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明清故宮文化景觀探討

北京明清故宮文化景觀探討

北京明清故宮文化景觀探討

宋才發*

(中央民族大學 民族博物館,北京 100081)

北京明清故宮文化景觀位於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門,後倚景山公園,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地理坐標為東經39°54′,北緯116°23′。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1]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儀,共有24位皇帝(其中明朝有14位,清朝有10位)居住在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是由明朝第三位皇帝,即公元1403年即位的朱棣下詔營建的。紫禁城佔地78萬平方米,包括宮殿在內的建築共786種,是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天地中心之意,寓意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是戒備森嚴的禁地,故稱之為「紫禁城」[2]。

紫禁城的設計者為蒯祥(公元1397—1481年,蘇州人)。故宮是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的,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即「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宮」(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以及皇帝、皇后、皇太后、嬪妃、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因而故宮前半部建築形式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後半部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物多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但按照當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規定,遜帝溥儀「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紫禁城自此作為封建皇宮的歷史宣告結束。1914年國民政府將外朝闢為「古物陳列所」。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鍾麟把溥儀驅逐出宮禁,同時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並接管了紫禁城,對宮內文物進行了系統清點,1925年「紫禁城」正式更名為「故宮」[3]。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素稱為「殿宇之海」。無論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故宮佔地7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7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4],動用了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5]。故宮選用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的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的曲陽縣;宮殿內鋪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官窯燒制的;宮殿牆壁上所用的紅色塗料,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南、湖北、江西、山西等省。故宮的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一條中軸貫通著整個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均位於這條中軸線上。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被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4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6]。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均有3層屋檐,共有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緻,堪稱中國古建築的傑作。過天安門越端門,迎面就是高大的「午門」(又稱「五鳳樓」)[7],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的廣場。「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當中的正門供皇帝出入叫「御路」,王公大臣走左右門;殿試時考生按單雙號分別進左右掖門。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正門,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3人可以從正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東武西」的規定,由兩側門出入[8]。故宮是明清兩代封建皇帝統治全國的中心,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25年)改叫「太和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太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的毀壞,現在看到的「太和殿」是清朝仿建的。太和殿面積1800平方米,面寬11間,進深5間。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開始採用釘子來固定其瓦片,後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據說是用來「消災辟邪」的。太和殿上有9個這樣的動物,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的。太和殿建立在5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個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太和殿建築面積為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屬於殿宇中的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須彌座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米有餘,下層台階21級,中、上層各9級。太和殿正面有12根紅色圓柱,東西長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後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樑畫棟、豪華富麗。殿內中央設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圍繞御座的是6 根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有金漆圍屏,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明清兩朝的24個皇帝都是在此登基並宣布即位詔書的。春節、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頒布法令、政令、派將出征等,皇帝都要在這裡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9]。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6萬平方米,廣場東西兩側有房屋32間。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曠寧靜,給人以森嚴、肅穆的感覺。正中為「御路」,左右地面鋪的磚均為「橫七豎八」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308口大缸[10],夏天用來儲水防炎;缸下可燒炭加溫,防止冬天缸水結冰。舉行大典的時候,殿內的琺琅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焚燒檀香,露台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側香煙繚繞,全場鴉雀無聲。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品級跪伏在廣場上,仰望著雲中樓閣三呼「萬歲」,以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與尊嚴。

中和殿明朝時稱「華蓋殿」、「中極殿」,順治二年(公元1625年)改名「中和殿」,它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接受跪拜禮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中和殿」在太和殿的後面,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長,各有3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均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殿內中心位置放置帝王的寶座,由於這座建築的功能與作用完全不同於太和殿,因此,在建築裝飾、室內陳設等方面都要比太和殿簡單。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的上方有「正大光明」匾額一塊,它是清朝皇帝「立儲」放「傳位詔書」的地方。鑒於各朝「立儲」引起紛爭的教訓,雍正皇帝實行「秘密立儲」,即在皇帝生前制立儲詔書兩份,一份放在身邊,一份放在匾後,待皇帝駕崩後將兩份遺詔拿出來對照,如果無誤,就按照指定人繼承皇位[11]。乾清宮也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以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的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日,按慣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駕崩後欞柩也停在此殿。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明清兩朝皇帝每年二月到「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一天也要來這裡視察種子、農具、祭文,然後帶領滿朝文武百官赴先農壇祭祀。皇帝親自扶犁三推,躬耕壟田,告示農戶不違農時,勤於耕種,以盼五穀豐登[12]。此外,冊封皇太后及每年一次的修改皇族家譜(玉牒)也在這裡舉行[13]。皇帝偶爾還在這裡召見大臣、商議要事或者舉行隆重的儀式。

