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鄧玉虎 黃梅立春習俗

鄧玉虎 黃梅立春習俗

關於「立春」節氣的複信

柳老師台鑒:

示函讀悉,感謝問候!

來函中,您通報了如何向學生進行民俗知識的教育,我認為,這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舉措之一,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之一,值得點贊。現在,您準備向學生講授一些有關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首先從立春講起,並要我介紹一些有關立春的涵義、時間、物候與黃梅立春的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對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我很有限。為支持您,我樂於受命。現將有關的知識歸納如後,請您指正。

一、有關立春的涵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我們中國是以立春為春季開始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為四季的開始,其農業的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它主要概括了黃河流域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後被全國沿用,是我國傳統節氣之一;立春,標誌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她是古時干支紀年中生肖年的開始,也是農曆年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即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一個節氣,稱作春之節氣,簡稱「春節」。所以有「四時八節春為首」之說。這裡要特別注意一點:此「春節」與我們所說的正月初一的「春節」是有區別的。民國前,我國以太陰曆紀年,春節是指立春之日;而正月初一則稱為元旦。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改用太陽曆紀年,稱元月1日為元旦,改正月初一為春節,將二者區分開來。

二、有關立春的時間

立春,指當太陽移達到黃經315度的時刻。這個時刻在公曆(太陽曆)每年2月3日至5日,多在2 月4日;但其在農曆(太陰曆)上,只知在正月初一前後,卻難以固定在某月與某日。但從節氣上看,卻可以固定在每年冬至後的45天左右。農諺所說的「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春打六九頭」,說的就是每年立春的具體時間。因為從冬至開始數九,五九四十五天後的立春之日,正是六九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直到立夏的這段時間,都被稱為春天(春季)。

三、有關立春時節的物侯特徵

立春時節的物候特徵有三。一是東風解凍——此時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東風即春風,是中國人所說的八風之一,人們與她最為親切,因為她給人們送來了溫暖,在中國人眼裡,「東方風來滿眼春」。農諺云:、「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所以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之說。《楚辭》有「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修兮憺忘歸」之名句。二是蟄出始振——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蟄蟲冬眠春醒,是這些動物對冬季寒冷、食物匱乏等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到了春天,氣溫回暖達到一定的高度,其體溫就恢復到正常水平而蘇醒。這個時間在春季的驚蟄,所謂驚蟄,即雷動驚醒了蟄眠動物之謂。三是魚陟負冰——入春後水的溫度開始上升,故農諺說「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此時,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兒開始到水面上遊動。蘇軾說「春江水暖鴨先知」,我認為應是「春江水暖魚先知」。「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的數九歌說的就是這種物候現象。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故謂之「魚陟負冰」。

四、有關黃梅立春的習俗

前面已講過,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這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心目中,春是溫暖,是鳥語花香;春是生長,是耕耘播種。春是春神送來的。可見,立春之意可謂大矣。正因為立春意義大,就有「新春大於年」的說法。在我國,早在秦代就有「立春」日舉行迎春神的活動。據《山海經》記載,春神叫句芒,又稱青帝,人面鳥身,主春事。為迎接春神,古時「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各郡縣仿照之,歷朝歷代如此。久而久之,即成為民俗。黃梅也不例外。據光緒丙子黃梅縣誌記載:「立春前一日,迎春於東郊,士女覘土牛身以定水旱,覘芒神衣帽以定晴雨。次日祀芒鞭牛如儀。」這段記述,說明黃梅的立春習俗主要是迎春活動。而此項活動又以報春、鞭春牛、接春三項內容為主:

一是報春。這在立春前一日進行。據順治十七年黃梅縣誌風土篇記載:「立春先一日,造春牛芒神,各鎮備彩架,謂之迎春。」這裡的迎春即報春之謂。舊俗立春前一日,縣府派大員在東郊外,制好泥塑的芒神和土牛,並置於築好的迎春台上。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與藝人隊伍。農民都馱著農具;藝人們則扛著自製的稱為「春牛」的小泥牛。他們來到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由縣府官員先行二跪六叩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禮。然後到土牛前作揖。有的人登高觀雲,所謂占氣,有的人察看土牛身上的顏色、句芒神衣帽的乾濕,來定一年的水旱和晴雨,以預測當年年成的好壞。唐代孔潁達疏云:「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台,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雲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為豫備故也。」古籍中還有「占立春吉凶」的歌訣:「富貴在神天,十年緊相連,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豐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馬勤,壬癸水逢天。」意思是說,從立春日當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這一年農業收成的好壞。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農業收成的好壞, 就決定了這一年的吉凶。具體來說: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話,這一年就是豐收年;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話,就可能會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話,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話,只要人馬勤勞,不偷閑,也可獲得好收成;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話,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災。這雖帶著濃重的迷信色彩,但也是農家經驗的積累。

