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東北東北:有錢過,洋氣過,恥辱過 | 北洋照相館005

東北東北:有錢過,洋氣過,恥辱過 | 北洋照相館005

【北洋照相館】是魔宙的歷史讀圖欄目


由老金分享近代老照片,介紹有趣的攝影師

讓你更近一步理解歷史




大家好,我是金醉。




今天更新「北洋照相館」。跟以前一樣,分享些輕易看不著的照片。同時,我會隨照片分享一本書:美國作家梅英東寫的《東北遊記》。



最近幾個月,東北成了熱點話題。




每回翻到一條「黑」東北的文章,徐浪就自黑一回,說寫得真對——我們東北就這JB樣。




徐浪總跟我聊起老哈爾濱,九十年代的,八十年代的,或者更早的。他說,那些年的哈爾濱,總讓他想起電影里的芝加哥。




這是一種詭異的關聯。好萊塢電影、家鄉的老照片,加上童年殘留記憶,讓一個座城市在一個人腦子裡重生了一遍。





徐浪在哈爾濱道外拍的照片。




今天的「北洋照相館」,我翻看了上千張東北老照片,嘗試讓自己更了解這個地區。




東北城市的老照片有什麼可看的?尤其對東北人來說,很多建築基本還是原有的模樣。




正因為司空見慣,特意觀看一番才會有全新的感受。拍照太容易,我們早就對照片無感了——很多時候,拍照發送就是個聊天的語言。




但看過去的照片,會改變你既有的觀念,打破腦中的局限。甚至,無形中會延長你的記憶。



記憶延長了,再看當下的世界,就多了更多理解,也會變得更有耐心。




徐浪出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小時候,東北其實已經開始流失人口了。根據發改委前年的統計,東北人口凈遷出已經連續有20年了,只少不多。




超過六成的東北人都出去打工做生意,掙到錢了,也不回去,都去海南了。




曾經的東北,恰恰相反,「闖關東」、開發「北大荒」,都是南邊的人跑去東北討生活。




1927年到1929年間,每年就平均有100萬人到此安居,數字超過了歐洲往美國移民潮的最高峰。



民國早年,東北城市算得上世界中心之一,面積相當於德國法國總和。




哈爾濱號稱「東方小巴黎」,全世界媒體都天天盯著。






1928年,一家美國人在哈爾濱旅遊,拍攝了一段3分鐘的短片。這應該是歷史上最早關於哈爾濱的視頻資料。短片里清晰呈現了當時哈爾濱的日常。





如今的東北,是個可以觸摸歷史的地方。梅英東在《東北遊記》里說:




你乘坐的火車可能行駛在以沙皇命名的鐵路上;




你漫步而過的建築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蔥圓頂的俄羅斯東正教教堂;




你走過的大道兩旁種著日本赤松;樹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時期各國政府的辦公樓,建築風格被稱為「亞洲崛起」,散發著濃濃的舊時代氣息;




你還可以去參觀溥儀的「傀儡皇宮」;再看看二戰時期日本關押盟軍戰俘的地方,其中包括巴丹死亡行軍的倖存者;




站在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飛行員俯衝轟炸過的大橋上,就是站在中朝邊境上,跨越了鴨綠江。



這些地方豎立的牌匾上,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你不知道這裡曾經發生了什麼故事,有什麼樣的過往。




