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念全國名老中醫施維智誕辰100周年 我的回憶

紀念全國名老中醫施維智誕辰100周年 我的回憶

紀念全國名老中醫施維智誕辰100周年

我的回憶

拜師

57年高考落榜,8月父親帶我到中醫黃德祥家拜師,禮節是點紅蠟燭行跪拜禮,三叩首,黃德祥看內、外科,是盧灣區第五聯合診所的副所長兼區衛協副組長。我半天讀中醫書,半天隨診抄方,58年大躍進黃德祥結束私人開業(之前半天醫院,半天私人開業),調入南洋醫院,我隨之跟進,之後大約月余,傷科實在太忙,把我借去幫忙,攤貼膏藥、敷藥、學習夾縛固定,做助理工作。半月後,先生叫我坐其對面,書寫病案抄方,從此我從內科轉到學傷科了。58年底,政府號召年青西醫學習中醫,拜老中醫為師,當時的拜師儀式很隆重,西醫和我分別向俞同芳主任和施維智副主任行三鞠躬禮,集體拜師。黨支部李群書記、戴震院長、王能勁工會主席、西內朱長民主任、人事科龔科長、中醫胡彭壽、劉春堂、朱松竹、部分西醫內、外科醫生、護理部主任……等到場見證,並熱烈鼓掌,表示祝賀。李書記、戴院長還講了話。

內科

內外傷科施維智疏方,這是一張紅色鉛印的處方箋,先生告訴我,字是書畫家王個簃寫,內科在前,先生說傷科有許多需依賴於內科基礎的,由於時局的變化,周圍環境的逼迫,使以後傷科醫療迅速提高,以致後來認為施維智僅是個傷科醫生,其實不然,先生的內科根基非常深厚。似大畫家齊白石一樣,人們只知畫,而不知金石(篆刻)、書法(字)上的的造詣,其實比畫成就更大。

正月半之前的一天,我去先生家,師母開門,我徑直上樓,在樓梯上聽先生朗朗有聲地念書,我到書房說,先生你還念書,先生指著椅子讓我坐下,說:「黃震西,我已習慣了,吃過年初三飯,初四起要斬勁地(認真、用功)念書了,念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接著傷寒症(腸傷寒)病人要來了,一本溫病條辨要基本能背誦才放心,傷寒症是重病,23張方子,張張不同,舌苔隔無有變化,服完處方,病基本上好了,如還未好,則最後一張方子再連服幾劑。病好了,不能嘴饞,一周只能吃炒焦米粥。一個病人,因貪吃了幾顆桂圓、紅棗湯,結果腸出血,救治無效死了。隨著防疫針的注射、新葯的誕生,特別是氯黴素的使用,腸傷寒症很難見到了。該病例的見到學到是師兄們的福分,我無緣了。

科主任俞同芳因病不能上班後,以後幾年的內外科會診,基本上是先生擔當的,其中包括傳染病乙腦,當年聽見乙腦是比較害怕的,因為高熱(40℃)一周,十天不退是要燒壞腦子的,即使存活了多數留有後遺症、智能降低、痴呆、肢體癱瘓等,先生說隔離病房看好乙腦,如果早期,用犀角地黃湯加減,如大青葉、板藍根、金銀花、紫雪丹、至寶丹……等,不但能迅速退高熱,且治癒後無後遺症,犀角是味好葯,可惜太貴。

由於當時門診量多,壓力大,常關食堂(即十二點前結束不了),無法跟隨先生進病房,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實在可惜。

外科

中醫外科在抗戰及抗戰勝利後的一段時期內很盛的,聽說上海外科顧筱岩一天的門診量是300號至400號,先生說受時局和環境的逼迫,南通大生紗廠(二萬多員工)的工傷、車禍、海盜的敲詐毆打,新四軍、敵偽軍、日寇的交戰火器傷,創口潰爛化膿,形成骨髓炎,瘺管等均常見,要求外科不斷探索進一步發展提高。

