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0、90後:養蛙可以,養娃就算了,賠本買賣

80、90後:養蛙可以,養娃就算了,賠本買賣

編輯:孫薇

視覺設計:朱亞琴

前一陣日本舶來品養蛙遊戲大火,一夜之間9億少女都變成了老媽媽,有人調侃這是「生育意願測試器」,為了鼓勵年輕人早點生個娃。

這當然是玩笑話。

沒幾天,又看到了一篇《跨越半個中國去奶你》的新聞報道,上海女白領每周背回40公斤母乳回綿陽老家喂孩子。

不看不知道,原來還有一大批「千里送奶」的媽媽們,從保溫箱、食品袋到「背奶」經驗,流程已經非常成熟、經驗豐富。

文章里大量描寫千里送奶的細節,把每周往返4000公里多歸結於個人事業選擇,把母子分離的家庭痛楚降緯為妻子內心糾結,沒觸及這類社會問題的真實痛處,難免有些心酸。

每每看到有謳歌普通人大愛、奉獻傾向的報道我就很警惕,比如《90後高鐵「蜘蛛人」:點亮春節回家路》,「這種工作總要有人去做」,老覺得是一種為了讓人安於貧苦工作的宣傳手段。

又是一篇謳歌無私母愛的報道,這是暗戳戳鼓勵生育的宣傳。昨天我們聊了「被迫」單身的90後,今天聊聊「不願意」生育的中國人

這不是個新話題,所以特別希望大家在留言區分享看法。

新制度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曾說,「計劃生育」是他聽過最荒誕的政策。 「事實上,這個政策具有潛在的毀滅性影響。如果中國一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中國可能最終消失。」

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從2012年到2015年,中國經歷了連續四年勞動力下降,我們不得不面對勞動力短缺、社會經濟活力減弱、老齡化加深、家庭撫育老幼能力衰退等問題。 為了平衡人口結構,生育二孩終於成為了一種社會需求

全面兩孩政策在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到今天剛好過去了兩年。在這兩年中,人口學家們更多地公開呼籲,除了開放生育,還要輔之以有效的鼓勵生育的措施。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基礎上,各地紛紛行動起來,添加優惠條件。

比如,山東省法制辦在2015年末公開徵求意見,符合法律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國家規定的產假外,增加產假六十日。

也就是說,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規的生育,不論是一孩還是二胎,都有望享受最少「98+60」即158天產假。

2016年,吉林省出台《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正案》,也將產假延長到158天。

當年9月18日,在一封宜昌市衛計委網站上掛出的公開信中呼籲:年輕的同志要從我做起,年老的同志要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子女,帶頭生二胎作為表率。號召公職人員要率先垂範,帶頭生二胎,並在全市「形成氣候」(這個氣候還真是羞羞嗒)。

宣傳標語作為一種典型的政治景觀一直在農村地區保持地很好,在湖南常德市桃源農村,過去曾經刷著「一對夫妻一個孩兒」的圍牆、田坎上,出現「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的手寫標語。

還有些更有意思的給大家看下。

幾乎與政策同時,網路上萌娃綜藝也大行其道。

《爸爸去哪》、《爸爸回來了》、《媽媽是超人》、《放開我北鼻》、《二胎時代》……,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4月,廣電總局出台「限童令」——嚴控明星子女參加節目,明星親子類的電視節目被徹底禁掉,一年之後,仍然有超過12檔新節目上線。

當然,幾乎每天在網路媒體上類似《跨越半個中國去奶你》的溫情新聞報道數不勝數。

輿論推崇傳統母親、到處是萌娃家庭的幸福圖景,社會上蔓延著濃濃的「催生」情結,讓不少年輕夫妻、情侶,甚至單身青年都蠢蠢欲動。

然而,「宣傳催生」效果並不好,年輕人對生孩子的衝動並沒有付諸實踐,而是都在養蛙遊戲和萌娃綜藝中主動消解了。

精神上過把癮就完了。遊戲完膩了能卸載,娃真生出來了還能扔啊?

單獨二胎政策施行後,2015年出生人口不升反降,單獨二孩的政策遇冷,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公布,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

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2017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

2016年4月到10月,全國婦聯與北京師範大學開展了「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對家庭教育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不想生二胎的家庭佔一半以上,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突出。

拿上海來說,2018年1月11日,市婦聯、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了「2017年上海女性生活與發展狀況研究報告」,50歲以下、30歲以上,願意生二胎的只有3.6%

僅僅是年輕一代的90後不願意生孩子嗎?不是。

依據一份騰訊新聞根據網路調查問卷撰寫的《二孩調查分析報告》數據,70後、80後都不願意生,而且女性的程度超過男性。反而是在低意願里,90後比80後還要「勇敢」一些。

人口經濟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梁建章在採訪中說,有計劃生二孩不等於實際上會生二孩。從「心動」到「行動」,中間會有很多障礙。

這些障礙是什麼呢?