而在我眼裡,這些恰恰就是歷史的印記,記錄了東北的興衰榮辱,也縮影了現代中國的起落沉浮。




在中國所有的地區里,東北獨樹一幟,它的歷史舞台上,唱主角的竟然是外國人。」




哈爾濱




東北咋發起來的?修路。




清末,俄國人把鐵路從西伯利亞接到東北,修了個「丁字形「的中東鐵路。





1936年的《滿州鐵道圖》。中東鐵路的橫線西起滿洲里、東至綏芬河;豎線從哈爾濱到大連,被日本人佔取後改叫「南滿鐵路」。



哈爾濱正好處在橫豎鐵路線的接頭點。這個城市名字來自滿語,意思是「曬漁網的地方」。




哈爾濱的變化,是東北在民國時期變遷的縮影。





一頭是俄羅斯如火如荼地修建鐵路,另一頭是日軍的戰火洶湧而來。兩頭夾著的,是清朝的衰落與滅亡。




俄國人沒來之前,哈爾濱還不是城市。




清代時,朝廷基本是禁止漢人出關開荒的,東北是滿族的自留地。




清末,朝廷不行了,漢人大量出關,形成聚居地。




西方想在中國修鐵路,慈禧不讓。





滿族是驍勇善戰的民族。他們騎在馬背上奪取了政權,對鐵路工事興趣索然,或者說完全不懂。




慈禧太后不允許鐵路進北京,因為那樣需要拆除部分城牆。




1888年,她手下的官員在紫禁城內建造了一條鐵路,小火車只在慈禧的寢宮和用膳的地方通行。慈禧太后只願意讓太監牽拉火車行進。




她說,蒸汽發動機咔嗒咔嗒的,會壞了宮裡的風水。




不過,短短二十五年後,一位常駐東北的蘇格蘭傳教士寫道:




「滿洲(東北),大概是全世界現代交通變化最明顯的地方了。現在,星期一早上離開倫敦,在火車上舒舒服服睡上十一天,就能在星期五的下午看到滿洲的街景了。和三十年甚至十三年前只能靠船隻來往相比,這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哈爾濱鳥瞰圖。拍攝時間:1896-1911年。





哈爾濱的原貌,一個破爛的小漁村。拍攝時間:1896-1911年。




跨過松花江的鐵道橋一修,哈爾濱的商業潛力就出來了。




只有這兒,能買到直達歐洲各城市的火車票,是去歐洲唯一的鐵路中轉站。





能看到遠處松花江上的鐵道橋,現在是個博物館。拍攝時間:1896-1911年。






早期的哈爾濱火車站。拍攝時間:1896-1911年。





哈爾濱車站裡停靠的豪華國際列車,可直達歐洲,帶卧鋪。





1901年,列車的第一批乘客中有人寫道:「火車一路行進,目之所及全是白茫茫冰雪世界,雪野遼闊延展,卻空無一物,令人厭煩倦怠。」




列車不時在某個沒有人煙的荒涼車站停靠,乘客間會發生如下對話,「這個地兒叫啥名字?」




「還沒起名呢。」 





初建時期的哈爾濱,西洋風格的建築很少。拍攝時間:1896-1911年。





哈爾濱這座火車拉來的新城裡,移民比本地人多。尤其是俄國僑民,一度多達二十萬人。




你要是去趟那會兒的哈爾濱,自拍完了再發個朋友圈,不帶定位,評論一準問你是不是出國了。




街頭招牌全是俄文,路人都是西方臉,男的穿西服、戴禮帽,女的捲髮布拉吉,洋味兒撲鼻。





哈爾濱街頭的女性,有穿旗袍的中國人、穿連衣裙的俄國人,還有穿和服的日本人。拍攝時間:1941年。出自:北野邦雄著『ハルビン點描』。





街邊的廣告全是俄語。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高挑的俄羅斯婦人,背影挺美。拍攝時間:1941-1942年。出自:《亞東印畫輯》。


 



街邊中國人給僑民擦鞋。拍攝時間:1931-1932年。出自:《亞細亞大觀》。





街頭賣狗的俄國婦人,拍攝時間:1934年。出自:《亞東印畫輯》





俄國貴族逃難到了哈爾濱,啥手藝沒有,只好當街頭小販兒,混得挺慘。拍攝時間:1931-1932年。出自:《亞細亞大觀》。






哈爾濱的外籍流浪者。拍攝時間:1931-1932年。出自:《亞細亞大觀》。




僑民一多,把他們的生活方式都移植到了哈爾濱。




滿城都是教堂,各種建築風格。




最早的聖尼古拉教堂是個小尖頂,又叫「中央寺院」,俗稱「喇嘛台」。教堂前有個大廣場,現在是南崗區的紅博廣場。




聖索菲亞,就中央大街上的地標建築,旅遊必去景點。蓋個大洋蔥帽子,是遠東最大的東正教教堂。


 



