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嫁給「媽寶男」更可怕的是你親手培養了一個「媽寶男」

比嫁給「媽寶男」更可怕的是你親手培養了一個「媽寶男」

還記得火遍朋友圈的文章《我月入五萬,為什麼還找不到女朋友?》嗎?文章很形象的描繪出了直男癌的用戶畫像。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迷之自信。

與直男癌同樣被吐槽的還有媽寶男:一把歲數還是媽媽的好寶寶,什麼都聽媽媽的,什麼都以媽媽為中心,缺乏主見,沒有自信,人生線路基本由媽媽設計,就像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媽寶男的話,最貼切莫過於未斷奶的巨嬰

媽寶男的童年有跡可循?

——————————

之所以會有媽寶男的存在,一定跟媽媽的養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媽寶男三句不離「我媽說...」,完全沒有獨立的人格和思考方式,其實就是媽媽的副本。來看個故事。

前幾日,閨蜜去相親。

相親男問閨蜜:「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閨蜜回答:「銷售。」

相親男面露不悅,說:「結婚後能換工作嗎?我媽說,干銷售的都能喝,還不顧家。」臨走前,相親男說:「下次見面看場電影吧。」

閨蜜客氣的回答:「不用了吧,咱倆都一把年紀,別在不合適的人身上浪費時間了。」

誰知,相親男叫住她,說:「別啊,你這樣我回家沒法交代。」

閨蜜深呼吸,說:「相親失敗,我可沒辦法替你負責。」

「我媽說,不管成不成,多接觸幾次再說。」相親男焦急地說。

「回家告訴你媽,我是做銷售的,配不上給她當媳婦。」說完,閨蜜轉身離開。

說到底,媽寶男不可怕,可怕的是養出媽寶男的媽媽。

媽寶男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

——————————

當然,一個媽寶男的養成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很多媽寶男思維都是和他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觀念有很大關係的,父母給孩子植入什麼樣的思想,孩子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思維。

母愛的缺失

心理學家武志紅對媽寶男形成的原因是有過這樣的分析:

1在嬰幼兒時嚴重缺失母愛,而對母愛的渴求是所有人的頭號渴求,所以媽寶男會一直執著於母愛上;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三歲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的生命是由母親分裂而來,是媽媽的另一個生命載體。所以在孩子的早期,只有「我」和「媽媽」的概念,而沒有「他」。這一階段,甚至連父親都會成為「外來者」。當爸爸把手搭在媽媽的肩膀上時,孩子可能會反對,並說:「媽媽是我的。」

這段時間內,母親應該給予孩子高質量陪伴。交談、遊戲、愛撫……不是應付的拿著手機,想著工作,而是全身心的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我想歐美國家,在孩子三歲前給予全職媽媽補貼,就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吧。

2大一些後發現,可以通過對媽媽言聽計從而得到媽媽的關注,於是形成對媽媽的極度服從,但這樣做的同時,他們勢必壓抑了對母親的不滿和攻擊性。

通常,他們對母親的不滿和攻擊性之嚴重,會到了把他們自己都嚇到的地步。這讓他們害怕和愧疚,為了防禦這份害怕與愧疚,他們更加不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然而,對於妻子,他們卻很可能不再壓抑,於是,他們對妻子容易有莫名的怒火,並且與妻子保持很隔離很疏遠的關係,稍強勢一點的媽寶男,還可能對妻子非常鄙視。

可以這樣理解:他們對妻子或其他女性有多鄙視多疏遠或多憤怒,他們對自己媽媽就有多鄙視多疏遠多憤怒。

這個解釋讓我們得出一個線索就是,是媽媽這個角色的缺失導致了孩子心理上愛的缺失,所以才會千方百計的去尋求母愛,變成了一個服從媽媽的媽寶男。

過分溺愛

就像《千與千尋》里那個被湯婆婆寵著的坊寶寶一樣,沒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經常用哭來威脅別人。

一個無所不能的媽媽=無所不在的控制!溺愛不僅是指大量地買東西、送禮物,還包括過多的幫助。我們對孩子的幫助往往出於不同的原因和動機。例如,一個3歲的小姑娘想吃果醬麵包,於是她拿來麵包、果醬和餐刀,準備為麵包抹上果醬。但是,媽媽會因為擔心誤了上幼兒園的時間,一把拿過餐刀幫她抹上果醬。慢慢的媽媽也會產生「別人離了我就不能自理」的心態。

