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教養生-岐伯的生樂

道教養生-岐伯的生樂

岐伯是黃帝的另一位老師,黃帝向他請教的關於養生、治病的問題都記錄在《黃帝內經》里。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醫學聖典,其醫學與養生思想內核的形成最遲不會晚於春秋戰國時代,託名黃帝與他的老師岐伯,以他們的對話闡論出博大精深的醫學與養生的原理和方法,數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健康長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這部道家學脈里的偉大聖典也極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為全人類的健康長壽繼續作出重大的貢獻。

以下的文字翻譯出於《黃帝內經·素問》里的「上古天真論篇」,是《黃帝內經》養生、治病的總綱,是把「道」運用於養生、治病的經典說明,其文說:在上古時候的人群里,那些知道「道」的人們,都懂得效法、順應自然,在陰與陽、白天與黑夜有節律的變化中,運用養生的技巧,和諧地生存。在飲食方面有節制,在起居方面有規律,不強作妄為、不過度勞累,所以形體和精神協調一致,能終其天年而不夭死,都活過一百歲後才離去。

而現在的人(指上古之後兩三千年前的人們,從岐伯後面的闡述里我們可以看出,那些人已和現代人相去不遠了。)就不是這樣的了,把傷害身體的酒當作玉液瓊漿,把虛妄不實的誘惑作為生活的真實,喝醉了還行男女之事,用過度的慾望耗竭自己的元精,用過度的嗜好傾散自己的真陽,不知道持滿以愛精惜神,又不善於調控自己的精神生活,只圖眼前的痛快,違背了生命真正有價值的快樂,再加上起居又沒有節律,所以不到五十歲就衰老了。

因此上古的聖人教導民眾,都這樣說:要適時、恰當地避開乘虛而入的邪氣和引起病變的不正之氣,保持心境的恬淡和開闊,真氣和正氣圍繞流動在身體內外,精神內守,則疾病就不會光顧了。

心境安閑無慮,少欲無求,沒有憂患和懼怕,適當地勞動形體而不至疲倦,氣血在身體里順利地循環流動而無阻滯,各種身心的欲求得到適當的滿足,所以就能真正享受到食物的美味、穿戴的雅緻、俗世生活的樂趣;如果再加上社會各階層不相互羨慕嫉妒,這樣的民眾就可以稱為「朴」(純樸敦厚)了。不良的嗜欲不會左右他們的視線淫邪的事物不會惑亂他們的心志。愚、智、賢、不肖各色人等,不相互懼怕猜疑,而是和諧相處,這樣的社會就可以稱為有「道」的社會了。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人們都能年過百歲而動作沒有衰老的跡象,都是因為他們道德完善而社會沒有危險的緣故啊。

從以上的文字可以推斷,兩三千年前《黃帝內經》出世的年代,中華大地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這樣美麗富饒的大自然是中華民族生活的樂園,那個時代的人們沒有遇到現代人所面臨的空氣和水的污染問題,所以造成人們身心問題的主要原因來自社會和自我的心靈。從上面的幾段文字所闡論的養生原則與方法可知,追隨自然之道、少私寡慾、推動社會和諧是民眾健康長壽的根本法門。養生的確不僅是個人的事情,也與社會息息相關。

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和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奇術 的精彩文章:

道教的道是什麼含義
道教先性後命的北宗修心論

TAG:道教奇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