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引言

書法,是東方世界的中國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它擁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又不斷附加著多彩的現代精神。神秘地誇大它固然荒唐,盲目地無視它更是愚蠢。

書法,是中國的文字推演史,也是篆隸行楷草等書體的遷化史,也是一部中國社會發展的「逸史」。透過它,我們可以巡弋和揣摩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的蹤跡。

文即人。書法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文化活動,其間,因為書法家的參與而融入了更多內容,涉及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等等方面,此則是超脫於藝術形式之外的。

書法,不等同於寫字,也不純是視覺藝術,也可能不僅僅是今天的模樣。傳統本身,就是變化的、複雜的。書法的傳統,也不像其貌似的那麼簡單。「筆墨當隨時代」。在科技發展的現代化的今天,書法理應表現出空前豐富的新氣象。站在整個書法史的坐標系中,如何對待傳統與繼承,如何認識創新與發展,如何評判今天的書法現狀,如何衡量當代書法的存在價值,如何確立一套科學的批評標準,等等,均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一、書法的概念

(一)什麼是書法

1.大美難言

中國的書法藝術,有個天生的大弱點,就是不善「表現」自己,它不像藝術,卻是一門大藝術。

不管是誰,只要能拿毛筆,都可以寫書法。書法家可以理所當然地寫書法,兒童可以照貓畫虎地臨書法,退休老幹部為了修身養性也可以搞書法。

然而,如果因為書法藝術這般的平易近人,就此小看它,簡單地視之為「拿毛筆、蘸墨汁、在宣紙上寫大字」,雖然也不能完全算錯,卻定義得太粗陋了、太膚淺了。

書法,堪稱中華文化藝術中之「大美」,其淵雅多端,難以盡言。試看一塊普通的西漢磚(見圖0),雖說製作它也是為了實用,但細賞那人鳥圖象、裝飾花紋及網線界格,真是可愛之極。除此之外,「東井滅火」四個字,分居兩端,與整塊磚的造形效果融洽和諧,可見設計者的匠心獨運;倘若沒有這四個文字在上面,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容量也勢必降低。

不過,若因此便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書法是東方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就難免有些誇大其詞,過於玄虛了。倘若把書法說得過於神聖,無疑將就此剝奪掉很多人從事書法活動的權利;試想,等一個人的閱歷豐富了,對書法的理解到位了,相關的學養充足了,他也歲數大了,剩不下多少時日來動筆墨了。

一次,有人問我:「書家指什麼?」我說:「就是書法家。」他又問:「大書家是什麼?」我說:「大書家就是大書法家。」我看他猶有不解之意,於是就解釋說:「這些詞,是書法專業圈子的習慣用語。」書法,即便在今天已然很普遍,但是與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小品相聲等比起來,仍然是相當的「偏門」,大眾對它的隔膜也可想而知。

《老子》第十五章有云:「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書法,其高明之處在於,它可以融匯百端,是一門可以具備音樂、繪畫、建築、舞蹈、雕塑等藝術質素的藝術,是一門可以擁有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等修養作支撐的藝術,其入門雖不難,但登堂入室不易,其所可能達到的藝術境地更是不可斷言、不可端倪。難言之妙,就在於可大可小,可很簡單,也可極複雜,只可意會了。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說到這,有人或許覺得,這又有些近於玄虛了,但是,我可以舉出一個簡單的旁證,來說明書法的「難言」,就是:凡是歷史上真正的書法大師,都不曾徹底滿意,都不曾絕對有把握達到自己所企望的藝術高度,起碼,不可能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品,所以始終總處在「眼高手低」的過程當中,不管是在創作高峰期的盛年,還是在認識鼎盛期的老年。所謂「人書俱老」云云,只是一個辭彙而已,「老」,是相對的,即便歲數算得上「老」,但書藝卻未必能與之「俱」。

任何一樣東西或者一回事情,試圖把它說清楚、到位,幾乎都是不可能的;這不是「不可知論」,而是客觀的老實的科學的態度。真理雖然總是赤裸裸的,但遺憾的是,我們常常只是趨近了它,已是苦心孤詣了。對於書法藝術的得識與關照,能握其法、拾其趣、拈其味、拔其理,談何容易。不拿毛筆的大外行,自然可以不必懂書法;可悲的是,號稱「書法家」的人,也未必都「知其所以然」,至於理論與實踐如何相結合、相促進、相媲美,則尤是大家的難題。

