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雷爾與太極跑步

德雷爾與太極跑步

跟羅曼諾夫不一樣,美國超級馬拉松選手丹尼-德雷爾(Danny Dreyer)不缺乏跑步實踐。太極跑步(Chi Running)以簡單而獨特的「不費力無傷害」理念,掀起了一場跑步革命。在三種最有影響的自然跑步方法中,太極跑步的表達也是最完整的。

綿里藏針、循序漸進、動作平衡,這是德雷爾太極跑步的原則。專註、感受、呼吸、放鬆,這是德雷爾太極跑步的要點。

具體來講,就是盡量放鬆身體,包括肩肘腰臀腿腳。挺頭伸頸,軀幹正直。整個身體重心前傾,壓在腹部,依靠前傾產生力量前進。骨盆配合核心肌群運轉,形成上半身穩定下半身擺動的狀態。通過背部和腰部扭曲,提拉臀屈肌,抬起大小腿和腳。按照太極原理,正向動作與反向動作保持平衡,既然上半身向前,下半身就應該向後,所以需要盡量向後擺動小腿,形成輪式運轉。中腳掌外側自然落地,接觸點不超過身體重心。不蹬地,降低膝關節負擔。雙腳與跑步方向平行,減少內旋過度和內旋不足,避免膝關節前端內側外側受傷。建立排擋概念,配速與步幅和身體前傾程度成正比,保持步頻穩定,通過步幅變化來控制配速。

中腳掌外側落地,很有實用價值。也就是整個腳落地,增加接觸面積,化解局部壓力。外側不需要過度解讀,多數情況會自然形成。其實,中腳掌不夠準確,全腳掌應該更到位。就象曾經介紹的,腳部應該採取輪式碾壓滾動,觸點根據步幅適當調整,小步幅觸點偏前,大步幅觸點偏後。支撐重心必須在中腳掌不變,減少足跟和跖球壓力,避免發生受傷。

減少大腿擺動幅度,依靠小腿摺疊形成輪式運轉,降低能量消耗,非常經濟,有利於提升配速。但是配速越快就越省力這件事,跟太極沒有關係。決定跑步配速的是水平初速度和水平動力,初速度越大,需要的動力就越小,動力由肌肉和韌帶提供,所以蹬起就越省力。配速越快,落地緩衝肯定也越麻煩,因此受傷容易在感覺良好的時候意外發生。身體條件不一樣,訓練水平不一樣,經濟配速也不一樣,太快太慢全都會覺得累。汽車怎麼開最合適,需要根據性能及保養磨合等使用情況來決定,為了省油把汽車弄散架了也不行,更麻煩,不僅浪費鈔票,而且影響使用壽命。

骨盆運轉,可以提升步幅,符合運動原理,鐘擺跑步解釋得很清楚。至於氣息發自丹田,在脊柱中流動,建立骨盆與腿部的連接,把腿部變成骨盆的延伸,這些觀點,實在牽強。人類的身體原本就是一個設計精巧的系統,各部分的運轉協調流暢,沒有必要對一個簡單的事情進行宗教式神秘化包裝。

身體前傾,利用重力跑步,這一點跟姿勢跑步一致,有悖力學原理。重力永遠跟地面垂直,把身體往地面方向拉,無論身體處於什麼姿態。如果沒有上坡下坡,重力不會有水平方向的作用。水平方向的動力,依靠肌肉和韌帶產生,重力充當觀眾。水平方向運動效果,與水平方向初速度和水平方向動力有關係,垂直方向也一樣,兩者之間沒有關係。從力學角度來講,跑步是非常複雜的運動。肌肉和韌帶提供動力,不僅水平方向,還包括垂直方向。蹬起的時候,適度騰空,肌肉可以休息。落地的時候,有效緩衝,防止關節受傷。出發的時候,身體前傾是為了獲得理想的初速度,尤其短距離項目。已經獲得初速度,如果身體繼續前傾,就會破壞這個系統的平衡。重心位於前側,身體被動倒向地面,直接感覺向前方運動,這個前方最終是地面,不是跑步的前方。為了保持平衡,只好被動提升配速,成了配速牽著的一個動物。感覺輕鬆是提升配速的功勞,不是重力。配速越快越省力,但是增加受傷概率,已經解釋過了,這裡不再重複。身體失去平衡,必須依靠肌肉和韌帶保持平衡,這種消耗跟水平運動沒有關係,屬於垃圾消耗。肌肉和韌帶繼續提供完成水平運動的動力,並且身體與地面的角度減少,類似上坡,改變角度肯定破壞動力系統,相互之間需要重新建立協調關係。但是這些麻煩,不完全由同一個肌肉和韌帶來解決,所以感覺不一定非常明顯。簡單力學知識,中學物理課本講得很清楚,但是即便一些有研究生教育背景的人,仍然會被誤導。因為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很容易去膜拜經典,把信仰當做科學,這是標準惰性思維習慣。

關於正向動作與反向動作保持平衡,沒有問題。這裡的前後平衡關係,應該是腿腳向前胳膊向後,如果上半身向前下半身向後刨著跑步,似乎更適合四足落地。當然,不好要求德雷爾先生象中國人一樣理解太極,全當是噱頭,用東方經典文化來捕獲西方人的心,沒想到斧子竟然被魯班的傳人誤以為神器請回了家。

分享一下王石先生的點評,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命運有無窮的期盼,試圖創造生命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跑步 的精彩文章:

跑步時出現這些信號就可能是猝死前兆是真的嗎?
「你為什麼跑步?」「為了更心安理得的吃更多的薯條」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