建於1900年的聖尼古拉教堂,在1966年被紅衛兵拆毀。拍攝時間:約在一九一零年代。


 



聖尼古拉教堂也叫中央寺院。教堂前的廣場很大,可通電車。拍攝時間:約在一九三零年代。






從八雜市眺望聖索菲亞大教堂。「八雜市」又叫南市場,是哈爾濱最早也是最大的市場。拍攝時間:約在一九三零年代。






一所教堂後的僑民墓地。






1938年,東北一共有將近四百座天主教教堂和一千兩百名法國牧師。




哈爾濱有中國最早的電影院、交響樂團、滑雪場。想看個戲劇、賽馬啥的,也完全不是問題。


 



奧連特電影院(Orient Cinema),1908年開辦,老闆是開奧連特旅館的俄國人。這家是國內現存最老的影院,已停業多年,現為南崗區的和平藝術電影院。


 



哈爾濱的舊劇院。拍攝時間:1935年。出自:《亞東印畫輯》


 



哈爾濱競馬場。



 




俄國人經營的僑民會體育場。拍攝時間:1924年。






公園內的外籍遊人。拍攝時間:1931-1932年。出自:《亞細亞大觀》。





穿城而過的松花江,也是哈爾濱人玩樂項目中的關鍵詞。




夏天,江邊有絕佳的浴場,冬季冰封江面,就是天然的滑雪場,湧來一波人辦冰雪節。


 



松花江邊有天然的優良浴場,夏天來划船、游泳的人非常多。





在浴場合影的猶太年輕人。





冰凍的松花江面上,是趕來辦冰雪節的人。






排隊坐雪橇。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松花江也搞過事兒。




1932年夏天,連下一個月暴雨,哈爾濱好幾處決口,被淹成了「東方威尼斯」,居民出行得划船。





 

洪水很大,可以看見房子都被淹了一半兒。拍攝時間:1932年。





撐船出行的猶太女人。拍攝時間:1932年。



 




洪水退去一些後的街道,有船,也有黃包車。拍攝時間:1932年。





民國哈爾濱流行一句順口溜:「道里是天堂,南崗是人間,道外是地獄。」天堂和人間是俄國人、有錢人住的地兒。




道外地獄又叫「傅家甸」,就是《北洋夜行記》前傳里太爺爺去報道鼠疫的地兒,住的都是沒錢的中國人。




光看街景,就知道差別在哪兒。




道里必去的旅遊景點中央大街,啥風格的西方建築都有,被稱作「亞洲第一街」。




之所以叫「東方小巴黎」,是因為消費水平已經趕上了巴黎。




當時一名遊客曾寫到——





住在中國人治下哈爾濱的俄國人抱怨說,現在的日子緊巴巴的,他們的生活成本大大提高。


 



中央大街還有過一個名兒「中國大街「,其實到處是洋樓、洋文、洋商、洋人,充滿異國情調。




吃過「馬迭爾」冰棍不?




「馬迭爾」是俄語「Моперн」的音譯,就是Morden,現代時尚。




中央大街上有家「馬迭爾」旅館,法國人開的,還在營業。


 



插著法國國旗的「馬迭爾」旅館。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Моперн「旅館招牌近景。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秋林格瓦斯」的那個「秋林」,也是俄語,商店的意思。




哈爾濱的「秋林公司」開在南崗的東大直街,1908年開始做生意。現在還在,去了能買紅腸、大列巴。


 



秋林洋行是中國第一家百貨商店,1900年開業。照片里的三層營業大樓是1919年建好的,地處中央大街與六道街的交叉口。





秋林公司前的有軌電車。





一到傅家甸,整個街區的檔次看著低一些。街上的中國人很多,洋味兒沒那麼濃了。


 



