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立春養生:堅持春捂,謹防「倒春寒」

立春養生:堅持春捂,謹防「倒春寒」

導語:2018年2月4日 05:28,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三候

東風解凍:立春之日「東風解凍」,東方屬木,木為火之母,火氣溫,由此才「凍痕銷水中」,「波起輕搖綠」。

蟄蟲始振:立春日後五日「蟄蟲始振」,「蟄蟲」是冬藏之蟲,此時被驚醒,動而未出。

魚陟負冰:再五日「魚陟負冰」,陟(zhì)是升,魚因水底暖,感知陽氣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負冰。「立雪鶴深睡,負冰魚聚沉」,春氣還弱。

立春習俗

祭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

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咬春」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立春養生

早起早睡以養肝

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髮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違背了這種方法,就會損傷肝,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防止舊病複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

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

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裡,不論是食補還是葯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51萬年曆 的精彩文章:

一個噴嚏就能染上麻風病!患了麻風能治好嗎?
2018年桃花運能旺一整年的星座,有你嗎?

TAG:51萬年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