禮畢,一行人熱熱鬧鬧地返回城內。此時,所組成的隊伍中,有兩個頂冠飾帶者,一稱春官,一稱春吏。他們沿途高喊:「春來了!春來了!」,俗稱「報春」。並舉著手中的小泥牛送往各家;有時也在人家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這謂之「送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應笑臉相迎。

二是鞭春牛。立春當天,縣裡要舉行隆重的「鞭春牛」活動。鞭春牛,又稱鞭土牛。是迎春的重要程序,起源很古。據《事物記原》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這春字歌講的就是鞭打春牛的盛況。當天,縣府長官仍率領著前一天的報春隊伍,再次來到縣城東郊,以同樣的禮數向芒神與春牛祭拜。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人們將春牛打爛,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撿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可見,鞭春牛的意義,不僅是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黃梅縣丙子志禮典篇這樣記載說:「明日,鞭土牛,祭芒神,行八拜禮。芒神者,古句芒氏也。禮記,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蓋木德之神也。」

三是接春。上述的報春與鞭春牛屬於集體活動,接春則為家庭活動。立春之日的立春時刻,家家戶戶設香案,擺上春穗(用布制的麥穗谷穗)、春吉(用綵綢裁成的雄雞)、春燕(用紙剪成的紫燕)、春茶(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為配料煮製成)、春酒(由五穀釀成的)等貢品,焚香點燭,敲磬鳴鞭,跪拜接春。在原德化的封一鄉,除擺上上述貢品外,還必須將麥、谷、豆、茶葉、芝麻等混合拌勻,放入一木質托盤中備用。為什麼呢?這裡有一個傳說:在明末時,有一戶人家接春,當主人跪拜起身時,忽然發現房屋的牆壁金光閃閃,無數閃著金光的燕子、沙鶯(蜻蜓)飛進屋裡來,轉一圈後,撞穿牆壁飛走了。結果,使牆壁成了篩子。他不得其解,就請教於地理(風水)先生。地理先生說:你的虔誠感動了春神,春神點化燕子與沙鶯成金,飛到你家。因為你沒有用混合在一起的麥谷豆茶芝麻,向飛來之物灑去,將它們壓下來,它們就撞牆飛走了。自此以後,在接春時,人們就用托盤盛著這五種混合物備用。當然,這是神話傳說,但符合人們求福求富的願望,所以也就盛行為習俗了。

除上述三項習俗外,還有咬春(吃春餅、春卷等)、躲春(躲太歲)的習俗。這些只是少數地方及少數人家所為,就不作介紹了。

時至今日,報春與鞭春牛已不復存在,接春也簡化為鳴放鞭炮。鳴鞭接春是黃梅時下最盛行的接春儀式。每年一到立春時刻,家家戶戶都鳴放鞭炮迎春接福,以祈春神送福,祈春華秋實,祈春色滿乾坤。

以上文字,有可能精華與糟粕並存,不妥之處在所難免,請您認真取捨。相信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一定會取得可圈可點的成績!

順頌

教安

西園老叟鄧玉虎啟上

2018.2.3.

作者

鄧玉虎 湖北黃梅人 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原縣楹聯學會會長

責任編輯:唐亞紅(黃岡市作協會員)

執行主編:魏鮮紅(黃岡市作協會員)

主 編:曹錦軍(湖北省作協會員)

(湖北省攝協會員)

徵稿啟事

曹錦軍圍爐,湖北黃梅民間文學藝術自媒體,廣泛徵集湖北黃梅稿件(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家鄉故事文學作品、攝影作品、美術作品、書法作品),要求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所有投稿,視作授權圍爐結集出版,其他媒體採用,須給原創作者相應稿費。所有投稿作品,須提交編委會集體審議修改。

285590079 @qq.com

《大美黃梅》 新書出版公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曹錦軍圍爐 的精彩文章:

TAG:曹錦軍圍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