傅家甸地區最繁華的街道叫正陽街,建於清朝初年,瀋陽故宮西牆外。一眼看去,街上都是中國人。







傅家甸的南頭街道。


 



更近的街頭景觀。拍攝時間:一九二零年代。






傅家甸公園正門,在道外區靖宇二十道街。建於1917年,時稱「東四家子公園」。





1920年,張作霖執政哈爾濱,成為第一個完整統治東北的中國人。當時的俄國剛鬧完革命,處於弱勢,在東北混的比較差。





俄國白黨現在沒有國籍,也沒有有效護照,如果他們想離開哈爾濱,尋找新生活,就必須花錢購買出境許可證。




一個英國人被警察暴打一頓,他被指控造假,直到付了一大筆罰款,才被一名官員放了出來,並表示歉意,「我們很抱歉,還以為您是俄國人呢」。




《哈潑斯雜誌》刊登的文章說哈爾濱是「世界上唯一黃種人統治的白人城市」。




長春





日本人看到俄國人修鐵路,擔心好處全被佔光。趕緊拉著俄國人,在東三省地界打了一仗,就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




贏了,從此哈爾濱以南的鐵路段就歸了日本,改稱「南滿鐵路」。




順著哈爾濱往南,是遼寧的省會長春。




長春在日本人那兒叫「新京」,1932年新建的「偽滿洲國」京城。




溥儀人到中年,被日本人架著又當了一次皇帝,住進偽滿皇宮,做了14年的政治傀儡。


 



偽滿皇宮的「興運門」,最開始只是個簡易的便門。拍攝時間:1932年初。






1932年底,「興運門」改建完畢。門外有個水泥門樓,上方鑲嵌蘭花御紋章,下面是三個繁體字「興運門」。門楣上還有二龍戲珠浮雕圖案,是溥儀特意命人雕上去的,意為「龍歸故里,國運興隆」。 


 




溥儀坐汽車「御駕」出行,經過的是「保康門」。「保康門」是進入偽滿「皇宮」的必經之門。名字帶有有祈祥祝福之意,「保衛康德」、「保佑康健」。





沙俄在長春建的叫「寬城子站」,日本人嫌太小,在不遠建了個大手筆的新京驛。站前圓形廣場超大,直徑有一百八十米。


 



寬城子火車站站台。拍攝時間:1912年。


 




新京驛的站前圓形廣場。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新京驛的火車站台,看著比寬城子站高級很多。闊大,又很現代化。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日本人還憋了個壞招,把中東鐵路在長春強行斷開。




咋辦到的?




改用窄軌火車道修「南滿」線,跟「中東線」的寬軌車道自然接不上。




1944年,修路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本部從大連遷到了長春。


 


照片上有兩條車道。站台左邊的是沙俄「東支線」,右邊是日本「南滿線」。






「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是日本侵佔東北的核心。「滿鐵新京支社「在新京驛站前廣場西南方,1937年修建完工。





1907年4月,「滿鐵」本部從東京遷往大連。1910年,搬入東公園町三十號(今中山區魯迅路9號)的西洋古典風格建築群。


 



「滿鐵「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あじあ號),1934年開始運行。時速130公里/小時,從大連到長春只要7個小時,當時非常了不得。





長春被日本人佔領十幾年,東洋風味很濃,神殿、神社之類的建築不少。




梅英東書中採訪一個出生於民國晚期的東北人,問她見過日本人沒。





......他們住在吉林市的一個區。我見過日本女人,穿著和服,背上還背著孩子。




她們穿的鞋子是木頭做的。那時候人行道都是木頭的。那鞋子聲音響著呢,噠噠噠。




她們臉上抹著粉兒,吃得可好啦。她們的衣服都是綢子做的,穿著別提多好看啦。




咱中國人呢,穿的都是舊棉襖,自個兒織的,自個兒染的色。我的褲襠經常扯爛,家裡的毯子都是粗布做的,全是跳子(跳蚤)。」


 



