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旅行青蛙和戀與製作人的火爆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在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旅行青蛙和戀與製作人的火爆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領一個虛擬男友,再養一個蛙兒子...

聊到人口,不得不說國家提出放開二孩政策是明智的,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當年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人,比上一年增加131萬人,出生率為1.295%,成績不錯。

為什麼2016年國家要提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展示了部分原因。

在部分放開二孩的情況下,2015年人口增長率遇到大幅下滑,在放開二孩政策後果然在2016年重回上升趨勢。

GIF

部分專家開始預測我國的出生人口數量會繼續增加,他們認為積攢的二胎紅利能夠堅持到2020年,但是2017年的數據讓這些專家大跌眼鏡。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出生率為1.243%。


人口問題由來已久

可能部分人認為僅僅一年時間的下跌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但世界銀行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口問題其實從2010年起就存在了。

第一根曲線是15歲到64歲的人口佔比,該數據在2010年達到頂峰73.7%之後,開始逐年下滑,到2016年為72.1%。而第三根曲線65歲以上人口佔比從來沒有回過頭,到2016年為10.1%,增長速度要比第一根曲線來得快。第二根曲線代表0-14歲的青少年人口佔比,這6年來略微下跌,幾乎不變。

從這裡可以看出,代表主要勞動力的第一根曲線從2010年起,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壓力,反應到現實就是工作人群要面對越來越沉重的經濟負擔。


是不是二孩政策不再有效了?

來看看國家統計局數據:

2016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一胎佔比47%,二胎佔比46%。

2017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一胎佔比42%,二胎佔比51%。

可以看出在出生人口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一胎佔比竟然也是逐年減少,證明了撐起國內新生兒增長的其實主要是二胎。

很多人說,既然出生人口減少,那就索性放開三胎、四胎,新生兒數量肯定會上去。

這句話沒錯,但問題一是二胎家庭是否仍能負擔得起三胎,問題二是二胎母親身體狀況是否允許。所以放開多胎生育可能會提高出生人口,但到底能提高多少,目前來看仍然是個未知數。

2015 年的政府調查報告顯示2/3 的夫妻不想要第二胎,因為養育二胎的成本太高了。報告中提到城市家庭在養育小孩的成本上是農村家庭的兩倍,也逼迫城市家庭不得不謹慎面對二胎生育。

阻礙家庭生育二胎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小孩的照顧問題。在一胎家庭中小孩的照顧大多數是雙方家長的父母來承擔。二胎政策放開後,此時雙方父母年齡增高,如果選擇養育二胎,家長不得不面對「誰來照顧新生的二胎」的問題。很多家庭要麼放棄生育二胎,要麼其中一名(絕大多數是女方)選擇做全職媽媽/爸爸。


一胎生育率為何下降?

但是要保持社會人口正常發展,不能單單依靠二胎。相對於二胎,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一胎生育率在逐年下降。

這就引出了兩個問題:

為什麼適婚青年不願意結婚?

為什麼年輕家庭不願意生育下一代?

關於適婚青年不願結婚的原因,國內某網站做了一次民意調查,和國外onepoll的調查結果有相似之處,幾個重要原因如下:

經濟負擔太大

認為結婚無意義

自己達不到理想的標準

認為結婚是傳統守舊的行為

可以看出對於結婚這件事上,國內和國外適婚青年的看法是差不多的。可能部分人對個別原因有不同的解讀,但總體上還是經濟壓力、社會壓力以及動力不足造成的。

再來看看為什麼年輕家庭不願生育的問題。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這樣一個規律:經濟發展和人口生育率成反比。在現實社會就是農村生育率較高,城市生育率較低。但目前農村生育率也有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就在於城市化規模越來越大,對鄉鎮農村的年輕人起到了虹吸作用。

城市化給家庭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但城市化反過來會對家庭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帶來更多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

國家統計局2016年底的統計數據也支持了這一說法: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63元;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為23079元,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為10130元。

城市的高消費給無法擴大收入的農民工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所以國家著手解決三農問題,再結合目前部分城市的遣返農民工的做法,對提高人口生育率是有裨益的。