書法的認識,包括客觀的與主觀的、物質的與精神的等諸多方面。書法,也由於包括了內容的和形式的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才擁有了豐富的審美空間。朱光潛《中國古代美學簡介》說:「書法在中國也早已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凡是讀書人都要講究書法,所以書法在受教育的人民中是受到最廣泛實踐的一門藝術。它同繪畫和詩歌成為互相緊密聯繫的姊妹藝術。適用於一般藝術的一些原則也適用於書法,例如精神、氣魄、骨力、風韻之類的性格因素,以及和諧、平整、勻稱之類的形式因素」。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2.「寫字」與「書法」

寫字(handwriting)與書法(calligraphy),是兩個應該仔細區分的概念;它們常被混淆等觀,追求其原因,乃在於兩者外表的太相似。

談及書法,很多人就想到寫字。寫字與書法,有著共同的特徵和成分,就是:寫字是書法的基本內容。但是,寫字和書法兩者之間,絕對不是一回事,其差別,舉個不確切的例子,就如遮羞避寒的穿衣服與舞台上的時裝表演,前者只是為了實用目的,而後者則屬於藝術行為。寫字,是寫字匠人的事,而書法,則是書法家或者文化人的事。

不過,切莫以為冠以「書法家」的頭銜,就一定能寫出像樣的書法,實際上,社會上相當一批書法家,雖然脫離了寫字的階段,但是,他們的書法還只是停留在書法藝術的初級階段,剛剛入書藝大道之門檻,只是寫得比一般人熟練些罷了,若以一字概之,就是「俗」。

更值得注意的是,另有一些狂熱的書法「者」,其狂熱遠離了常人的想像能力,出了格,他們把書法神秘化、遊戲化、誇張化、雜耍化,使書法藝術太「藝術」了,似乎地球上什麼都可以被當作書法藝術,甚者,把包括人體行為的各種動作方式也當作書法藝術,故作高深之態,別人皺眉頭,則竊自滿足。像其他領域一樣,書法圈子也有偽藝術;這裡說「偽藝術」,是根據傳統的、大眾的、既成的審美眼光來觀察和價值尺度來判斷的。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3.「好看」

藝術品講究「好看」,是天經地義的,但又不是可以用「好看」二字就了得的?

追求好看,與媚俗是差距很遠的兩個問題。有的觀點認為,好看就是媚俗、甜俗,就是沒有格調,這話似乎可信(plausible),其實沒有太多的道理。「好看」,就是美、善,想得到它,讓所有人都說好,談何容易!

問題在於,有時很俗的書法作品,老百姓卻喜歡,認為好看;相反,有些書家的作品,下筆有來歷,有工夫,有格調,有文化,而一般人卻看不出它得好處來。這種矛盾,普遍存在於各種藝術形式當中,比如歌曲,高雅的美聲唱法很少人懂,而流行歌曲、通俗唱法,卻招人喜歡,惹得小青年欣喜若狂。問題何在?

眾人都喜歡的東西,肯定不是什麼壞東西,然而,它也未必是最好得東西。好的藝術品如書法,應該是雅俗共賞的,不過,雅俗共賞,不是輕易可以實現的。俗物可以獲得暫時的觀眾,但是不能獲得永久的歷史地位。高雅的藝術,從來就是為少數人準備的。所謂「曲高和寡」,是說明更高明的藝術品,已經超出了大多數人的審美能力。

齊白石作《海陵》一印,題曰:「洗去雕琢氣,作為好看。」此「好看」,乃是看好、以好看之、應該說好的意思,非平常所謂的只是感官上的「好看」。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4.橘與枳

《考工記·總序》曰:「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

任何一種藝術的存在,都需要與之相契合的土壤。文化背景的變易,會使同樣的文化產生出不同的內涵。

中國的書法,是東方文化的代表,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它可以根深葉茂,一旦脫離這種文化氛圍,就要衰微,此亦「地氣」使然。