在南洋醫院時,受胸科醫院吳善芳總主任隔天邀請,跟隨先生去出診治瘺管,胸科醫院顧愷時院長、吳善芳都是從南洋醫院調去的,與先生是海門同鄉,原來彼此很了解熟悉很友好,這次患者是中年婦女,瘺管先於左背部,從肩胛骨下方沿邊緣向外上方至上背部,先生用銀絲探針探出長約13公分,底部離表皮很近,可見針的拔動,吳主任介紹說,患者有結核史,已開過二刀,不癒合,不想開第三刀,恐仍不癒合,故請用中醫方法治癒,之後吳主任有其他事情走開了,先生說管太長,不能用紙腺條(紙研釘)蘸葯塞了,要用掛線療法,先生叫護士拿來手術刀,消毒紗布,在底部探針頭拔動的地方戳了一刀,開了小口子,用紗布壓迫止血,先生說讓上面也出出氣,後讓探針伸出,掛上細橡皮條,向下拉出,將帶來的管葯條從下口塞入,橡皮條打松結,上下管口揩凈濃、血水,塞一根蘸白降細短紙綿條,防止封口,再蓋以紗布,隔一天換藥,換好後皮條稍收緊,跟隨了二次換藥,後由於頂門診,沒時間再跟去,約二個月,先生告訴我,該病人已治癒。先生說,外科掛線療法是個好方法,要用黃升、白降,去腐排毒,所謂「腐肉不祛,新肉不生」。黃震西,關於瘡瘍中西醫觀點不同,西醫見膿怕,如是要用酒精棉球一次一次揩,必須揩凈。中醫是見膿則喜,所謂「瘡瘍之得膿,猶似傷寒之得汗」,只要口邊揩去即可。

隨著科學的飛速進步,抗菌藥物的普遍使用,中醫外科亦隨之逐漸衰落。

傷科

先生說:我的閉合骨折三期分治理論,來源於內科病的治療,內科治病「攻、和、補」的思想,在傷科實踐中不斷思索探求,想到傷科治病亦該有這樣步驟,閉合骨折治療雖分三期,其實不能截然分開,是一個連續過程,正如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到壯年的成長,是連續的。治療須從早期逐漸過渡到中期,再過渡到後期。而且有變化,如患者原有高血壓、糖尿病、肝病、慢性腎病……等,又如遇感冒、腸炎腹瀉、哮喘、心臟病複發……等,用藥要各方兼顧。

中醫門診部成立後,先生曾開設過腦震蕩專科門診,每周二、五上午應診,我隨診寫病案、抄方。不久改為腦震傷後遺症專科門診,原因是來的病人不僅是腦震蕩,而是五花八門(上海話)種類繁多。有訴頭怕冷,剃光頭戴羅宋帽的(冬天可把頭包住,只露眼睛的厚絨帽),女用羊毛方巾包住頭部只露臉的;有傷後成癲癇,一天突然昏倒三、四次的,家人跟隨不能離開的;有訴怕光的,最好不見一絲光線,在黑暗中度日;有訴怕風,大熱天避風的;有訴聽力減退,聽不見的;有訴鼻子失靈,聞不出香臭的;最少見的是手指點其百合穴噯氣的,在其不知的情況下稍點一下百合穴即噯氣,點十次噯十次。失眠、記憶力減退、不願與人交談基本上都存在。

在治療上,先生認為腦統全體,損傷可以影響五臟六腑,不能不考慮與相關臟腑的一起治療。但進展緩慢,可以改善症情,欲痊癒就困難重重。

半年後,先生由於健康原因,希望我能頂下來,我說我應付不了。只能告示專科門診停診。

培養後繼人

1961年12月23日文匯報上已有敘述。現要說的是陳志文,崔仲梁與我師兄弟三人,雖然一般傷科均能擔當,但先生培養我們的發展方向有所側重,陳志文側重於骨折脫位,是盧灣區傷科協會秘書,崔仲梁側重於傷外科邊緣及外科,當然,有關外科治療用藥得到先生的教導,他比我們多,是區中外科協會秘書,我側重於軟組織損傷、四肢損傷後遺症的治療,是區軟組織損傷協會秘書。先生告誡我,治療宿傷後遺症往往夾有風寒濕,治半月不動(無好轉)要想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要加重活血葯,先生曾多次說過,黃震西,你是半個或大半個傷科醫生,因為不會做葯,你們三人只會用做好的葯,自己不會做,外用藥的炮製方法,加工步驟,配伍先後,貯存方法,時間也是有許多學問的。確實我們疏忽了,失去了製藥的機會,現在很後悔,老葯工均比我們年齡大,是否失傳?不得而知。

