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一」,宇宙崩塌!

沒有「一」,宇宙崩塌!

太陽熱能的流入,是地球生態秩序維繫的條件

本章認為,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創生的、秩序的力量,超越宇宙萬物之上,運行於宇宙萬物之中,帶來能量,維繫秩序,戰勝了代表死亡的「熵」的力量,老子稱之為「一」。這個「一」是什麼?詳情請收看掌上國學院「楊鵬講道德經三十九章」,我們奉上音頻,供您使用。

歡迎你在文末留言討論,若欲加入「掌上國學交流微信群」,請添加小助手微信:sophyusa。

朋友們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講《道德經》,今天講第三十九章。這章很長,內容很重要,我先念一遍。

《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浴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硌硌如石。」

在解讀本章之前,我們要確立一個理解本章的參照系。「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先跳出來,先介紹一下「熵」和「反熵」這兩個概念。

十九世紀的時候,德國物理學家Rudolf Clausius(魯道夫·克勞修斯)等人提出「熵」的概念。Rudolf Clausius認為在一個封閉系統中,熱能總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向溫度低的地方傳導,直到這個封閉統中任何一個地方的溫度都一樣,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他們用了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能量平均化的規律,叫Entropy,中文譯為「熵」。

魯道夫.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su),德國物理學家、熱力學奠基人之一。1850年首次提出「熵」的概念。

什麼是「熵」?可以這麼來理解,一個正在燒水的電茶壺,要想保持溫度,就得保持通電加熱。如果關電不加熱,水就會變涼,最後會與周邊的空氣溫度一樣。熱量從高流向低,是「熵」的趨勢。

水壺中的水要保持高於空氣的溫度,就得有外部熱量進入。也就是說,要抵制「熵」的趨勢,需要對外開放,從外部引入能量。

從熱水壺放大到地球。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大約是15攝氏度,而太空的平均溫度大約為零下270.42攝氏度。溫暖的地球,運行在寒冷的、無邊無際的太空之中。如果沒有外部能量流入,如果沒有太陽能等能量進入地球,地球就會冷下來,直到與太空溫度一樣,成為零下270.42攝氏度。這樣,地球生命系統就會滅絕,這是「熵」的定律所決定的。

生態系統,是求生並繁殖的,是反著熵來的。正如老子所說:「反者道之動。」 反熵的存在,就得有反熵的能量流入並支撐。地球生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外部太陽能等熱能進入。

封閉的系統之中,如果沒有外來能量進入,系統內熵化,必然會走向寂滅死亡。

再放大一點看,一個封閉孤立的系統,自然過程是朝著「熵」增加的方向,即「熵」趨向最大化。這個封閉系統內部的溫差,能量差,一切差別最終會全部消失。如果我們把整個宇宙看成一個封閉系統,這個宇宙與另外的宇宙沒有能量交換,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宇宙必然走向寂滅、死亡,意味著宇宙最終要崩塌為廢墟,最後連廢墟都會消失。

雖然有「熵」的規律在運行,但宇宙萬物還是存在著。宇宙是有秩序的,而且還在膨脹和生長,說明有外部能量流入我們這個世界,這是萬物和秩序得以存在的前提。所以,宇宙萬物存在,就證明了有反「熵」的力量存在。用哲學術語,存在,指存在著的一切,存在就是反熵。

有了「熵」和「反熵」的概念,我們來讀《道德經》這一章,就有了一個思想參照系,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就放到了事物之外。

現在我們看本章的前六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我先簡單譯一下:「昔之得一者」,指從前得到「一」的事物。「天」得到「一」,所以清明,「天得一以清。」「地」得到「一」,所以安寧,「地得一以寧」。眾「神」得到「一」,所以靈驗,「神得一以靈」;「浴」得到「一」,所以能充盈滿水,「浴得一以盈」。「浴」,指因低下而可接納水的地方。地球上最大的「浴」,就是大海之「浴」;萬物得到了「一」,得以誕生出來;侯王得到「一」,所以能成為使天下走向正義的力量,以為天下正。

本章要注意的是「神得一以靈」中的「神」這個概念。老子那個時代,講到超自然力量的時候,有三個層面:一是指上帝、上天,這是最高神;二是指自然神,如太陽、月亮、星辰、山川、河流、大海等,神位並不高;三是指鬼,即祖先之靈。今天宗教術語中的最高神,相當於老子時代的「天、帝、上天、上帝」 。