《晏子春秋·雜下》晏嬰也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中國有書法,西方也有書法,但是,兩者只是共用了一個名義,其實有相當大的差別;此差別,不光是文字元號上的表象上的「葉徒相似」,更有著深層次的內涵區分——「其實味不同」——之處,其區分之由,在於東西文化傳統、藝術思維以及語言體系等等諸多方面的固有差異。像中國的國畫藝術一樣,中國書法之所以不能在西方得到普遍認可,甚至被誤解、曲解,也正是「水土異也」,不是哪一個人的主觀所決定,所以不必抱怨。

在世界眾民族中,可以獨立書寫的文字很多,但是能稱得上書法藝術的,卻不多,倘若拿歷史背景、文化傳統、規矩法度、視覺效果、工藝水平等綜合指標來衡量,大概就只有中國的漢字書法夠資格。

中國的書法藝術雖然首屈一指,但是遺憾的是,這樣一門有著悠久歷史內容和高級形式的藝術,其他民族卻不知其然,或者頂多知其然,至於知其所以然的欣賞者,則少得可憐。

有人把書法當作東方藝術的代表,而把建築當作西方藝術的代表;書法和建築,雖然都有造型藝術的性徵,都有視覺藝術的因素,但畢竟是相差玄遠的兩回事。中國的書法講究很多,而西方的書法卻沒那麼多「禮節」。中國的書法,之所以可以相信它超越於西方的書法之上,理由不在於藝術觀念上,也不在於視覺效果上,更不在於現代意識上,而在於中國書法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厚的文化積澱,有著一整套的複雜的傳統在。由此可知,倘若我們自己人主動拋棄自家的珍貴傳統,甚而轉身拜倒在人家面前,則無疑是一場有意識的噩夢,是替人家做些「釜底抽薪」的事,是一種文化漢奸行為。

1.國粹問題

書法與國畫、京劇、中醫、武術,都是地道的國粹。遺憾的是,它們曾一度被列入「破舊」的對象,而在現代經濟思潮的鼓盪之下,又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國粹需要與西方「接軌」,否則就難以走向世界,就無法發展,就要窮途末路。

在國粹中,大概要算中醫最堪稱一門學問,如是說,絕對不是貶低其他幾種國粹(說句笑話,就連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還是在被稱為「龍骨」的中藥材上面發現的)。中醫之所以被忽視、輕視,其本身有一定的責任,因為,我們現在碰上的中醫,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者,還只是剛剛處於「入門」階段,距離登堂入室、妙手回春、一針起陳痾、起死回生的境界,還遠得很。武術也是如此,現在的很多武術,只是供比賽觀賞之用,是「花架子」,距離武術的最高境界,也遠得很,何堪以道理計。至於中國書法的現狀,距離它所可能達到的藝術高度,也遠得很;實際上,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內,書法藝術始終停滯不前,沒有什麼起色。

所以有個問題需要澄清,就是:我們認識不到位,工夫不到家,技巧不熟練,只能說明人為因素的本事欠缺,並不代表這些國粹的天生不足。有些人,可能出於文化交流、弘揚國粹或者表現自我的目的,竟當場為西方人表演書畫藝術,還鼓勵外國人嘗試,說:「不必害怕,很容易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很愚蠢的,它完全剝掉了這種藝術的神秘性。

一種藝術品,讓人一看太簡單、太缺少勞動量,當然就被認為沒有多少價值、太不值錢。

你當然可以解釋說,這種藝術看似簡單,其實容納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和傳統,注重精神境界,看似那麼簡單的一筆,其間卻包含了藝術家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和技法修鍊,看似信手一揮,實際上太不容易了;但是,洋人不傻,你就是磨破嘴皮,人家也不會信服,因為,他親眼看見,你在抽支煙的工夫,就完成了所謂的藝術傑作,這樣的藝術傑作,怎麼能與人家花費幾月幾年時間完成的藝術品(如油畫)相提並論呢?

