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在國內邊緣化的中醫藥,為什麼能引起英美人的狂熱推崇?

在國內邊緣化的中醫藥,為什麼能引起英美人的狂熱推崇?

【解毒民國】本專欄執筆者羊菓。遭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際會八萬里中西交沖,聚焦民國社會文化,羊菓為你還原民國眾生的本來面相。


清朝末年,正是傳統中醫開始受到社會大眾質疑之時,一貫反對中醫的梁啟超踏上大洋彼岸的美國土地。

初到新大陸,最使梁啟超感到震驚的不是大廈樓宇,也不是異域的生活方式,而是美國人對中醫的巨大熱情。極目所見,中醫館和中藥鋪遍地開花。

梁啟超記載了他親眼見到的一件怪事。此前,他曾在澳洲認識一位被叫作「安利」的中醫。這人本來是個文盲,「不識一字,以挑菜為生,貧不能自存」。到了三十多歲,他忽然開始自學中醫,「以醫誑西人」,竟然發了大財,「致富三百餘萬」。

梁啟超感嘆,在美國像安利這類二手的中醫並不稀少,他們大多「自稱在中國某學校卒業之醫學士、醫學博士」,實際情況是——「業此之人其不解醫者十八九」。

因為美國人「喜用華醫」,所以美國的中醫「足以致富」,不少原本赤貧者奮鬥成了大富翁。據梁啟超記述,在美國白手起家的中醫,收入達到十幾萬美元以上者,「前後殆百數十人」,「現諸大市,殆無不有著名之華醫二三焉」。


不僅中醫一度很受近代西方人歡迎,中藥也極為熱銷。在二十世紀初年,原本在中國國內只值「百數十錢」的中藥,在美國可以賣到「一金或十金不等」,而且商家不用擔心賣不出去——大小中藥鋪「其門如市,應接不暇」。

西方人最喜歡從中國進口的藥材之一是大黃。

這味據說能夠攻積滯、清濕熱的中藥在西方暢銷數百年。早在17世紀,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曾描述當時的大黃行情:「在這裡(中國)買一鎊大黃只要一角錢,而在歐洲卻要花六、七倍之多的金塊」。儘管價格昂貴,一船船的大黃仍絡繹不絕地運往西方。

大 黃

由於歐洲對大黃需求量很高,致使清朝人一直相信洋人不吃大黃就會腸塞便秘。因此一度打算通過控制大黃和茶葉的出口來反制英國人。這個辦法自然沒有起到效果。等到現代醫學發達後,大黃的銷量就冷落下來。

還有一種被稱為「中國根」的中藥也曾風靡歐洲社會。葡萄牙人把這種能治多種疾病的著名藥材叫作「聖木」。據利瑪竇說,這種藥材「不用栽種,野生在荒地上,只要花點採擷它所必需的人工錢就能買到,但卻以高價出口。」

這種藥物是什麼呢?傳教士卜彌格在《中國植物志》給出了答案:茯苓。作者說:「中國人將它和肉放在一起,用來做湯。它也做藥用,能治病。」這種藥材走紅歐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人長期把它「當作治療梅毒的良藥」。

除了大黃、茯苓等藥材大量出口外,在美國旅遊的梁啟超還發現,大街上有不少賣去火氣的涼茶。從小喝涼茶長大的廣東人梁啟超驚嘆:「有所謂王老吉涼茶者」,在廣東「每帖銅錢二文」,但在國外賣到「或五元、十元美金不等」。對此,梁啟超連連說「咄咄怪事。」

茯 苓


在一些近代西方人看來,中醫是一套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的學問。比如診脈,這是一套運用了極為複雜脈象理論的診斷手法。義大利人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打了一個比方,中醫視野下的人體如同「一架弦樂器,每條經脈就是一根琴弦。」

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所著的《醫學史》中說,醫有二百多種脈象,診斷手法也很複雜,如果按照正規的手法切脈,這個診斷過程「需要持續數小時」。因此,在不懂中醫的外國人看來,診脈過程是非常神奇的。

