線城市,其中61%是90後,其數量巨大可謂驚人。而另一項教育部的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42.7%,這個數據背後一方面表現的是教育的長足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同一輩中,還有近60%年輕人沒能進入高等教育序列。其實我們想一想也知道,這些只擁有高中或者中專學歷的年輕80,90後,大多匆忙遷移到城市,早早開始為生活打拚。雖然許多大學畢業生也會留在城市內辛勤工作,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是截然不同的群體,分擔著截然不同的城市「職能」。擁有更好教育背景的年輕人出入在寫字樓、商業中心、或者創意園區,他們有活力,對未來有更高的期待,即便身處「空巢」的境地,也善於使用社交媒介對自己的生存狀況作有力的表達。而那些60%的大多數青年,他們則在城市填補了眾多產業的末端環節:快遞員、外賣小哥、建築工人、餐飲服務······同樣是「空巢青年」的一份子,他們忍受著相同的孤獨,卻往往未能獲得更多關注,不會發聲,也鮮有發聲的機會——大眾傳播空間被善於製造話題的「白領一族」佔據;喧囂的輿論場中,熱鬧是「白領」的,而沉默是他們的。如果此時媒體報道再有意無意的忽視,這些青年就只能愈發邊緣,從而進一步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前者空虛、寂寞可以養寵物,養蛙,然後通過社交媒介分享心情;後者也空虛、寂寞卻往往更疲憊,怕是連睡覺的時間都爭分奪秒。但前者卻代替了後者的媒介表達。這讓筆者想起一個關於傳播中「媒體賦權」的理論:媒體通過傳播活動可以促進某個群體或個人對媒體內容的控制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共話語格局與媒介資源的分配。可以說,今天的互聯網話語表達越來越能夠影響現實生活,但筆者在上文提到的群體卻在一輪又一輪的「媒體賦權」中喪失了主動性。換言之,更多為生活打拚的「空巢青年」根本沒空「養蛙」,也沒有心思作什麼「佛系」,但通過媒體傳播所傳遞的局部現象,卻由於話語格局的差異,放大成為整個群體的「偽共性」。而這些「空巢青年」真正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和生存狀況就很難進入公共視野。在現實中他們已經處於權力的邊緣——危險的工作環境,得不到保障的權益······此時若在媒體空間還得不到應有關注,就只能更加落於「灰色地帶」。

其實說了這麼多,筆者最後想表達的也只是一點——作為社會公正的追求者,媒體應該在有限的傳播空間中,多照顧一些諸如文中的「沉默的大多數」。

編輯∣謝步東

「做一個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文化傳播者」

本文版權歸「動靜傳媒」所有

圖片來自:百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京動靜傳媒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西京動靜傳媒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