倘若要進行國際間的藝術交流,就應該把最地道的東西介紹出去,如此才可能更容易被認可。連雜耍一類的東西都一哄而上,勢必要連累同類中的真正的藝術,降低這種藝術的神聖感,對提高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絲毫沒有好處,是在幫倒忙。

強調藝術的高貴性,並非無由之舉,並非脫離群眾,並非試圖把藝術束之高閣,而是要更好地保護藝術、發揚藝術。

書法家甚或書法大師滿街走,是書法藝術的不幸。滿大街都是的「藝術」,還算得上藝術么?

2.「弘揚」問題

交流是可以的,但應該防備的是變種。

我們有必要讓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書法,但是,因為有天然的「語障」存在,我們不能立刻期望人家徹底明白,更沒有必要請求人家理解,否則就難免大失所望。試想,除非人家覺得有必要、於是自願地來了解我們的書法,否則,我們只會費力不討好。倘若為了賣一點小錢而屈膝遷就,那當然要掉自己的價。要換錢,靠藝術交流實在太慢了,不是好辦法,遠不如搞經濟交易的快捷便利。

科技的先進,只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不代表文明的高度。經濟的發達還是落後,也並不能說明藝術的高明與否。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的藝術形式,其存在的最大價值和理由,乃是其民族個性。

文「化」,從來就是兩者的交流,而不是彼此的替代。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國際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繼續保持甚或拉大與別人的距離,而不是試圖消弭這種差距。

不同的土壤差距固然大,即使在同樣的土壤上,也會有個體之間的差異。同樣是中國人,書寫同樣的內容,其書法作品的層次和水準,也相差甚大。譬如小丑的表演和喜劇演員的表演,兩者之間有共性,就是都能引起觀眾的笑聲,但是二者的確有層次高低之別:前者是滑稽,後者是幽默。

3.書法活動

書法運動的主體是書家。書家的存在與被認可,可以經由很多種方式,比如通過社會,或者屬於學院派,或者在學術圈,或者身居藝術團體。身居藝術團體,尤其是團體的領導職位,比起一般人來,無疑會對書法運動產生影響。然而,參加展覽,或者加入團體,並不能說明與書法本體相關的更多問題。

作為個體,其作用總是有限的。當代的書法運動,充分顯示了集體的優勢,其聲勢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書法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繁榮期,同時,書家們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

作為運動之一的展覽,是個集中展示和宣傳的窗口,也給虛心者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各種展覽,對推動全國性的書法活動、普及書法教育、培養書法愛好者、提高書法家的社會地位等方面,其作用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肯定,沒有如此多名目的書法展覽活動的推波助瀾,不會有無數書法愛好者的持續熱度,不會有書法名家們春風得意的今天。書法展覽,已經成為一項轟轟烈烈的群眾活動,這種文化情趣,是健康而積極的。

展覽的水平不高,參加者是書法外行,並不是壞事;只要對中國書法感興趣,對書法的發展沒有什麼不利,反而有促進作用。但是,作為專業書法家,倘若對書法知之甚少甚或無知,則顯然對書法的國內發展乃至國際弘揚沒有好處。盲目自信的書法家是可悲的,其可悲,卻不僅在於其個人本身了。

展覽之事,貴在參與;參與,需要一種正常的心態。有興趣就可以參與,入選參展是好事,沒有如願也無妨。展覽於否,本就不能證明一個人的真實水平。不過,不能迴避的一個事實是,誰能主導之、順應之、迎合之,誰就有可能取得勝利。成功之路,雖然有很多條,但聰明人不久便發現,要提高知名度,屢屢參展,尤其是獲獎,確是捷徑。

搞藝術,憑愛好是一方面,大多數人難以擺脫名利的驅使和誘惑,名利,畢竟是一個衡量成就大小的尺碼,所以,獨立於時尚之外、不隨波逐流,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書法本是書齋內安靜的雅事,但是在公眾場合有各種表演,有手而不用手,用腳用嘴,有筆而不用筆,用棍用手用氣吹,如同雜技一般。書法很難,雜技也很難,但書法不是雜技。《老子》雲「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外行人看熱鬧取樂,則無可厚非,內行人不應該為了私利而慫恿之、鼓盪之。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云:「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楷法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下筆作詩、作文,自有頭頭是道,汩汩其來勢,故知書道,亦足以恢擴才情,醞釀學問也。」毛慶臻《一亭考古雜記》云:「古人作書無論行、楷、草、隸,鉤、磔、波、撇,皆有性情,書卷行乎其間,絕無俗態,忸怩諸弊。故能章法渾成,神明貫注。今觀者興會飆舉,精力陡健,不特搦管而思結構之密,昔賢所以有『特健葯』之喻也。」