新京牡丹公園內的神武殿,為紀念「日本神武天皇登基2600年(即日本紀年2600年、公元1940年)」而建。是很典型的日本傳統仿唐式建築,現在是吉林大學的鳴放宮。





新京忠靈塔1934年建成。為祭祀自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後死掉的日本士兵,所謂的「盡忠殉國烈士之英靈」。1952年拆除,大快人心!圖出自《(新京)大満州國の首都新京名勝五十景》。






新京的神社也很多。圖出自《(新京)大満州國の首都新京名勝五十景》。





手握實權的關東軍司令部,大樓是大阪天守閣風格。




偽滿國務院樓頂也有一個日式帝冠,神似日本東京的國會大廈。


 



長春的關東軍司令部大樓1934年建完,整體風格是東西文化結合的「興亞式」。樓頂的日式「帝冠」,是日本大阪天守閣的「簡約版」。拍攝時間:1934-1945年。


 



偽滿洲國的國務院大樓,頂上也有個日式「帝冠」。新京的軍事部、司法部大樓,都是這種建築風格。





1945年徹底戰敗前,日本人還打算放棄東京,把自家的天皇搬到長春來繼續頑抗——想的挺多,日本人建「新京」時就這個思路。




地兒多,那就敞開造。




分了幾大功能區,中心都是大公園式樣的廣場。再用碎石、瀝青繞著鋪路,主幹道特寬,能有五六十米。


 



大同廣場在新京的中心地段,圖上是滿州中央銀行。圖出自《(新京)大満州國の首都新京名勝五十景》。






 

能看出來,大同廣場周圍的路特別寬。日本人把這些廣場都建成了公園,新京的綠化率非常高。


 




從出新京火車站的視角看前方的圓形大廣場。





一跨過中日管界之間的「日本橋」,到了長春的舊城,一下子就覺得視野變擠了。


 




「國界「日本橋,寬20米,長11.3米。橋面中央是車行道,兩側是步行道。時稱「東斜街橋」。


 



新京城內的商埠地區,很繁華,但路要窄很多。





從1931年開始,日本開始往東北殖民,發起了「平民裝束,軍事準備」的口號。




到了1941年,日本發起「百萬移民計劃」——





如果你成為開拓滿洲的先鋒,就能做個自耕農,祖祖輩輩永遠富足平安。只有發展滿洲,才能復興你們的故土。




1945年8月,戰敗時,這些移民被日本軍方拋棄,被內部稱作「人肉碉堡」。





這些移居者有所不知,大多數此類鄉村都建在土匪猖獗的地區,或是靠近蘇聯的邊境。在一些那時候的照片上,日本士兵會教習新來的婦女怎麼使用步槍。每家一登陸東北,都會發一把這樣的步槍。照片里,很多女人受訓時還背著嬰兒。




戰爭狂人,國家機器,坑的永遠是普通人。




瀋陽




順著鐵路再往南,又是一個當首都用過的地兒,瀋陽。




跟「新京」一比,瀋陽算老前輩,資深古都。




後金時叫「盛京」,清朝的龍興之地,安葬著清太祖、太宗兩朝皇帝。清兵入關後,改設奉天府。


 



清末的奉天城門,出自一張俄文明信片。


 




奉天東城牆內的鳥瞰圖。拍攝時間:1909年。



 




清昭陵,在奉天(盛京)古城的北郊,也叫「北陵」。安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他的皇后妃嬪。拍攝時間:1909年。





北陵近景。拍攝時間:1909年。





要不明說,光看照片,會以為拍的是老北京。城牆、城門樓子大差不差,城外也有皇陵。




街景也是古老中國。




路邊掛舊式招牌,街上的滿族婦女梳旗頭,還有衣衫破爛的車夫、小販兒。


 




奉天城內的街道,也挺繁華的,很有古都風範。拍攝時間:1909年。






街頭浮誇的店招牌。拍攝時間:1909年。



 



