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腸道細菌導致肥胖的三種假說

腸道細菌導致肥胖的三種假說

本文摘自《腸子的小心思》

[德] 朱莉婭·恩德斯 著;

[德] 吉爾·恩德斯 繪;

錢為 譯

假說一:腸道裡面有太多的「發胖」菌

所謂的「發胖」菌其實都是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能手啦,但是如果腸子裡面聚集的能手太多,那就反而不妙了。苗條的小白鼠每天都會排出一部分沒有消化掉的卡路里,而相比之下肥胖的小白鼠排出的卡路里就要少很多了。小肥鼠肚子里的「發胖」菌連食物里最後一點卡路里都不放過,全部都吸取出來貢獻給主人,它家主人怎麼能不胖呢?現在從小白鼠類推到人身上,有些人儘管吃的並不比別人多,可是肚子上的肥肉卻比別人長得快幾倍,也許只是他們的腸菌吸收卡路里的效率要高很多。

那肚子里到底發生了什麼?細菌可以利用沒有消化掉的碳水化合物生產脂肪酸,喜歡蔬菜的細菌製造的脂肪酸主要供給腸道和肝臟,而其他細菌製造的脂肪酸則會供給全身。所以一根香蕉與半塊巧克力雖然所含的卡路里一樣多,但是香蕉卻沒有巧克力發胖效果好,因為從香蕉里代謝出來的脂肪酸在當地就分完了,而巧克力的脂肪酸可是把全身各處都餵了一遍。

研究發現,超重人群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特定的細菌會佔主導地位,尤其是那些代謝碳水化合物的細菌。但是想要體重成功超標,光靠幾個「發胖」菌的力量可不夠。實驗室里的小白鼠有些體重增長了60%,這樣傲人的成績必須還有其他的要素參與其中,所以科學家又提出了另一個導致嚴重肥胖的可能因素——炎症。

假說二:新陳代謝疾病導致炎症指標升高

有新陳代謝方面疾病的人,比如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通常血液里的炎症指標也會升高。當然這個指標值比身體受到外傷感染或者血液中毒時要低得多,只是偏高但又不一定要接受治療,醫生把這個現象叫作亞臨床炎症。細菌在這裡的角色是什麼呢?它的表面有一種信號物質,傳達給身體的信號言簡意賅:「見我者發炎!」

受傷的時候,炎症是對人體有益的自動防禦反應:細菌發出的信號引起傷口發炎,而傷口一發炎,細菌就會被從傷口裡沖刷出來,然後一一被殲滅。只要細菌老老實實待在腸黏膜上,隨便它怎麼傳信號都沒人會在乎,也不會把它怎麼樣。但是如果腸道菌群的成分不佳,再加上吃飯偏油膩的話,就會有太多的有害細菌隨著脂肪進入血液,身體就會進入輕微的炎癥狀態。

細菌的信號物質也可以載入在器官上,從而影響到它們的代謝機能,比如在嚙齒動物和人身上,信號物質可以依附在肝臟或者脂肪組織上,並且促進這裡的局部脂肪堆積。同樣受影響的還有甲狀腺,細菌釋放的炎症信號會阻礙它的正常工作,這樣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就會變少,直接導致了脂肪燃燒的速度減慢。

急性炎症會消耗身體的大量體力,讓人變瘦,而亞臨床炎症則會讓人變胖。但是這裡我必須強調一下,並不是只有細菌才會導致亞臨床炎症,像是內分泌紊亂、雌激素過多、缺乏維生素D或者吃太多含谷膠的食物,也都有可能引起亞臨床炎症。

假說三:腸道細菌決定胃口

2013年的時候有人提出了一個很大膽的假說,大概的意思就是,腸菌可以影響它主人的胃口。也就是說,如果晚上10點你突然想吃一條夾滿焦糖花生且有巧克力包衣的士力架,之後又忍不住吃了一袋薯片,這不一定是你聰明的腦袋在作怪哦。吃了三天減肥餐後超級渴望吃一個巨無霸漢堡的很可能也不是你的腦袋,而是你肚子里焦躁難耐的細菌們。不知道它們用了什麼甜言蜜語,總之我們就是難以抗拒它們的要求。

