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安門廣場風雲錄(4)

天安門廣場風雲錄(4)

天安門內「女皇」亂政

封建王朝每到後期往往會出現或立幼皇,或外戚、后妃亂政,或宦官弄權,或重臣專權的情況。

清初最高統治者對此創立了一系列防範制度,力圖使後人避免這些禍亂,永保江山。然而,即使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清代也難逃皇權旁落的歷史故舊的「厄運」。

1875年1月,年僅19歲的同治帝載淳死於不明不白的風流病。其母慈禧並沒有按「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的原則,從道光孫子輩中擇賢而立,偏偏要立年僅4歲、她的親姨侄載恬為君,改年號光緒,以便繼續「垂簾聽政」,做大清帝國事實上的主宰。

光緒帝載恬,性格溫順,習慣於接受父母的訓誨,但並不是一個碌碌保位、不思建樹的人。

他在接受15年嚴格的「皇帝教育」中,看到先輩多能乾綱獨斷,勤於政事,打下了「奮發欲有所作為」,「掃千載之批政弊風」的思想,對外敵侵擾、太后專斷弄權、國事調敝、內憂外患,頗有認識和不滿,親政之前就與慈禧太后埋下了很深的矛盾。但是,經過慈禧嚴酷壓制下成長起來的光緒,天性柔懦,膽小怕事,非常畏懼太后.

1889年2月,光緒親政大典是那樣莊重肅然,皇太后在理論上已經交出權柄,不再過問國家大事。然而,這只不過是表面文章。

事實上,慈禧對政權仍有戀棧之意,名為歸政,卻還留了一個尾巴,即規定光緒每日所閱奏章都需在事後封送顧和園,以備太后閱看,罷免二品以上的大員,都需到頤和園請示太后之後決定,皇帝不得自專。此後,光緒帝欲展「宏圖」,獨攬乾綱,與慈禧太后的分權展開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

光緒帝不甘做愧儡,慈禧也不輕意交權,於是,在親政後的內政外交的重大問題上,帝、太后之間發生了嚴重分歧,並各自在自己周圍形成帝黨、後黨的兩大政治勢力。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以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次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更進一步把中國拉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民族危機,促進一些資產階級維新派著書立說,為挽救民族危機大聲疾呼,變法維新成為當時強大的社會思潮。

以光緒為首的帝黨集團,一方面感到統治危機日益嚴重,企圖通過一些改良來穩定統治,希望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又企圖利用變法改良來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擺脫慈禧太后的控制。

於是,光緒帝從暗中接見、支持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到後來任命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持維新變法。然而,這一併未觸動封建剝削制度基礎的維新變法,卻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而難以貫徹下去,反而加強了慈禧太后的反動勢力,紛紛要求扼殺新政。慈禧正好可以乘機從幕後又躍上前台。

1898年6月15日,慈禧太后強迫光緒頒布了不利於變法的三道上諭,7月,光緒不顧慈禧的嚴重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有利變法的維新措施,但又遭到慈禧的訓斥。

光緒在政變危機關頭,預感皇權可能再次喪失,於是伺機反撲,把希望寄在統率新建陸軍的袁世凱身上。善於見風使舵、投機取巧的袁世凱,已嗅到了當時的政治氣候,卻不買光緒萬歲爺的帳,完全倒向頑固派,出賣了光緒。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囚禁光緒於中南海瀛台,以光緒的名義發布了籲請太后「訓政」的詔書,慈禧再次「臨朝聽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晚清最悲情的皇后,一生都不受寵,晚年卻被大清活活氣死
慈禧死前一天害死光緒 光緒為什麼不提前解決慈禧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