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讀書,想東想西

讀讀書,想東想西

一鼓作氣看完了昨兒從首圖借回來的兩本小說:《底片的真相》《奇愛博士》。兩本風格截然不同。

前者的開本袖珍,我蠻喜歡這種手感——開合只在兩掌間。說它是口袋書吧,卻更適合窩在家裡沙發上靜靜地一氣讀完,倒不適合隨身攜帶著零零碎碎細水長流地讀。最初是被書名吸引了的,「底片」,這年頭很少有小說這麼大方地拿底片說事兒,而我又正感興趣,便拿出來。一看書封還印有「入圍英國最大連鎖書店Waterstone"s文學獎」字樣,哇,喜相逢,我可好久沒碰到過這個英文了!Waterstone"s,雖然我常拎的bookbag就是它家出品,上面也印有它的logo,可是把它作為確實的書店去想可是很遙遠的事了。我還因此又想到了某日我乘巴士,車轉彎,經過雷丁鎮中心那個大shopping mall後面有座圓形的小噴泉還是雕像,石磚路,一側有酒吧,夜間開;高街上有家很大的Waterstone"s,很連鎖的氣質,沒去幾次。說回這本書的內容,也許它的確符合這間連鎖書店文學獎的氣質,當然,不是旨在貶低它,畢竟入圍的還得是英國最大連鎖書店的文學獎,受眾是不容忽視的。讀到一半就發現,情節有點類似法國暢銷一時的維岡的小說《諾與我》:未成年的少女,本身好姑娘好孩子,聰慧早熟純真內斂,就是家庭不對勁,因為另一個死去的孩子,母親總是走不出來,行屍走肉一般的陰影籠罩在夫妻關係上,以及活著的孩子身上。然後女兒自己尋找突破口,這時會讓她遇到一個天使,比自己大兩歲但也還是個孩子。兩個青少年成為另一種家人,由得他們自己選擇的家人。但我仍舊遠喜歡《諾與我》多一些,因為《底片》在天使的設定上太天使了,簡單的來去,性格幾乎完美無可挑剔,而在《諾與我》里,諾就是一個天使、但世人把她當狗屎那種,我更喜歡這種皆不完美間的interactive的相互影響、塑造關係,而非簡單的,我現在需要,就有符合這樣需要的完美降臨,引領我走過時下的人生路程。人間也不是這樣的。但我也並非因此全然貶低《底片》,它在臨近結尾的地方反倒用高潮迭起的離奇、出人意料的情節彌補人物相互關係之間的單薄,有點意思。越是看這種書,我都覺得自己竟然很喜歡青少年了!我喜歡小孩子,可我還喜歡青少年??我還從沒這麼想過。說起來,《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無聲告白》)也是這種故事,去年還是前年在咱亞馬遜中國暢銷榜上獨佔鰲頭了很久呢,這個是美國暢銷的,當然它涉及的內容更偏成人一些,種族、夫妻??也很美國。一時想不起來中國近年來比較暢銷的類似題材的小說??也許沒有吧。瞧,我那麼努力地去想,也想不出來,好吧,我承認我被勵志暢銷書打臉了《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再說《奇愛博士》,其實看完發現這本書根本和書名沒有半毛錢關係!噱頭!奇愛博士,就是Dr.Strangelove是後來庫布里克根據這本小說(所以原名翻譯過來應該叫《紅色警戒》)改編的電影里額外增加的人物,不過我看電影簡介推測他的原型很像書里的那個蘇聯大使。這是一本以美蘇冷戰時期為背景的虛構小說,全書濃縮進了時長兩個小時的一場飛行戰事:一個自作主張的美國某空軍基地指揮官認準當下是最佳主動出擊時機,給麾下正準備飛往x站點休息的一架超級厲害轟炸機下達秘密指令——即刻飛往蘇聯某一級軍事基地投放導彈,同時封鎖自家基地,除了自己誰也沒辦法召回那架轟炸機。一邊是知曉蘇聯人惹不得,因為他們藏了一摁按鈕就可以毀滅整個地球的核武器,所以急得像熱鍋上螞蟻般的總統為首一班人,召來蘇聯駐美大使和蘇聯元帥電話通氣,寧可犧牲這架「不知輕重」的轟炸機,也要把他們阻截下來;一邊是這架只知道自家基地指揮官命令的轟炸機寧願死也要完成任務,突破蘇軍重重阻截玉石俱焚。結局有點荒誕,元帥知道這架轟炸機都被傷成那樣了也沒攔住,還是往他們國土上投放了導彈,就跟總統說,你不是要等價賠償嗎,那我也得炸你們一個城市。總統選了亞特蘭大,想著還有時間疏散人口,結果蘇聯就給15分鐘準備時間,因為他們要直接用海岸邊潛艇里的導彈。就在最後千鈞一髮之際,雙方又得到最終消息,轟炸機確實投了彈,但沒引爆,毀得支離破碎的只是轟炸機本身。於是,雙方在這個「實際演練」過程中看清了各自的武力裝備情況,準備回去加緊升級換代,世界暫時和平,等到雙方的武力裝備都達到巔峰不可一世時,將會迎來真正的地球和平,因為只要動一下,地球就毀滅,誰也活不了??

我是不是寫得有點羅嗦,停不下來了。總之,一邊讀這樣的小說,一邊少不了要反思,說「反思」也不恰當,我所沒親身經歷過的戰爭這回事。

熱戰也好,冷戰也好,都是戰。

戰爭中,命令的上傳下達,指揮與服從都是極清晰的。人即便知道自己做的一個舉動,或說,自己的手頭工作可能會造成什麼樣極具破壞性、毀滅性的惡果,但他認定那是他的職責、他的工作,他就會去做,去貫徹。這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二戰納粹報道,比如研究毒氣的化學家、統計殺戮數據的研究員、修建物資裝備輸送鐵軌的工程師、運送無辜的猶太百姓去集中營的列車員、看守人等等,這些人沒人性嗎?他們在做自己的工作之前不考慮後果,不害怕嗎?印象中那篇文章談到越是你認為ta不可能沒良知的「高知」,反而為無法控制自己不去發揮專業所長、做好交代自己的工作而倍受煎熬。就像小說中在轟炸機里前去執行毀滅性任務的幾個角色,他們分工明確、恪盡職守:收發信息破解密碼的、掌管航向測定距離的、裝載導彈負責發射的、甚至煮咖啡的一塊萬能磚??他們臨危不懼,一刻不曾動搖轟炸目標的信念,也會在關乎數以萬計無辜生靈存亡的緊要關頭,仍為自己出色完成手頭工作而自豪,為自己所學派上用場而滿足。

政客與軍人之間,又有著諸多不同。政客更懂人心斡旋,他要時刻考慮立場、利益,最大或最小,沒有中間值。

會不會是,令我困惑的這些人被一種我不知道的情感所攫獲了?

我總覺得,情感這個東西,可以很深很深,也可以很高很高。如果我在什麼事情上很貪心,那就是情感了。問題是,情感以我不認識的面貌來臨時,我能承受得了嗎?不知為什麼,我又聯想到另一個問題,如果你已經知道你的一生,你還會好好過你的一生嗎?

就著太陽照射在筆端的刺眼的光,這會兒有點恍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立足 的精彩文章:

TAG: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