路上的滿族婦女,梳旗頭,不纏腳,踩著花盆底。拍攝時間:1909年。






正午時段,在涼棚下歇腳的黃包車夫。拍攝時間:1909年。





茶販兒和他的大茶壺。拍攝時間:1909年。






穿著破爛的街頭小買賣人。拍攝時間:1909年。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性。




最早來瀋陽修鐵路的還是俄國人,滿語「Mukden」被俄國人念成了「茅古甸」。






清末中東鐵路上的「Mukden」車站。


 



車站內停靠的俄國火車。拍攝時間:1909年。






還拖著長辮子的「東清鐵路「護衛隊。拍攝時間:1909年。





日本人接管後,改建「奉天驛」。




在車站前的中央廣場(今中山廣場)修了三條放射狀的馬路,瀋陽大街(今中華路)、南斜街(今民主路)和昭德大街(今中山路)。





1910年,日本人把「奉天驛「搬到了現在瀋陽站的位子。





火車站外聚集了一堆車馬,交通擁堵。出自:《亞東印畫輯》。





奉天驛外的中央廣場,還曾經叫過「浪速廣場「。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車站外的昭德大街,也曾經有個日本化的名稱,「浪速通「。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奉天的南滿鐵道附屬地和省城商埠之間,有條「國際大馬路」,相當於國界。




以西是日本人的地界,高樓車馬,很現代化。





奉天南滿鐵路公署側影。


 




奉天大和旅館,是由「滿鐵「經管的高檔連鎖賓館,鐵路沿線城市,像哈爾濱、ch昂春都有。拍攝時間:1932年。圖片出自:《亞細亞大觀》。


 



在四平街的高樓上鳥瞰瀋陽。拍攝時間:一九三零年代。






四平街,就是現在的瀋陽中街,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近景出自《亞東印畫輯》。





「國際大馬路」(今和平大街)以東歸奉天省當局管轄,保存著古城風貌,在殖民地來說挺不容易的。


 



清末到民國,奉天舊城牆邊的房子也有一些變化。拍攝時間:1932年。出自:《亞細亞大觀》。


 



奉天的小西邊門是歷代清帝來盛京的必經之路,鐵制關門上立有「陪都重鎮」匾額,門椽上有二龍戲珠圖案,民間稱之為龍門。



 




舊城街頭的中式傳統老牌坊。拍攝時間:1932年。出自:《亞細亞大觀》。






街邊的風箏攤兒。拍攝時間:1932年。出自:《亞細亞大觀》。


 



奉天城內的燒窯廠。拍攝時間:1939年。出自:《亞細亞大觀》。





「要想富,先修路」。民國兩萬公里的鐵路線,一半都在東北。中東、南滿鐵路線成了東三省發跡的根本。




實際上,中國大城市的現代化大多都和殖民統治相關。這一點,沒什麼不好坦然面對。




抗戰勝利到建國後,瀋陽一直是中國工業重鎮,遍地都是鐵飯碗。城裡上千家工廠生產的東西,小到彈簧,大到飛機,要啥有啥。





工人們住在國家統一的住宅區,稱為工人村。三層的公寓樓,不帶電梯,樓前是綠柳掩映的道路,很多名字里都帶個「工」字,比如贊工街、強工街、重工街、衛工街。




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國企下崗潮開始——無數人丟了飯碗。




很多媒體討論東北問題,把這個時間當做衰落的拐點。梅英東寫道——





我還依稀記得21世紀伊始這些地方的沒落。落錘破碎機重重地摧毀公寓樓,失業的工人們四處找工作,手裡舉著牌子列出自己的技能。過去作為交誼廳的工人文化宮被下崗婦女們佔據了。