要理解這一假說,我們得一起仔細琢磨一下「吃飯」這件事。面對厚厚的菜單,你是怎麼決定選哪道菜的?估計大多數人都是看當時的興趣和心情。那一頓飯吃多少呢?當然是吃飽為止。吃飯的兩個要素——興趣和飽腹感,理論上細菌都有辦法影響到。至於說到胃口,估計細菌也有一定的發言權。雖然這些都還在假說階段,但還是挺靠譜的,因為對我們來說一頓飯吃什麼、吃多少可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對於細菌來說可就是性命攸關。它們和人類一起共同進化了三百萬年,這麼長的時間它們應該也找到了融入人類世界、自己主宰自己命運的方法了。

要想引起大腦對某種食物的興趣,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腦被一個嚴密的血腦屏障(能阻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腦組織的屏障)所保護著,這是一個防止大腦受外界化學性傷害的自我保護系統,能通過這道屏障的只有單糖、礦物質或者類似的小分子,以及類似於神經傳遞物質的脂溶性物質。比如尼古丁就可以通過這道保護屏障進入大腦,一邊給大腦提神,一邊讓大腦有種滿足、放鬆的感覺。

細菌可以製造出能通過屏障的小分子,比如說酪氨酸和色氨酸。這兩種氨基酸在大腦中分別可以轉化為多巴胺和血清素。多巴胺都聽說過吧,就是戀愛時讓人死去活來的愛情激素呀;血清素就是「幸福荷爾蒙」,如果血清素太低的話會引起抑鬱的。再回想一下春節時酒足飯飽後和家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那種心滿意足、昏昏欲睡的感覺吧,這就是血清素帶來的幸福感哦。

假說三就是基於這個理論基礎上的:肚子里的細菌對某種食物特別渴望,如果我們可以滿足它們的願望,作為獎賞,它們會間接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我們自然也會變得開始渴望它們渴望的食物。聰明的細菌充分利用了我們自身的激素來達到它們的目的。而飽腹感的產生也是利用了同樣的原理。

很多實驗都表明,如果我們按照細菌的需求吃飯,我們體內傳遞飽腹感的信號物質就會明顯地增多。所謂細菌的需求就是吃下去的東西最好啥也別消化直接到大腸,好留給細菌們慢慢吃。按照這樣的解釋,麵條和麵包居然完全不在此列,多新鮮。

飽腹感通常來自兩方面的信號:一個是大腦傳遞來的,另一個來自身體其他的部位。這個信號傳遞的過程也並不是萬無一失,比如有些肥胖患者負責飽腹感的基因先天就有缺陷,不管吃多少他們都沒辦法覺得吃飽。根據《自私的大腦》一書中的論點,因為大腦嫌從食物中吸取的養分還不夠,所以擅自決定了「還沒有吃飽」。但其實等著吃飯的並不只有大腦和其他身體器官,腸道菌群也張著嘴等著呢。你說它們一共加起來也才2公斤重,能吃掉多少,有什麼好著急的?

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腸道菌群做出的貢獻,就該意識到人家吃飯的時候要點話語權也是應該的。它們是免疫系統最重要的教練(沒有之一哦),是消化吸收時得力的助手,是維生素的生產商,還是解除食物發霉和藥物毒素的大師……說了這麼多,想表達的道理只有一個,吃飯的時候腸道菌群有沒有吃飽很重要。

那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願望怎麼辦?這個科學家也還不清楚。有時候如果長時間不吃甜食,好像也就沒那麼想吃了,難道是肚子里喜歡吃巧克力和蛋糕的細菌在此期間都「餓死」了嗎?我們也只能試著猜測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菌情觀察室 的精彩文章:

鼻竇菌群多樣性喪失或是慢性鼻竇炎的元兇

TAG:菌情觀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