傷科的傳承,是隨診遇到的,受過指點,親自做過的方能記下,多次碰到做過的才能熟能生巧,絕技要手把手教才能到家。故耳聞目濡的家傳能學得更好。先生休息時,親戚、朋友、熟人介紹來家看的病人,應該是次子述祖繼承了,述祖二醫醫療系畢業,分配瑞金醫院骨科,各方面都很優秀,是先生理想的接班人,做了幾年臨床醫生,正準備去法國深造,可惜英年早逝。先生晚年的幾年中,聽說仍有許多病人來家請求先生診治,幸由外孫徐豐陪伴,幫助書寫病案抄方,徐豐曾是六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當然沒有困難,因而也繼承了這些病種的治療方法。

敬業醫德

先生非常敬業,對中醫事業是無比熱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政府號召西醫學習中醫期間,受市裡委託舉辦中醫傷科學習班,先生召集、組織編寫傷科學習班講義,自己講授骨折診治,先後舉辦六屆,50餘骨、外科主任、副主任來班學習(包括石一飛、黃碩麟、陳中偉、王文華……等)。

1962年春,不顧自己身體,大膽創新,在盧中心醫院開設傷科急診病房,這是全市第一家。

1974年,籌建中醫門診部。

1985年,籌建香山中醫醫院。

先生從規劃、設計到成立,身體力行,嘔心瀝血。

先生要求我們當一名醫生,要有割股之心,不論有錢、無錢、年老、年幼要一視同仁,悉心治療。聽師兄說,先生私人開業時,對真真窮苦困難者,除免挂號費,還送膏藥、傷葯,真的貧病不計。

先生說對病人要和顏悅色,即現在說的服務態度要好。

先生看病認真負責。不是所有的疑難雜症先生都見過。但先生一定懷著沉重的心情,回家翻書,查文獻,冥思苦想,直到胸有成竹。第二天到病房複診,心情開朗,讓病人滿意。

1962年夏季,一個星期天,一個裁縫(工人),因中國第一次加工資,他沒加到(一級工資5元),住過街樓的他,竟從樓上跳下自殺,被上早班的工人發現,送醫院外科急診,送來時清醒,外科檢查後拍了腰椎片,診斷腰椎1,腰椎2骨折,早晨六點半,急診室門口,外科張醫生叫住我,說一個腰椎骨折病人轉給我,收不收病房,你決定。我問了床號,到床前看了他,他清醒,有痛苦表情,問他還有什麼地方傷,他對答清楚,病卡上血壓130/70mmHg,我讓他在急診室觀察。去食堂吃了早餐,到馬路對面去門診,師兄王偉勇與我一起門診,門診帶急診。上班約半小時,先生來電話,問我昨夜有事嗎?我回答沒有,早晨外科轉來一個二椎腰椎骨折病人,在觀察室,要不要收病房?先生說可以考慮,約一刻鐘後,先生又打來電話,說黃震西你速來急診室,我說今天你休息也來了,我向師兄打個招呼,急忙奔急診室,見到先生問怎麼樣,先生說病人處半昏迷,對答不清楚,護士測血壓60/40mmHg,速請外科會診,正巧外科張締華醫生經過門口,把他拉到病床前,介紹了病史,他檢查後說是腎破裂,出血,小黃,病人交給我,收病房,準備手術。

好險,由於先生的細心負責,及時查詢,才未闖大禍,否則,此工人要在我手上送命了。我想想,多麼幼稚,為什麼不開二小時測血壓的醫囑。

之後,聽說病人在病房加壓輸血,2隻血後搶救回來了。(400cc/只)

年代久遠,上述回憶,當然不全,或有差錯,敬請諒解。

文:黃震西 於

2017年12月11日

(圖文審校:孫波 李麟平)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施氏傷科 的精彩文章:

TAG:施氏傷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