其中一個捏捏我的屁股說:「嘿,老毛子!」




「我不是俄國人。」




「你別蒙我了,」她回答,「跟我就說實話唄。跳舞吧。」




她打開通往舞廳的門,裡面的音響正放著中音薩克斯吹奏的曲子。這間舞廳沒有窗戶,黑燈瞎火,我只能從女人頭上的髮膠味感覺她的存在。「




三支舞,十塊錢,」她說,「你的手想放在哪兒都行。」




那間黑乎乎的舞廳里,每個人都面目模糊,在裡面不用看得太清楚,全憑感覺:一群下崗工人緊緊抓住對方,隨著沒有歌詞的曲子,轉圈,邁著舞步。







上周,徐浪一高中同學來北京玩,一起吃了頓羊蠍子。




那同學酒後發牢騷,說羨慕徐浪在北京混得好,自己留東北混得慘。




他在某個二線城市的職業教育學校上班,給學生搞思想政治教育。




這學校學生上學不收學費,職工工資靠政府補貼。全校學生5000人,教職工有1000個。




平均一個人分管五個半大孩子,員工之間還拉幫結派,搞職場政治。




不到三十歲這麼混,當然過的不爽,但又好像離不開——節奏慢,沒壓力,安穩。




徐浪受不了那種日子。他總說,在東北辦個啥事,都是靠關係——本來能按流程辦的事兒,也得搞一圈兒關係。




可能是因為國企多,官本位思想重。




「我們東北人好面兒——鐵飯碗有面兒。」徐浪過年回家,就老被同學嘲笑:外頭折騰多累,不如捧個鐵飯碗。




「越JB好面兒就越得靠關係,越靠關係就越好面兒。」




一方面,東北正在失去留住年輕人的魅力。另一方面,在東北很多城市,進體制工作又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2012年一條傳播很廣的新聞——哈爾濱市招聘457個清潔工引來1萬餘人報名,其中近三千人擁有本科學歷,25人擁有統招碩士研究生學歷。




徐浪和同學聊得高興,倆人說起了小時候東北的「大事件」。




1994年6月,黑龍江有個叫孟照國的男人,說自己夜裡見到了UFO,還有個腿上有毛的女外星人。




女外星人了他,和他性交40分鐘,在他大腿上留下了傷疤。




一個月後,UFO再次出現,外星人告訴他,女外星人懷了他的孩子。60年後,一個中國農民的孩子將誕生在外太空。







這個故事,梅英東在《東北遊記》里也講了。他在哈爾濱採訪了孟照國。




孟照國告訴他:





(外星人)說他們都是逃難的。和我一樣,他們想逃離過去的生活。所以離開了快要消失的家。




喝到半夜,意興闌珊。我酒量差,不能再喝,就留他倆待著,自己先撤了。




走在路上,想起他倆聊的東北,又想起從前的老東北,打開手機挑了首歌,發給了徐浪。







註:文中所有引文來自梅英東《東北遊記》。





參考資料:


1.《亞細亞大觀》,(大連)亞細亞寫真大觀社,1924-940年


2.《亞東印花輯》,(日本)滿蒙印畫協會,1924-1944年


3.民國時期哈爾濱的俄僑文化,於湘琳,2002年


4.民國初期哈爾濱國際移民與其城市化進程,王瑞,2008年


5.中東鐵路與民初東北城市發展變遷,何一民、韓英,2016年


6.偽滿時期日本對長春城市規劃的三重考量,劉威,2012年


7.民國遼寧城市映像系列,2015年


8.長春偽滿洲國老建築


9.美·邁克爾·麥爾,《東北遊記》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01



10.騰訊今日話題,東北年輕人即使掃大街也要拿編製?張德比,2017-08-22


11.東北年輕人:沒有編製,你什麼都不是,鳳凰周刊,2017年8月




掃碼請老金去東北玩泥巴




世界從未如此神秘


????? 

● 

?????


We Promise


This is Original




文中未註明來源的圖片視頻均來自網路。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轉發給你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魔宙 的精彩文章:

感覺有點虧:就為吃串地道的烤羊蛋,我免費幫人查了個失蹤案 | 夜行實錄0067
感覺有點虧:就為吃串地道的烤羊蛋,我免費幫人查了個失蹤案

TAG:魔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