作為「特健葯」的書法,靜心習練,能愉悅身心,有如氣功的作用,也是事實。用心專一,心除雜念,持之以恆,任何一種行為,都可以稱為氣功,不必神秘化甚或迷信化。書法氣功,在書齋,不受天氣和地面限制,更為雅緻,更益養生。

4.書法教育

書法教育是使這種古老藝術普及和蓬勃的希望。書法教育,從孩子抓起,是有道理的,也算是一種童子功。但是,書法畢竟不是一種當務之急,不是現代社會經濟謀生的最佳手段。學書法,是培養孩子的一個辦法,是使他們增加一種基本藝術修養的手段,但是,要從孩子的具體情況出發,不能為學而學,或者趕時髦。孩子沒有興趣,是絕對學不好的,就算是在壓力下練上一陣子,也會在間斷後很快忘掉。要經常鼓勵,保護他們的好奇心、上進心和自尊心,可以藉助各種有效的手段來刺激和提高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孩子們會在展覽時指著一幅成人書法產生疑問:「這字好在哪?」老師的回答就很重要。看展覽、參賽、獎勵等各種課外活動無

疑都對他們有影響,但是,要注意戒除負面因素的影響,要讓孩子們樹立健康的藝術觀,不能有虛榮和過度的名利慾,否則他們將來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如願,會很脆弱。

孩子的學書門徑很重要。不能入門,就難以進入庭院賞識其美景,更何談登堂入室領會其妙奧。書法,入門容易學好難。「入」與「出」是相對的;沒有「入」,就沒有「出」;「入」了這一方面,也就「出」了另一方面。入了雅,便遠了俗。學習書法,對培養孩子健康的世界觀、生存觀與方法論,調整心態,在自適、得意、閑情、遊戲的狀態中進步,都有益處。

學習藝術講究師承,師,可以是今人,也可以是古人,更可以是書本。書法史上的流派,各有其成就的原由,無所謂進步還是保守,其風格,均可師承。不過,取法乎上,是原則。劉勰《文心雕龍·風骨篇》有謂:「文術多門,各適所好。明者弗授,學者弗師。」意思是說:學習的路徑很多,各自根據自己的愛好就行;高明的老師不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學生,而善於學習者也不會死跟著一個老師跑。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二、書寫工具

(一)文房四寶

書法學習和創作所使用的工具,常稱「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其著名者有所謂湖筆、徽墨、宣紙、端硯。此外,尚有一些輔助工具,各有用處和情趣。

中國書法藝術的獨特性,與其書寫工具的物質規定性有直接關係。文房四寶,實用性是第一位的,然而,絲毫不減其藝術性。曹植《樂府詩》雲「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毫」。筆墨,一向是文人雅士吟詠的對象之一。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1.筆

毛筆,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世界文化史和文明史上的稀罕之物。毛筆的發明,的確是一個奇蹟。東方藝術的傑出代表——中國書畫藝術,是與毛筆根本分割不開的。

毛筆的發明,應該是實踐當中的偶然事件,其定型和完善,勢必要經很多人手、歷很長時間。晉人崔豹《古今注》有云:「牛享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此說確當。用獸毛做筆出現在秦以前,實際上,在出土的史前彩陶以及甲骨上,已經有明顯的描繪線條,可以證明,毛筆的出現最晚也在殷商時期。東周的竹木簡及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書寫。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發現有春秋時期的毛筆,它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1954年在長沙左家公山戰國墓中,出土了帶筆套的完整的戰國時期的毛筆。此外,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楚筆,湖北省雲夢睡虎地秦筆以及江陵鳳凰山漢筆,甘肅省天水放馬灘秦筆、武威漢筆以及敦煌懸泉置和馬圈灣漢筆,內蒙古古居延地區漢筆,都與我們今天使用毛筆並無多大的區別。