從本章看,「一」這個概念很重要,祂是天地萬物、眾神及人類秩序得以存在的前提。對宇宙萬物、眾神及人類系統來說,這個「一」是秩序之源、存在之源,是一個外來的宏大力量。用我們剛才講的「熵」和「反熵」的概念,這個「一」,就是宇宙之中的「反熵」的宏大力量,是萬物的來源,是秩序的依託。

這個「一」是什麼?大家先想想。

我們繼續往下讀本章:「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浴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以高,將恐蹶。」

我先翻譯一下:極而言之,「其致之也」;如果缺失了「一」,可說天空無以清明,恐怕將分裂,「將恐裂」;地無以安寧,恐怕將被爆發,「將恐發」;眾神無以靈驗,恐怕將消失,「將恐歇」;江海無以滿盈,恐怕將枯竭,「將恐竭」;萬物無以存在,恐怕將滅絕,「將恐滅」;侯王無以保持自己高貴的地位,恐怕將傾覆,「將恐蹶」。

「一」是宇宙萬物和生命的來源,也是宇宙萬物和生命秩序的基礎。如果沒有了這個「一」,天崩地裂,眾神消失,萬物滅絕,侯王傾覆,生命消逝。

用剛才我們介紹的「熵」的概念,如果沒有「一」,「熵」就會擴張、控制宇宙;沒有了「一」,「熵」就會毀滅一切,世界進入冰冷的、死寂的虛無的狀態。

這個「一」是什麼?這個「一」太重要了,天地萬物、眾神和人類生命的秩序依託。對宏觀秩序很重要,對個體生命也至關重要。所以《道德經》第十章中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靈魂要抱住「一」,能不要離開「一」嗎?

「一」對宏觀秩序很重要,對個體生命重要,對治理天下同樣重要。《道德經》二十一章中說:「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所以聖人堅守在「一」上,才能牧養天下。「一」是什麼?這個「一」,在中國哲學史上,就是「大一」,又稱「太一」,那個偉大的「一」。戰國郭店楚簡中,有一篇中國最早的道家創世記文獻,叫「大一生水」篇。上面說:「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然後生神明、生陰陽、生四季等。

郭店楚簡出土的「大一生水」篇,道家的創世記文獻。

這段話講的是宇宙萬物的起源,認為有一個被稱為「大一」的力量,創生了天地萬物,而且以源源不絕的能量支撐著宇宙的秩序。

《莊子》天下篇中,說關尹、老聃的理論是「主之以太一」,以太一為宗旨的。

戰國時期另一部道家著作《鶡[jiè]冠子》認為:「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太一」之位在中央,百神仰望且受制於「太一」。「太一」是眾神之神。

《史記·封禪書》中說:「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五帝是輔佐「太一」的,「太一」是眾神之神。

這個「一」,指的就是至上的造物力量,其實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天之道」。

人類所有宗教,都是力求抵達宇宙萬物統一的這個「一」,與這個「一」相通。印度教常稱梵天為「一」。猶太教、基督教神秘主義者都喜歡稱上帝為「一」。伊斯蘭教的蘇菲派也稱真主為「一」。中國的天人合一,講的就是與這個至上「一」的重新結合。

本章認為,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創生的、秩序的力量,超越宇宙萬物之上,運行於宇宙萬物之中,帶來能量,維繫秩序,戰勝了代表死亡的「熵」的力量,老子稱之為「一」。「一」無中生有、創生宇宙萬物。在「一」的力量擴展中,宇宙在生長,萬物在生長,人在不斷創生。

在這個「一」的面前,「熵」的世界節節敗退。這個「一」,使萬物從虛無中出現,使宇宙成為生命樂園,不讓宇宙成為廢墟;這個「一」,讓生命繁榮,不讓生命毀滅。

如果我們借用宗教的術語,這個「一」,類似神性力量,是創生的,有愛心的。而這個「熵」,則類似魔性力量,具破壞性、毀滅性。

《道德經》的每一章,就是安放在黑暗叢林中的一個路標,指示我們避開「熵」,走向這個「一」,避開死,走向生。

當然,也讓我們看清生活中,以各種不同面目表現出來的「熵」的陷阱。稍不注意,我們就陷入「熵」的情緒之中,走向失序、破壞與毀滅。我們自己得首先學會避開「熵」,走向「一」。

我們看下一句:「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講完關於「一」的宇宙觀,馬上轉入了人生觀。我先翻譯一下:所以,為了確保「貴」的地位,就得以「賤」為本;要確保「高」的位置,就得以「下」作為基礎。

前面講的是「一」創生萬物並維繫萬物的秩序,為什麼忽然轉向人間貴賤高低的問題?

