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羊城.五峰山下慶王墳

白羊城.五峰山下慶王墳

太行山頭千里浪,長城躍嶺游龍狀。

壯觀要屬八達嶺,南看白羊不差樣。

白羊城村歷史悠久,因地處白羊溝入口處,是北京通往北方的必經之路之一,軍事要衝、兵家必爭之地,是一座戰爭時期多災多難,和平時期不斷發展D 小城。兩千多年的歷史,有悲壯的抗敵故事,有百姓災難深重的悲歌,有城池的破壞,有勝利的歡呼,有繁榮的發展歷史。

白羊城據說是東周時期燕國為防止北方匈奴襲擾所建邊城。白羊城城牆長1700多米,高5.7米,寬2.8米,有東西兩門。明代燕王掃北時,最後一場戰役是在白羊城東3里的雙山處交戰,經過三天三夜廝殺,明軍大勝,元軍殘部從白羊溝退至長城以北。從此,燕王非常重視此城,1043年至1422年陸續築起山城居庸關,白羊城南側五峰山下建起一座白羊新城和長峪城、鎮邊城。從此白羊城實為新舊兩座城。共駐兵千人,設守備一人。守備衙門設在老城山坡下中央處,門前有上馬石,南山平台處是軍用倉庫,現在地名仍稱大倉,至今有一段庫牆未倒。

白羊溝自然景觀也是幽靜大美,進山口不遠,有王家園水庫,再上行可見有著很多故事的吊末湖(今已沒水),走至黃樓院就是走進了天然的大氧吧,最可觀的就是被稱為京北小西藏的黃花坡。

關於白羊溝還有很多優美的傳說故事,最常聽到的就是白龍化身為白羊的傳說,很多版本,故事人物不同但內容大徑相同,故事描述的是白羊因次日要與黑羊交戰,便託夢與人,請求相助,未曾料到被托之人劍走偏鋒,沒射到黑羊,反而令白羊受傷離去,受託之人非常懊惱,為紀念白羊,便起名白羊村。

此外,在白羊城五峰山下有一個有一個地方叫宮上。宮上之名與眾不同,它即不叫某某村,也不叫某某庄。它不像多數村莊那樣,一看村名就知道是以姓氏命名,或是得名于山川地貌,或是源於故事傳說。宮上,是大清人看墳人居住的村莊,曾今生活過幾代有著特殊經歷的人。他們原本有過不同的經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從四面八方聚到宮上,因此也就有了不同於其它村莊的文化信息個故事。

歷史上,人們總是習慣把帝王與「宮」字聯繫起來,帝王主持朝政、生活起居的地方叫做「宮殿」,去世後所葬的墓穴被稱作「地下宮殿」或者簡稱為「地宮」。宮上是指地宮之上的石橋、碑樓、朝房、宮門、享殿、羅漢牆等地面建築,還包括王府官親們掃墓期間短暫居住的陽宅,還有看墳人生活居住的房屋、院落、街道。因此,宮上因清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的家族墓地而得名。

愛新覺羅永璘(1766-1820)是乾隆帝的十七子,嘉慶同母胞弟。據《嘯亭續錄》言:慶僖親王永璘,長的敦厚結實,皮膚黝黑;讀書不多,但喜歡音樂、游嬉,經常微服出遊,出入於市井狹巷之中,因此高宗皇帝對這個兒子也不大喜歡。嘉慶繼位後,對其嚴加管束,屢加斥責,永璘才開始有所自斂。據曾在嘉慶年間做過禮親王的皇族昭所著《嘯亭雜記》記述,在乾隆末年,有一次眾皇子私下議論將來誰能繼承皇位,永璘說:「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頂上。唯求諸兄見憐,將和珅府邸賜居,則吾願足矣。」嘉慶在處死和珅之後,果然將和珅府邸除留給和孝公主夫婦一部分外,大部分賜給永璘居住。嘉慶對這個弟弟還是很好的,讓他衣食無憂榮華富貴的過了一輩子。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24歲,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仁宗親政,永璘封惠郡王,後改封晉慶郡王 ,三月,和珅誅,嘉慶帝將和珅府第賜給他作為慶王府。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永璘病重,嘉慶皇帝親自看望,進封永璘為親王,不久病逝,享年55歲。永璘一生養尊處優,好嬉戲,故謚號為「僖」,以肖生平。永璘一生無所建樹,所以被稱作「慶僖親王」,又稱作「慶王爺」,爵號為「和碩慶親王」。

