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僅86字!卻足以影響人一生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僅86字!卻足以影響人一生

《誡子書》

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

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意思: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

GIF

作者於篇首開宗明義,告誡子孫首先要 「立德」 「修身」。「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那麼,又如何「立德」呢?即「靜」與「儉」。為什麼「靜」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能後慮,慮而後能得。」意思是說,思想清靜,然後才能心情安寧;心情安寧,然後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後才能有收穫。可見,想最終有所獲,首先是要心「靜」。心中有太多的雜念,受世俗功名利祿太多的誘惑,可能將一事無成。因此,「靜」是「修身」的前提條件,有了「靜」才可能「修身」,進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靜」是「修身」的一個前提條件,而要想「養德」還必須「儉」。那麼「儉」何以能「養德」呢?史載:「宋高宗時,孫懋入覲,嘗論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問:『何以生廉?』曰:『儉生廉。』」由這段對話可以看出,節儉生廉潔之心,有廉潔之心才會生公心,有了公心才會「生明」,即公則生明。諸葛丞相書「靜」與「儉」極淺顯二字於篇首,可謂用心良苦,立意玄遠。

接下來,又從反面進一步談「靜」在「明志」中的作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了「靜」心才會明確、堅定自己的志向,進而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然後,又闡發「靜」與「學」之間的關係,要想有才學必須通過學習,而求學的過程之中又必須有「靜」心,如果一個人「慆慢」與「險躁」,無靜心,無恆心,則是求學與修身之所忌。薛談學謳於秦青,自足而辭歸,知不足而求返;樂羊子感其妻之言,「捐金於野」,「復還終業」,而後學有所成;管寧先有割席之舉,後有固辭不就高官之行,而終成大儒。所有這些事例,無不說明「靜」在求學與修身之中的重要作用。在篇末,又叮嚀後生晚輩,年華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時光,必將碌碌無為,老大徒傷悲,於事無補矣。這篇家訓,可謂是辭約意豐,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有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我們讀之思之,併當躬行自勉。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對於為學做人有精簡而具體的忠告。

1800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時代,原來仍然有其參考價值讓我們一,起向諸葛亮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川話人文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去世後,武家後人下場如何?

TAG:三川話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