毛筆又名毛穎、管城子、中書君、不律。毛筆品類繁多,按大小分為:聯筆、屏筆、大楷筆、中楷筆、小楷筆等。按筆管的質地可分為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其中不少為珍貴材料。按筆毫長短分為:長鋒、中鋒、短鋒。按筆毫原料可分為鼠須、鼠尾、兔毫、羊毫、羊須、鹿毫、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狼尾、鼬尾毫、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鬃、馬鬃、牛耳毫、虎仆(九節狸)尾、胎髮、人須以及茅草、荊筆、荻筆、竹絲筆、筍尖筆、茹筆等等,可見幾乎所有的毛都可用做毛筆。毫有長短和軟硬之分,硬毫如鬃毛筆、紫毫筆、狼毫筆、鼠須、馬鬃等,軟毫如羊毫筆、雞毫筆等。軟硬,決定筆鋒的彈性,所以有時兩種或幾種毫搭配使用,作為中性毛筆使用,稱為「兼毫」,如羊狼毫、七紫三羊、豹狼毫等。我國毛筆按流派可分為湖筆和湘筆。湖筆分層包紮,有筆心和副毫,以純毫著名;湘筆扎毫不分層次,以兼毫小楷著名。

選筆有所謂「四德」,即:尖、齊、圓、健。尖:筆鋒尖銳;齊:新筆潤開壓扁,筆毫尖端平齊;圓:筆毫肚圓,可以蓄墨;健:筆毫有彈性,尤其是在蘸墨書寫時,要能蹲得下,能彈得起,能聚得攏。

今人有所謂「胎毛筆」者,是用幼兒的頭髮製成,說是有紀念意義。既然是用以紀念,所以很多人做了也捨不得用,一直留著,又不能扔。但是,聽著爺爺對孫子說「這是我的胎毛筆」或者父親對兒子說「這是你爺爺的胎毛筆」,總有點滑稽。

毛筆,不光是一種物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形式。筆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從線條質量種得以反映。鼠須、狼毫等硬毫,線條斬截健爽,最可表現書寫者的筆法,古人多用之,有淵雅之氣。羊毫等軟毫,善於蓄墨,線條變化多姿,但難得古韻。清嘉道間,因鄧石如、包世臣、何紹基等書家提倡,羊毫筆始盛行。今人喜寫王鐸或者傅山草書,又使用長鋒羊毫,功力不到,所以不見筆法。東漢蔡邕《九勢》雲「筆軟則奇怪生焉」;所謂「筆軟」者,腕活也,筆法多變也,並不是指筆毫柔軟。

筆不同,頗可影響書寫的形式和質量。有好筆,未必能寫好字,但是要想得心應手,稱心的毛筆是不可缺少的。所謂「善書者不擇紙筆」,是不正確的。東晉衛夫人《筆陣圖》有謂「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此外,還對硯、墨、紙提出要求。包世臣《藝舟雙楫》有云:「古人用兔毫,故書有中線;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雙鉤。」「中線」,即一條墨線中間有一特深特重的細線,如包世臣所描述的:「至中一線細如絲髮,墨光晶瑩異常,紙背狀如針畫。」要想書寫得筆精墨妙,工具不精良是難以實現的。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2.墨

墨,也是中國文化產品中的尤物,它的發明使用,至少不晚於殷商時代。史前的彩陶紋飾,如山東龍山石器時代遺址的墨色陶器,以及河南殷墟的墨書待刻的甲骨文,都足以證之。

當我們第一次看見敦煌漢簡上的墨跡時,在驚嘆於漢人書法雅健多姿的同時,不得不對當時的用墨產生好奇。同樣,在一些出土的漢墓遺址去參觀時,我們會發現墓穴拱門的石頭上,有用毛筆書寫的記號,那墨跡依然如新。逾數千年而不壞,墨之神奇如此。