在英國人斯當東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里,記載了一次中醫診脈的情景。當「克拉倫斯」號停泊在舟山的時候,一個因貪吃水果而感染霍亂的英國水手,享受到一次中醫的治療。使節團記錄了這次奇妙的看病過程:

「這位醫生來到之後,也不問病情和病源,莊嚴地坐在那裡用手指按病人的左手脈。首先是用四個指頭一齊按下去,以後抬起一個指頭,用三個指頭按。以後再抬起一個來用兩個指頭按。最後只用一個指頭在病人的手腕上來回按,好像在那裡按鋼琴的鍵,一直按到找不到脈搏的地方。在整個按脈時,醫生沒有講一句話,兩眼注視,但不是看病人,而是在那裡想按在手下的脈象代表著什麼病情。」

儘管這個過程充滿了神秘色彩,但醫生給出「病起源於胃」的簡單結果卻令斯當東等人頗為不滿。因為在英國人看來,水手的跑肚拉稀的癥狀是顯而易見的,「從病的現象看,這是很顯然的。非常可能,他在上船之前早已知道病情了。」

英使謁見乾隆

近代西方醫學家認為一般的中醫不重視患者的病史,診斷過程也很少參考病史。醫生越是一事不問故作深沉,越顯得醫術高明,患者及其家屬越是信任。


17世紀中葉以前,西方與中國醫學水平都還屬於經驗性醫學階段。雙方最初在中國相遇時,各自的水平都差不多。明末清初來華的耶穌會士們,對中醫基本上持肯定態度,當然也指出了一些問題所在,比如中醫師的培養缺乏系統的學校教育,中醫資格認定也沒有任何規定等。

隨著海運大開,中醫藥傳播到了西方,引起了不少外國人的興趣,也有醫學家開始不斷探索中醫的奧秘。近代中醫西漸,為什麼能夠受到西方人的歡迎呢?

按照德國人文樹德的觀點,近代西方接受中醫其實並不是因為其臨床實踐的成功,而是因為其療法有有一套完整的理論依據

綜觀兩千多年的醫學史可以發現,西方人普遍接受一種療法,常常是因為他的理論根據令人信服。因此,針灸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在進入歐洲之後由於不具有充足的理論背景,使其熱了一陣子後就長期冷落下來。針灸在西方再次引發熱潮,則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了。

傳教士利瑪竇與中國士大夫

西方人歡迎中醫的另一個原因,在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

古老的宇宙觀念滲透到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中,陰陽五行觀念被用來解釋中醫學的病機理論。比如,每個臟腑都與五行、顏色、季節等自然事物相對應,且各臟腑之間有一定關聯。中醫把生病描述成身體暫時失去和諧的一種表現,「治療是為了重新建立和諧」。

相反,現代醫學術語中經常使用軍事術語來描述免疫學和病毒學等概念,把疾病與身體之間描述成攻守雙方的戰爭。顯然,在心理感受上中醫更貼近自然人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X光、CT等技術的發明,機器與科學技術的應用取代了大夫的關照與診斷,病人面對冰冷的機器,依據機器屏幕上顯示的數據或片子得出結論,人們的恐懼心理難以避免。

正如楊念群教授所說,早期的醫院的神秘空間就曾引發近代中國人關於採生折割的恐怖想像,這種現象使就診者感到陌生與恐懼,面對醫院就有一種令人不安的陰鬱氣氛。

相對而言,中醫就顯得溫情脈脈,因為近代中醫並不依賴於科技手段和醫療機器來診病和治病。大夫與患者簡單接觸,病人甚至可以邀請大夫到家中問診,雙方還有診脈等輕微接觸,這種熟悉感讓患者容易體會到一種溫情的存在。

這一點也解釋了何以東方醫學在科技日益昌明的近代西方社會會益發受到歡迎。

參考資料:

1、(意)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醫學史》

2、(德)文樹德,《傳統中醫在西方世界的傳播》

3、高晞,《十五世紀以來中醫在西方的傳播與研究》

4、陶飛亞,《西方人怎麼看待中醫的啟示》

5、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

6、梁啟超,《新大陸遊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東京大審判中最失敗的證人,為日本人作證的溥儀連法官都看不下去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