有自媒體人在文章里總結過五點原因:

嘴炮式勸生、工具式產子、破產式添丁、碎鈔式教育、焦慮式育兒。

挺全面的,從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

在另一篇報道里,一位吉林省衛生計生委計生指導處的領導說,老百姓沒有這個政策要這個政策,有政策又猶豫不想生了。

他說:「現在符合條件大多數都是城市人,恰恰城市遇到的困難比較多,現在城市撫養的成本也高照顧孩子時間也有限,所以生育率低。再一個原因,現在生育的主力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生育意願本來就很低,也沒時間照顧,都靠老人,老人往往照顧一個以後不願意去照顧了。」

一是沒錢生和養;二是沒人照顧。

今年7月份,一篇名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生了孩子,哪哪都是花錢的地方。

早在2011年的時候就流行一句話: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那時候,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建國說:「華人社區生育率之低令人費解,中國生育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常規理論對此難以解釋,而房價與生育率之間關係則易為人忽視。」

於是城市中產率先宣布:孩子養不起了。

這事怎麼理解呢?

在城市工業經濟下,養孩子不划算了,在70後這一輩之後越發明顯。

澳大利亞人口經濟學家約翰·C.凱德威爾從一個嶄新的人口經濟學角度提出了代際財富流動理論。

在這一「財富流動理論」中,財富包括了物質財富和非物質財富。所謂代際財富流是指家庭內部、長幼輩之間存在著財富流動關係。依據凱德威爾的分析,在傳統社會,財富流動的方向是單向向上,即幼輩的財富流向長輩

在這種財富流中,子女在家庭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價值,生育子女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

這種財富的流動方向助長了社會的高出生率。這種財富單向向上的流動的內在原因是家庭生產方式。

在傳統生產方式下,兒童從幼年起就成為財富的創造者,是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子女還能為長輩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在中國農村,孩子很小就可以養雞放養餵豬,替父母分擔農務)

凱德威爾認為,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轉變是由於財富流動方向的逆轉。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了農業社會家庭式的生產方式,子女不再具有以往的經濟價值。

相反,養育子女還成為家庭的經濟負擔。

是不是這個道理?從小長這麼大,你們給父母花過幾個錢?反正我沒有(非常羞愧)。

長輩在子女身上的花費遠遠大於所得,出現了向下的財富流向,這使得生育成為不經濟的行為。

人口學家早就發現,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生育率不斷走低,主要由於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而不是生育控制。

而當我們老了時,可以靠養老保險生存,況且未來很可能是機構養老,即使寂寞,也可以靠朋友陪伴。

剩下的只有傳統家庭觀念帶來的情感需求。

但隨著80後、90後逐漸成為生育主體,在滿足個人需求和養育子女之間,越來越多的人首先關注的是滿足個人和家庭成員物質文化生活及知識的追求。況且我們是精神是離開原生家庭的一代人,自然不會把孩子與自己緊密結合,更沒有多少「繁衍」的衝動和傳宗接代的觀念。

生孩子這事,往後靠吧,在健康的家庭關係里,不生也不會覺得欠誰的。

生育率的轉變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男性收入越少越容易單身,女性則收入越高越容易單身。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部的教授塗肇慶說,強固的社會和經濟力量也提升了女性平均生育年齡。

首先,當代女性以完成學業為優先考慮,進而尋求一份興趣相投的工作,並能在其中發揮所長,同時也能尋求到一位可以常相廝守的伴侶,只有在滿足這些情況下,女性才有可能考慮生育孩子。

「不想將就,索性保持現狀」成了很多新女性的常態,而且女性的標準會不斷提高,這過程就漫長了。

絕大多數女性其實不存在嫁不出去,更多是不想隨隨便便嫁了。

「單身大國」日本的情況和中國很像,尤其在上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以後,高昂的育兒費與教育費對年輕夫婦構成了巨大挑戰,撫育兒女顯得捉襟見肘。

如今中國也有超過36%的單身女性選擇不婚,有超過5800萬人目前獨居。

不只是少生,「連生都不想生」的人口比例正逐年增加。

而長期保持低生育率的歐洲情況有些不同。

中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於1957年4月題為《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演講(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論》),反駁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也印證上述說法。