得益於改革開放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男女平等的意識逐漸在社會站穩腳跟,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女性也從舊社會的男性的附屬變得越來越獨立,在婚姻觀和生育問題上更傾向於自主選擇。

如果說以前的舊思想是把女性束縛在家族上,給女性烙上家族的烙印,那麼現代女性無論在家族還是在家庭中要喊出自己的聲音。

體現在生育上就是,現代女性不再屈服於家長的壓力,而是要自己決定是否生育以及何時生育。

這其實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現象。


這是上世紀以來我國的發展軌跡,從早期包含濃厚組織色彩的政治婚姻和政治生育,到現在崇尚自由的自由婚姻和自主生育;從以前的社區生活(衚衕、弄堂)到現在獨立小家庭(公寓、單元樓)的轉變。

儘管現代家庭獲得了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在人文氛圍上總會感覺隔閡及冷漠。我們仍然懷念以前其樂融融的社區文化,比如四合院、衚衕、弄堂天然就有強烈的鄰里粘性。現在鋼筋水泥建造的公寓,突出的是一個個的小家庭,沒有以前強烈的人文紐帶。所以在婚姻觀和生育觀上,以前起到支撐作用的社區共性已經被弱化了。

我在金科集團倡導的「鄰里文化」中看到了現代社區建設的一些改變,這種鄰里文化或許會在生育率上產生積極的影響。


數字化的特點是即得性和完美性。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物質上,數字化帶來的結果是更快捷地獲取以及更個性化的迎合。相對在現實中面對面的交流來體驗情感,數字化情感顯得更有優勢。

近來大熱的旅行青蛙讓無數的女性多了一個蛙兒子,戀與製作人里的四位主角憑空成為成千上萬單身汪的情敵。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GIF

是因為現代人厭倦了溝通么?

是因為現代人迷失在數字網路么?

在我看來,這些應用不過是更快更貼切地滿足了現代人的需求,這些基本需求並沒有憑空消失,不過是通過數字化形式表達罷了。

就像很多人念叨的,現實婚姻太麻煩,在虛擬世界暢遊更痛快。現實生育太痛苦,虛擬世界也能做父母。

所以現代社會應當把注意力放在人與人之間情感紐帶的建立,從小做起,刻不容緩。


婚姻的本質是什麼,生育的動力是什麼,追根溯源還是源於生活,源於愛情。

現代的影視作品傳遞了過多的負能量,在他們眼裡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生育是個人的枷鎖。為了搏眼球,為了收視率,日常的那些小幸福都可以無視,瑣碎的爭執卻能無限放大。

一方面宣揚不切實際的婚後生活,另一方面鄙棄庸俗的普通生活。但實際上不是每個男性都是城市精英,不是每個女性都是銀屏女神,用咱老百姓的話說,不接地氣。

老百姓的媒體就應該宣傳老百姓自己的感動,粗糙但不失真,我覺得挺好的。


不要以為郭達蔡明的小品只是逗個樂,機器學習的潛力超乎我們的想像力。

第一位AI機器人索菲婭已經獲得了公民身份,不遠的將來獲得一位AI伴侶或許是個常態。無論這位伴侶是虛擬的還是人工的,至少在婚姻觀和生育觀上對現有觀念造成巨大的衝擊。

模糊了生理和機器的界限,生育將不再是婚姻之後的結晶,甚至婚姻自身也將淡化成一種社交關係,這不是危言聳聽,選擇總是會趨向阻力最小的那邊。

未來展望

談到生育率和人口,國內部分媒體總是會提及鄰國日本,認為我們離日本這樣典型的老年社會尚且遙遠。但是世界銀行的數據證明日本的生育率在2005年觸底之後,反彈到2015年的1.46%,隔壁欲超越中國的印度,其2015年的生育率也有2.35%,何況我們自己視為對手的美國,2015年生育率也有1.843%,這些數據都要比我們的漂亮得多。

如果人口問題不被重視,未來我們會不會重蹈覆轍日本1990年以來走過的老齡化、低生育和經濟萎縮的路,我看懸。

在這裡,和你分享不一樣的觀點

二胎無力支撐人口下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囈閣 的精彩文章:

TAG:風囈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