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培萌轉戰雪車推動冰雪項目,冬奧跨界選材路徑仍需摸索

張培萌轉戰雪車推動冰雪項目,冬奧跨界選材路徑仍需摸索

近日,原短跑名將張培萌轉項冬奧項目,有望參加2022北京冬奧會的消息披露,引起了諸多關注。

1月31日,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苟仲文(左)與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右)為張培萌授予國家雪車隊頭盔。新華社 圖

這樣的跨界是運動員生命的延續,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彰顯。但在跨界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問題也需要體育管理部門保障。

在奧運會的早期,的確有選手是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全部參賽,但想獲得獎牌或者金牌,難度並不小。

目前只有美國選手伊根·愛德(EaganEdward)分別在夏季奧運會(1920)的拳擊項目和冬季奧運會(1932)的男子四人雪橇項目上獲得金牌。

隨著各個運動項目的發展和奧運選手專業化、職業化的進程,在夏季和冬季奧運會項目上「兼項」,難度越來越大。

張培萌加入國家雪車隊。新華社 圖

具體到中國的冬季項目,總體上來說,冰上項目強於雪上項目、室內項目強於室外項目。而中國體壇傳統的跨界與跨項,也有一定的內部關聯。

如原來的標槍選手張連偉,後來成為我國第一批高爾夫高手,算是跨界;跨欄運動員劉翔,之前練跳高,算是跨項。國外如田徑博爾特想轉足球、英國曼聯職業足球選手費迪南德退役轉拳擊,之前英超選手伍德豪斯還獲得英國輕重量級冠軍。

因為中國大多數雪上項目起點比較低,建立國家隊比較晚,張培萌轉型鋼架雪車,即使沒有優勢,除了年齡,貌似也沒有劣勢。

不過對跨界跨項,我們可能要進一步通過實踐來摸索。首先,哪些項目是需要跨界和跨項的,目前看來是新的項目。這需要我們摸索新項目的特徵,從哪個項目跨過來更合適。

其次,每個項目都有一個訓練的黃金年齡,或者說從事這個項目的黃金期,從年輕選手中跨界選拔,最好不要錯過這個窗口期,否則就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關係。

第三,即使跨界跨項成功,導致成功是個人特質,也就是天才選手的出現,還是整個培養體系的成功。如果弄不清怎麼成功的,那麼從選材到培養,可能成本和代價,會比較大。

當然,跨界款項選手的選拔程序、選手的學習能力、積分積累、資格獲得,最好也有一個規劃或方案,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公開、公示。

其實,冬奧的許多項目,有很多風險,對參與者是有一定的門檻和技術要求的,因此,在業餘和專業層面上,無論是「三億人上冰雪」還是我們在冬奧各個項目的全面參與,都有必要提到參與和從事冰雪項目的風險、防護。

據《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1月15日的一篇報道,對我國70家滑雪場的統計,「2008年至2011年間,因滑雪導致重度受傷的人數從最初的72人上升至156人,平均每年增長10%;死亡人數則由5人增至26人。」

這還是北京還沒有申辦2022年冬奧會,我國冰雪運動大發展之前的數字。

不少體育項目是有一定風險的,因此救援、防護、保險顯得比較必要。

冬奧許多項目有點極限運動的味道,其實是需要早期專業化訓練的。這就更需要防護、救援、保險要跟上。

根據筆者一位朋友在1964年冬奧會賽車的一次雪車體驗(有職業運動員陪護),雪車的速度非常快,當然也非常刺激。因此,我們國家在開展這項運動時候,從硬體上說,賽道設計、建造要符合標準;

選手訓練參賽要穿戴好「強制裝備」,配備防護措施;從軟體上來看,要有配套的保險和救援力量,讓從事這個項目的專業選手安心。

在我國冰雪項目推進、起飛、甚至狂飆突進的過程中,張培萌轉項雪車項目,成為輿論對象和關注焦點,具有推動我國冰雪運動的宣傳意義和推廣效應。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需要科學冷靜,特別是對項目了解、設施建設、裝備配備以及防護、救援、保險等方面,要同步跟上。

正如我國某知名冬奧金牌獲得者在社交媒體上說的:

「原本就薄弱的冬季競技體育項目,不是一重視就能翻身的,它需要一個過程。從運動員選拔到培養,都需要時間。」

(作者繫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民國詩詞不僅有藝術價值,還有重大的史料價值
蘋果答覆上海消保委「降頻門」四問:將就軟體更新進行再溝通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