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人傳:趙孟頫是中國篆刻分水嶺

印人傳:趙孟頫是中國篆刻分水嶺

趙孟頫在各類的有關篆刻的文獻資料中,是公認的中國篆刻分水嶺,趙之前的叫印章史,趙之後的叫篆刻史,趙孟頫同時也是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人物,但這個人也是爭論比較大的人物,對他的爭論,爭論點不是藝術觀點的爭論,更多的在於他的「人品」的爭論,爭論點在中國文人所謂的「氣節」,認為他「大節有失」。

趙孟頫本人是宋宗室,趙孟頫先是宋亡以後淪為平民,後來,他被推薦入京師並由此走上仕途,大部分對他看不起的原因就是這個,你是宋宗室,卻到元朝廷當官。趙孟頫走上仕途渾然身不由己,因為身世原因,他的仕途也並不十分得意,無心政治使他大部分精力都轉入文藝創作。這種創作和研究一直到他去世的當天,據史料載:「趙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歲。逝世之日,仍觀書作字,談笑如常,至黃昏,逝於吳興。」(《元史.列傳五十九》)

(趙孟頫像)

1、個人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因此我們也稱他趙松雪,封魏國公,謚文敏,因此我們也稱他為趙文敏,他還別署水精宮道人,他是浙江吳興(湖州)人,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書法家、大畫家、大詩人、大篆刻家。《元史》上有他的傳,他肯定算得上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大人物。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的自畫像)

2、印學觀點

趙孟頫對於篆刻的貢獻主要有以下三項:

(1)他對中國的早期印章理行了理論總結:據史料載,趙孟頫曾經編寫印章理論書籍叫《印史》(跟後來明人何通寫作的《印史》是兩回事),編寫的年份是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趙孟頫編寫《印史》二卷,書名也有叫《學古印式》、《漢官威儀》的,雖然這部書最終僅流傳下來序言部分,但它顯然是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印學著作(米芾也討論印章,但是他是放在書法的範圍內討論的)。

2、他是所謂的「圓朱文」印的創始者:可能我們說米芾創立了「元朱文」,還存在疑問,但是趙孟頫是「元朱文印風」創立者,這幾乎是篆刻界公認的事情,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語:趙孟頫所篆印文,純用小篆,朱文細筆圓轉,姿態柔美,世稱「圓朱文」。清人陳鍊在他的《印說》(又不同於周應願的《印說》)里稱:「其文圓轉嫵媚,故曰圓朱。要丰神流動,如春花舞風,輕雲出岫」。這基本從審美上講明了「圓朱文」的印風特徵,後來我們稱「圓朱文」為「元朱文」,原因正是趙孟頫所在的歷史時期是元代,而「元」字除了表明朝代外,又有「圓」的意義。

3、第一個舉起「印宗秦漢」大旗的印學家:這恐怕是趙孟頫最大的貢獻,由於歷史的原因,魏晉南北朝以後,由於紙張的廣泛應用,印章從白文轉向朱文,而印面由原來的一寸大小逐漸變大,這使印面文字鬆散,為了解決鬆散的問題,又出現盤疊的工藝化傾向,另外還有一部分文人將各種奇形怪狀的元素引入印章,趙孟頫所處的時代節點,使他明確地認識到唐宋疊文印及當世文人的篆刻審美問題,於是他在《印史.序》說:「近世士大夫圖書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壺爵之制,遷就對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鳥之象,蓋不遺余巧也。其異於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無二三焉。」因此,他大力提倡「漢魏而下典型質樸之意」,看似簡單的「復古」,但實質上是由於這部印學著作首次提倡漢印,從而確立了後世渾厚敦樸的漢印審美觀為篆刻審美主流。

3、篆刻作品

趙孟頫的印章作品一生流傳下來的印章,大約20餘例,朱文印多一些,白文印少。朱文優於白文,這跟同時代的另一位印人吾衍(下一節會講到他)的白文優於朱文正好形成對照,我們來看他的作品:

(趙孟頫印)

白文還是漢印格式的白文,但作品不多。這裡有一個問題:他發起」印宗秦漢「,漢印白文居多,為啥他的白文印反倒不多?這裡要說明一下,趙孟頫所謂的「宗漢印」,宗的是漢印「風格和氣息」,而不是簡單的形式。他在篆刻方面直接提出來要「古雅」,要「質樸」,但他同時又受唐宋印的影響,比如唐宋印裡面的類似玉箸篆的線條,但他強化線條的運動感,又把線條搭線在印邊上,讓印章更充實、穩定、飽滿。

(松雪齋)

(趙孟頫印)

(趙氏書印)

(趙)

(水精宮道人)

(大雅)

(趙氏子昂)

值得注意的有一個細節,上述印中,「水晶宮道人」一印,當代篆刻家李剛田先生認為水平並不上佳,甚至只是「今日初學篆刻者的水平。」(李剛田《篆刻篆法百講》),做為一個大師級的人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品呢,我們或者可以猜想,這方印是趙大師自己刻制的也說不定,因為對材料的研究或工具的研究還不到位,因此,他也只能跟米芾一樣停留在探索階段。文人篆刻的大發展在適合篆刻的石料發現之前,實在是困擾了文人大師們太久。

(【印人傳】之2,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我不停地臨漢印,能臨出個啥?
篆刻學習:別埋怨你手裡的石頭了,趙之謙的青田石不還是拍了1200萬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