永璘生前尋找身後福地,來到昌平西白羊城,看到五峰山有五峰並立,中間一峰獨聳,左右四山朝拱,絕似一頂王冠。山坐西朝東,山腳下沃土良田上有茂盛果園,山前平原三里處,突起大小兩座孤山,左似旗,右似鼓,向西朝拱,為五峰山天造地設的照壁,確是王侯之地,堪輿家稱它是一處「頭枕五峰,腳蹬平川」的風水寶地,永璘遂選中白羊城五峰山為福地。

永璘陵是祖園,建在五峰山中峰(三道梁)之下,俗稱老圈兒 。永璘陵園坐西面東,居高臨下,東北平原一覽無餘。墓前建有月河,上架神橋,橋的欄板上有玉帶寶瓶浮雕,柱頭雕刻著獅子花紋。橋西原有歇山重檐式碑亭一座,漢白玉石龜趺碑上刻著嘉慶皇帝御賜的碑文。碑亭以西甬路旁有前廊後廈覆瓦的南、北朝房各三間。朝房西是紅色羅漢牆,牆頂覆蓋綠琉璃瓦。永璘的地宮於1937年被盜,地面建築在「文革」初期被拆毀,僅存豁口的地宮、漢白玉石門和鑄鐵門梁,一級古柏樹106棵。過去原有龜趺漢白玉石碑,後來被毀。現在寶頂前方兩側,其後人給重新立了石碑。

緊挨著永璘陵園北,是載振的福晉索綽羅氏的墓地,當地稱之為新圈。愛新覺羅載振在1917-1922年於北宮北側建福地, 是慶王墳中最晚建成的。索綽羅氏也就是巡撫恩壽之女,端莊秀麗,飽讀詩書,闔府上下無人不敬,死時未滿30歲,待載振故後合葬再修正寶頂。1948年,載振病逝,私謚「貞」,時逢戰亂,道路梗塞,運靈不便,只好葬在了京郊北頂村東側的小口墳地,至此「行圈」只有索綽羅氏形單影孤,獨對空山。現在,新圈碑樓、宮門、享殿已毀,月河、神橋、圍牆已新修。院內樹木成林,尤以白皮松為多,載振陵園只埋葬嫡福晉索綽羅氏。

慶良王愛新覺羅.綿慜園寢位於永璘陵園西南邊的五峰山四道梁腳下,俗稱南宮。愛新覺羅·綿慜(1797-1836),封慶良郡王。永璘第三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承襲慶郡王爵,降爵一等。綿慜為人清正忠孝,頗得道光信任,受命惟謹,慎始敬終,向無過失。道光十六年(1836)綿慜薨,享年40歲,謚曰"良"。

綿慜無子,去世後第五子鎮國公愛新覺羅·綿悌繼承爵位。綿悌在道光二十九年去世,終年39歲,建墳在南宮南側,永璘第六子愛新覺羅·綿性,光緒五年去世,享年66歲,葬在南、北宮之間,立墳頭一座。

奕劻園寢位於祖墳永璘園寢東北,俗稱「東宮」,即後來的東宮村,規模與其祖園基本相同,今碑樓修葺,南北朝房成為抗日紅色展覽室。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於北京,過繼慶郡王綿慜為嗣子,初封輔國將軍,後晉爵貝子、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銜,任御前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進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慈禧封為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成為鐵帽子王。

慶王墳先後有慶禧親王永璘、慶良親王綿慜、慶密親王奕劻葬於此。原有大小墓園8處,墳墓22座,多處遺址已不存在。

所有的過往,都已被歷史塵封。如今的白羊 城,已是一個村域面積達660畝,旅遊資源豐富, 文化底蘊深厚的「市級民俗旅遊村」,凡是到過白羊溝的人,都會被青山疊翠,滿目蔥蘢的景緻所吸引,這裡不僅風景優美,還有從古到今說不完的歷史故事,及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本人之所以選擇了冬季幾次翻山越嶺去拍攝白羊溝,是因為所去的山頭都是沒有明顯的成熟路線,多處都是橫切上山,身上自然也少不了酸棗刺,麻梨子刺的刮扎,在夏秋季這是很難完成的,先不說蚊蟲野物的難以防範,就是野草茂盛的腳下,也不敢輕易邁出一步,雖然冬季的景色有些蕭條,但沒有了茂密的野草樹木,視野自然寬闊了一些,而每一條山脈遺址清晰可見。冬山入眠,醉卧橫嶺,悠悠白羊溝,還有很多故事等待我們去記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獨漂攝影 的精彩文章:

TAG:獨漂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