「故必貴」,是承接上文而來。上文講的是,天地萬物、眾神和侯王,都以「一」為源頭、為基礎,是以「一」為基的。現在轉向治理觀、執政觀,又說「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邏輯上,就應當是那個「一」,那個主宰性的力量,是與「賤」和「下」在一起的。怎麼理解?

老子認為,萬物如浪花,天道如大海。與天道之海相比,萬物是泡沫。在社會中,民眾是大海,君王貴族只是民眾生命之海中冒出來的泡沫,民眾才是基礎。

這與《尚書》中所表達的周王朝初期的治國哲學是一致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主宰宇宙萬物的上天,是通過人民來看的,是通過人民來聽的。上天與民眾同在。所以,君王要明白自己的泡沫性質,要明白民眾的地位,明白民眾與上天的關係,這樣才能做好君王。

看下面幾句:「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與?非也?」

可翻譯為:正因為如此,夫諸侯王們都自稱「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本」嗎?

春秋時期,君主都自稱「孤、寡、不穀」。「孤」,即「孤兒」,指幼年喪父的孩子。「寡」,即「寡婦」,指「老而喪夫的婦女」。「穀」,指「生育」。「不穀」,指「不能生兒育女」。孤兒,幼年喪父,沒有依靠。寡婦,老而喪夫,沒有依靠。不穀,不能生女育女,老而無子女可依靠。

但「孤、寡、不穀」卻是春秋時期侯王們的自稱。一般是天子自稱「寡人」,小國國君自稱「孤」。君王們都是「稱孤道寡」的。

為什麼老子之前及老子時代的侯王們,習慣上自稱「孤、寡、不穀」?這不是很不吉利嗎?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

這並非自謙之詞,而是哲學上的洞見。剛才我們講了,從漫長的民族生命史看,君王只是民眾生命之海中的泡沫,泡沫,不就是「孤、寡、不穀」的嗎?

從更深的哲學上看,宇宙萬物,都不過是無形的上天無邊的能量之海中浮出的泡沫。相比起上天之道,天地萬物都是「孤、寡、不穀」,若上天退走衪的能量,如果這個「一」退隱,就會宇宙崩塌,萬物毀滅,生命消逝。在永恆自在的造物的力量面前,再偉大的人都應該低下自己高貴的頭,知道自己只是大海的泡沫,因大海而生,再消逝回大海。

老子思想中最特別的一點,是他認為上天之道無處不在,上善若水,由高向低流動,流動和運行在萬民之中。以賤為本,就是上善若水,向低處流動,滋養生命。

看下一句:「故致數譽無譽。」可以翻譯為:所以,眾多的讚譽,不如沒有讚譽。

人都想得到讚譽,但老子認為,治理天下,最好沒有讚譽。因為有讚譽,就意味著君王重要。君王重要,就意味著民眾不重要。這與「以賤為本」是矛盾的。也與本章中講的偉大的「一」是矛盾的。

在創生天地萬物、眾神並支配侯王的偉大的「一」面前,人間的君王,有這麼重要嗎?最重要的,只是這個「一」。所以,把讚美引向 「一」,不要引向君王自己。放大到茫茫宇宙之中,君王不配得到什麼讚美。

看下一句:「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硌硌如石。」可翻譯為:不要想做晶瑩剔透的玉器,做硌硌頑石。

凡人,都想把自己如玉一樣打磨出光來,以顯得特殊而珍貴。其實是稀少、美麗而脆弱。老子希望的,是與大眾混合,和光同塵,如同堅固的頑石。

本章的核心,就是「一」的偉大,天地萬物統一在「一」上,以「一」為基礎。所以,治理天下,治理自己,就是認清自己與「一」的關係,順應「一」的指向,讚美「一」,順從「一」。

今天課到此,我們再複習一遍: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其至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浴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硌硌如石。」

註:1、本文系掌上國學院原創首發,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載請聯繫:822990447@qq.com;

2、掌上國學微店獨家銷售個性化定製版楊鵬簽名著作:《楊鵬解讀》《「上帝在中國」源流考》《為公益而共和》,欲購從速。

支持楊鵬老師

相關圖書推薦

楊鵬:《楊鵬解讀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青豆社科館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國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成全人的自主性?

TAG:掌上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