但是孩子需要學習,以便學會自己處理生活中的小困難和小麻煩。而當他什麼也不用做,並且適應了這樣的狀況時,他在生活中會變地無助和無能,並且對媽媽產生嚴重的依賴性。

以愛為名的控制欲

中國父母最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啊!媽寶男的父母更甚。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停地被這句話催眠,所以不管他們接不接受父母的安排,也會條件反射地認為,父母是為自己好的。

媽媽容不得一點對抗和自我存在,在孩子所得到的「關愛」中,看不到自己,全是媽媽的想法。以愛之名控制著孩子的一切生活,把孩子變成和自己一模一樣的複製體,孩子在人格上非常依賴和相信媽媽,沒有自己的想法,凡事都要問媽媽,都要遵循媽媽的意願。曾經在一個電視節目上看到一個母親在兒子成家以後還要和兒子睡在一起的新聞,真是不可思議!

對界線的忽視產生畸形的愛

一個焦慮的媽媽,一個缺席的爸爸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這是中國家庭最常見的家庭模式。妻子經常在親密關係中感覺自己不被丈夫重視,情感缺失,或者家庭中父親長年缺席,比如離異分居、忙於工作等,媽媽會將生活的重心轉向孩子,於是妻子將情感寄托在兒子身上,超越了正常的母子相處界限。這樣,兒子在家庭關係中不再是單純的小孩子,而被母親推上男人的位置。這種「錯位」,一方面讓兒子感覺自豪「看我多重要,媽媽愛我勝過父親」;另一方面兒子不能安心做小孩,承擔母親對父親的感情需要,內心不堪重負,有一種「被吞沒」的感覺。

所以,一方面是情感極度孤獨的媽媽對兒子的佔有慾,一方面是恐懼被拋棄的男孩對媽媽的依戀,二者合力,這種關係不容易破解,除非媽寶男自己渴望自我認識,心理成長。

如何避免養育媽寶男?

——————————

一個媽媽如何理解自己對孩子的愛,如何去表達對孩子的愛,如何讓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從自己的生命中分離出去,讓孩子走向獨立,對於每一個媽媽來說,都是門重要的功課。

母親請優雅的「退居二線」

陪伴是為了更好的分離。三歲以後,當孩子看世界已經不再陌生,有勇氣獨立成長時,母親則要學會「退居二線」。縱觀,如今媽寶男的媽媽們,無一不是在扮演著孩子三歲之前的角色: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

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像孩子終有一天會斷奶,當想到孩子再也不會用稚嫩的聲音說「媽媽,吃奶奶」的時候,有多少媽媽會潸然淚下。可是,斷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愛。《爸爸,去哪兒》有一期,黃磊和多多一前一後,在河中游泳,一個木桶撞向多多,黃磊加快速度,及時將木桶推開。我想這就是對放手愛的最好詮釋。寶貝,你放心前行,我在你身後。

母與子的關係是,我愛你,但不會左右你。你是你,是由我帶到世界上的不屬於我的生命體。你不必依附於我,不必按照我心中的「完美」塑造自我。只做自己,篤定前行!

父親的重要作用

在母親得體退出孩子生活的過程中,父親的作用至關重要。很多年輕的母親將自己稱作是「隱形單親媽媽」。孩子的父親下班回到家後,電腦桌前坐下,沉迷在遊戲當中。孩子哭鬧時,甚至會說,等我打完這局遊戲。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父親作用的缺失,讓母親失去所謂的安全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在孩子的身上。其實這種投入的背後是種依託,將自身的幸福依託於孩子的身上。然而這種依託,並不能真正帶給孩子快樂,更多的是不滿和壓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媽寶男成年後,無法很好的進行家庭生活。他們潛意識中痛恨自己的母親,但是又沒有辦法反抗,只能把隱藏的憤怒發泄到妻子的身上。

已為人父的男人們,進入家庭,就意味著責任。在家庭生活中,愛妻子、愛孩子,這並不是負累,而是甜蜜。縱然如今生活壓力大,男人或許需要承擔很多,但是,生活是公平的,給予男人的,也會給予女人。所以,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女人理所應當去獨自承擔的。

男人的關懷和愛護,是可以讓女人與孩子剝離開。因為她知道,孩子終將遠走,而愛她的男人始終都在。

避免培養「媽寶男」,你覺得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本期主筆 | 你愛的敏

Parents 小編天團

注意,每個人都可以戳開~點點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網 的精彩文章:

如果帶娃旅行有意義,那坐著大篷車長大的吉普賽人早就統治世界了?
終於測出巨保溫、沒異味、顏值高的保溫杯!#送同款

TAG:父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