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再評張海書法,請不要把書法藝術上的劃痕當筆意了,好嗎?

再評張海書法,請不要把書法藝術上的劃痕當筆意了,好嗎?

前幾天,在一搞書法收藏的朋友家裡,看到張海的一幅書法作品:對聯「退一步想,留幾分心」(見圖)。

如果作為探索,書寫這樣的作品,也未嘗不可,因為書法作品確實存在著很大的見仁見智的空間;但是這幅作品在他附件的介紹中,大有引領的作用,是作為《創造力的實現——張海書法展》代表作的姿態面世的,而且有張海的「創作自解」:「結構不工而工,章法不貫而貫,自覺有點新意」。還有孟會祥的「編者賞析」:稱「非功夫才情副在筆端,勝券在握,豈敢措手?」口氣很大。這樣,就不能不對這幅作品認真解讀一下了。

用筆為書法第一要義。而其中最忌諱的是拋筋露骨,凡用筆過剛過方,諸如鉤趯處浮薄(如「幾」的豎鉤)、收筆處虛尖飄忽(如「步」、「分」末筆)、中間過筆處空怯(如「幾」的中豎)等等。由於用力不均,筆尖分叉,中鋒與副毫失調,於是就出現了劃痕。這與逆勢澀進、沉著頓挫而在點畫中產生的富有節奏的質感有著本質的差別。古人云:「鋒若不藏,字則有病」(徐浩《古迹記》),「最忌用意裝飾,便不成書」(黃庭堅《論書》),「貪急趨取勢,不求頓挫,其失草率」(江潭《書法管見》),這種劃痕在本作品中隨處可見,而孟會祥在「編者賞析」中卻作出這樣的評價:「逆鋒力頂,裹束披散,又純粹碑派手段」。漢碑乎?魏碑乎?我們看不到任何的繼承關係。正如宋曹在《書法約言》中批評的那樣:「恣意揮運,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顧顛錯,究於古人妙境,茫無體認,又安望其升晉、魏之堂乎!」

在章法上真是「不貫而貫」嗎?對聯的審美,在下意識上是要豎起來看的,頭重腳輕是這幅作品的明顯不足,「一」與「步」的連寫以及「步」的末筆和「分」的筆畫弱化,更加重了這方面的缺陷。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將「一」和「步」分開,「步」回到第三的位置,「一」從右角引帶至「步」,這樣上聯的重心立刻下移,這正好與下聯的上重下輕的結構相協調。然後將字畫稀少的字,如「一」、「分」、「心」從逆筆澀勢上加重分量,我想同樣可以獲得較好的審美效果。當然,這樣是否就走入俗套了呢?我想不至於,關鍵要看我們的筆墨功夫。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章法上不會留下這麼大的遺憾。藝術必須創新,但是創新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創造力」才真正能得以「實現」。

在內容上,此聯也值得商榷。對聯的警示作用很強,或詠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緬古敘懷,或揚善抑惡。但是這幅對聯卻是「退一步想留幾分心」。這在為人處事上不能不說有一定意義,但是消極的成分太濃重了。我讓不少人看了此聯,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此人心計太重,不可深交。」這幅對聯無形將書者與觀者拉開了距離,並且告誡人們與人交往要處處謹慎小心,要留點心眼。宣揚這樣一種處世哲學,與我們當今要建構的和諧社會協調嗎?書法不能只看筆墨功夫,特別像對聯,內容在作品中佔有很重的分量,我們必須弘揚積極、健康、友善的內容,讓社會多一份溫馨,多一份關愛。

我至今還保留著學生贈送給我的一副張海的書法作品,反應了我對一位在書壇辛勤耕耘了幾十年的書家的敬重。寫這篇短文並不是想對張海書法作出什麼評價,也不懷疑此次張海書法巡迴展的成功。在呼籲書法出經典、出大家的今天,大膽的探索是必要的,但是怎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經典呢?我對這幅作品的解讀是否有誤?有待大家的批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鄭板橋的書法風格,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都省省吧
欣賞啟功先生書法,是藝術享受,法度嚴謹,給人高雅的視覺衝擊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