即「科學愈發達,人民得文化水平也愈加提高。知識增加,一方面促進勞動生產率增長,另一方面促進生殖率減低,例如社會上層分子和腦力勞動者,娛樂的方式較多,如打球、划船、起嗎、打獵等多方面的活動,降低了他們的性慾。」

| 馬爾薩斯說人口按幾何級數增加,而食物是按照算術級數增加,過了幾代,人口增加太多,糧食不夠吃了,因此產生疾病、瘟疫,甚至戰爭,人民大量死亡,人口銳減,至此人口數量才能與糧食供應相平衡。|

歐洲的生育率自然遞減,但並未造成很大的社會恐慌,主要是因為歐洲很多國家的養老依賴於社會體系,不像我們更多依賴子女。

回升生育率的努力常常事倍功半。

據日媒報道,2017年9月日本官員表示,「正在進行有關單身稅的討論,但還沒有推進」。立即引起了民眾對於是否應該向單身人士徵稅的大規模討論。

「單身稅」實際上不是單獨設立的稅目,而是指單身人士因未婚,在交稅時不能享受一些稅收減免政策,和有配偶的人相比,實際需要繳納更多稅收。

這一項措施被理解為政府「鼓勵生育」。

2017年初,我國來自財政部的信息顯示:按照「增低、擴中、調高」的總原則,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新稅收體制。在新的個稅體制下,將實行按綜合所得減除標準,而不是繼續按工薪所得的費用標準,即將部分收入納入綜合,同時建立基本扣除加專項扣除的機制,適當增加專項扣除。

綜合所得收入相同的納稅人,有孩子要撫養的比沒孩子的就可以少繳稅。下一步將考慮將一部分教育、房貸、養老等支出,納入扣除項,這也意味著貸款購房、家有老人孩子等大多數群體都能從中受益。

「綜合所得收入相同的納稅人,有孩子要撫養的比沒孩子的就可以少繳稅。」這項提議被認為是中國版的「單身稅」。

頓時,單身狗們哀嚎四起。

很多國家和地方的催生力度都非常大。

台灣曾舉辦標語設計比賽,徵求全民想出一個「聽了就想生」的響亮口號,獎金高達100萬元新台幣。結果,「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獲得網路票選第一名,獨得百萬元獎金。

再比如俄羅斯,不光向多子女家庭免費提供住房用地,生育四個或七個子女的家庭,還會被政府授予「英雄母親」的勳章,以及1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7萬元)的資金獎勵。

從2007年開始,生育第二個以及更多孩子的家庭還可以申請「母親基金」。

日本實施全程補貼,安倍提出,只要能生下第一胎就可以收到政府補貼1000萬日元。

2004年,日本提出《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孕婦擁有長達一年的產假、半薪,從懷孕檢查、生產、托兒、養育到小孩子求學,政府全程補貼,第三胎家庭在小孩12歲以前可以按月領取補貼金。

但在各國低迷的生育率中,只有法國的生育率保持在2%的更替水平,一枝獨秀。

塗肇慶的研究得出,法國的福利體系提供大家庭很多經濟上的支持,同時容許那些具有雙重角色的婦女兼顧家庭和工作。

比如,每周35小時的免費託兒所,但不包括午餐和非開放時間。這些津貼針對兩個子女以上的家庭,可以延續到16歲。

而那些已有一個或兩個孩子的婦女證實若能保有三年的全薪休假,並且仍可保有原來的工作,則會再生一胎。

反觀中國媽媽們,在孕期最擔心的就是失去工作崗位或被降薪。

就是說,錢不是最重要的,父母能否「照顧新生嬰兒及年幼子女」面臨的困難更大。

畢竟養孩子,這是個長遠的事。

美國人口理事會的著名學者約翰·鄭加茨(John Bongaarts)明確提出過,人類發展是生育率轉變的主要決定因素;非意願生育一直是存在的。

因此,中國生育率還將持續走低是必然。

約翰·鄭加茨還認為,即便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的生育率也就在2%左右。

況且,到2020年,90後將比2015年減少了2930萬人,女性只有8200萬人,打根上就要減少幾百萬的出生人口。

或許我們該從要不要一個孩子往一個孩子對自己的真正價值是什麼的問題上轉移思考。

如果不生小孩,我們的生命以怎樣的姿態保持圓滿。

ID:reknow24

日 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刻 的精彩文章:

今天是北野武的生日,關於這位怪咖導演的怪咖故事
想了解正宗的嘻哈文化,繞不開這些人和歌

TAG:日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