人工制墨發明之前,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均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為書寫材料。至漢代開始出現人工墨品。墨的製作,有松煙和油煙兩種。《天工開物》記載:「凡墨燒煙凝質而為之,取桐油、清油、豬油煙為之者,居十之一,取松煙為之者,居十之九。凡造貴重墨者,國朝推重徽郡人」。兩種墨中,以松煙墨為普遍。歷代制墨高手名家,不乏其人,各有絕技。墨之名稱,亦琳琅滿目,如桐華煙、漱金墨、再和墨、漆邊墨、李墨、仲將墨、斷金碎玉、紫霄峰墨、玉泉萬笏、南海松煙、豹囊叢賞、五百斤油、墨妖、天瑞、金不換等等。選墨,有所謂看、敲、聞三步驟,即看其細膩,敲其清脆,聞其香氣。

墨汁的生產開始於清光緒年間,它方便省力,但書寫效果遠不及磨墨。現代有講究的書畫家,大多使用磨墨,有時也攙雜使用。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3.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發明以前,書寫記事工具經由陶石、甲骨、鐘鼎、簡牘、縑帛等,或不便於書寫,或造價昂貴,直至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陸機《平復帖》即使用西晉時麻紙。至宋代,造紙工藝發達,著名者有「澄心堂紙」。

清胡韞玉《樸學齋叢刊·紙說》有記:「胡侍珍珠船雲,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先以沉香種楮樹,取以造紙,故名『宣紙』。而涇縣所制尤工。今則宣紙惟產於涇縣,故又名涇縣紙。」宣紙的特點,是著墨涼干後便定型,雖水浸而不變,可經千年,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紙主要分為生紙和熟紙兩類,生紙吸水墨快,熟紙則慢。宣紙名目繁多,如玉屑紙、羅紋紙、蠶繭紙、染潢紙、金銀花紙、葵箋、薛濤箋(芙蓉皮紙)、匹紙、鳳翔白麻紙、高麗紙、凝霜紙、粉蠟箋、金粟箋、梅花玉版、毛邊紙等等。

宣紙,是專為中國書畫藝術而存在的。一張書法,倘若不是寫在宣紙上,而是在印課本用的一般紙張上,那麼,即便出自名家之手,其收藏價值也將大打折扣。

現代人,已無千年之想,別說千年,似乎百年後地球將要消亡,所以在物質材料和工具上首先讓人失望三分。再比如裝裱術,古人何其講究,其工藝流程何其複雜,而今人用快速裝裱法,用塑料紙、電熨斗沾上,損壞字畫本身而不顧;再看那捲軸,古人有玉、瓷、木等優良材料,現在人聰明,偷工減料,軸用紙桶,裡面灌的是土。簡單是簡單了,便宜也便宜了,然而徹底令人傷心慘目。

第一章、書法的表象

4.硯

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仰韶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曾發現一套原始陶器彩繪工具,其中即有一方有蓋石硯,硯面微凹,可見,硯台的使用最少有五千年歷史。

硯,又名硯台、硯池、墨池,為磨墨之用,根據其質地的不同,可以分為陶硯、玉硯、水晶硯、木硯、漆硯、紙硯、瓦硯、銅硯、瓷硯等,以細膩、發墨為上。硯,不光為了磨墨使用,其本身的價值歷來亦被優先考慮,到明清之季,硯台更受尊崇,有的純屬書房供物。

各類硯中,以石硯為上,其尊卑品第,又以石質而定。最名貴者為端硯,其石有優劣,據質地有火捺、天青、青花、石眼、翡翠、魚腦凍、蕉葉白、冰紋、金銀線等名石;石又因所出之坑不同而不同,名坑有所謂龍岩、宋坑、梅花坑、坑仔岩、麻子坑。唐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詩句贊之。

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在宋代即合稱「四大名硯」,因紅絲硯罕見,後人便以澄泥硯代之。歙硯有羅紋、眉子、龍尾、金星硯等品類。此外,有山東魯硯(包括徐公硯、淄石硯、田橫石硯、金星石硯、龜石硯、燕子石硯、溫石硯等)、浙江西硯、青海賀蘭硯等幾大類。

(二)其他

在古代的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之外,還有與一些必備的配套器具。

明代屠隆《文具雅編》中列出四十餘種文房用具,如筆架、筆筒、筆洗、墨床、墨匣、鎮紙、水注、硯滴、硯匣、印章、印盒、筆掭、臂擱、詩筒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肥致碑》為偽漢碑?附圖及譯文
工筆仕女技法~適合初學者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