保和殿(在中和殿的後面)是三大殿的末殿。「保和殿」在明朝初建時稱為「謹身殿」,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建時改稱為「建極殿」。保和殿面寬9間,進深5間,屋頂採用黃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保和殿的功用很多,譬如,順治皇帝在這裡居住10年、康熙皇帝親政前也一直居住在這裡。保和殿最重要的功能是舉行封建科舉考試中最高等級的殿試,以選擇封建王朝的高級官吏。自從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之後,我國封建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就在這裡舉行[14]。被錄取的進士前三名稱「鼎甲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其他稱「進士出身」。我國自隋代開始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最後一次科舉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舉行,最後一名狀元名叫劉春霖(直隸肅寧人)。明清兩朝冊立皇后、太子或者下嫁公主,均在保和殿內舉行儀式並賜宴。除此之外,殿內設有寶座,每年的除夕,這裡就成為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15]。由於保和殿的功能不同於太和殿,因此,它的建築、裝飾、等級都比太和殿有所降低。在保和殿室內,為了取得較為寬敞的空間,還有意減除了一些立柱。保和殿後的丹陛石九龍浮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達250噸,上面刻有高浮雕的九龍、瑞雲、壽山、福海等紋飾,可以說是故宮內最大的石雕。

太和殿南端的太和門東西兩側各有一組建築群,東側是文華殿、文淵閣、傳心殿和內閣,再東是清史館。「文華殿」是明朝皇太子讀書的地方,明清兩朝的皇帝,春秋兩季也在這裡講學。「文淵閣」是清朝收藏圖書的地方,是宮內的圖書館。「傳心殿」建於清朝初年,殿里供奉伏羲、神農、黃帝以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和孔子的牌位。「內閣」是明清兩朝最高行政機構,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古代的宰相。太和門西側的建築以武英殿、南熏殿為主。「武英殿」在文化史上是相當有名氣的,清朝在這裡集中了一批文人編纂書籍,我國著名的《四庫全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等,都是在此設局編輯的。這裡不僅「編書」,而且「印書」,創製的木刻活字版,就是有名的聚珍版(通稱「殿版」),字體美觀,校勘翔實,紙墨精良,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南熏殿」收藏有歷代帝後的圖像[16]。「儲秀宮」(明朝原名為「壽昌宮」)在故宮西六宮內,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改名為「儲秀宮」。儲秀宮的形制與東、西宮的其他宮室相同。主體建築儲秀宮面寬5間,單檐歇山屋頂;但它的檐下卻用了蘇式彩畫,以神怪故事、山水風景、花鳥動物為彩畫的主要題材,殿前陳設著銅龍、銅鹿。明朝和清朝前期,儲秀宮的居住者都是普通嬪妃,有時也允許未成年的皇子居住。到慈禧太后執政時期,儲秀宮則是她在故宮中最重要的一座宮院。此外,嘉慶皇帝的兩任皇后就住在儲秀宮。同治皇后飲恨儲秀宮,儲秀宮的最後主人是末代皇后婉容[17]。

乾清門是「後廷」的正門,它總攬「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乾清、坤寧象徵「天地乾坤」)。「乾清門」後面即1420年建成的「乾清宮」,後來毀於火災,現存的乾清宮為清朝重建。乾清宮在故宮內廷的最前面,東西兩面的「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圍牆外東西六宮象徵「十二星辰」,後面眾多建築象徵「眾星」。這些日月星辰的建築,均拱衛皇帝居住的象徵「天」的乾清宮,以顯示受命於天的皇帝尊嚴。後宮就是民間所說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居住的皇宮內院。乾清宮面寬9開間,重檐廡殿屋頂,檐下用金龍和璽彩畫,其等級在故宮的眾多殿宇當中僅次於外朝的太和殿。在明代和清朝初年,這裡一直是皇帝的寢宮,直到雍正皇帝以後,才將寢宮移到養心殿。同時這裡也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召見朝臣的場所,康熙和乾隆都曾在這裡舉行過規模宏大的宴會。明朝發生的幾起重大案件,如「壬寅宮變」、「紅丸案」、「移宮案」等宮闈大案都發生在此。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系明朝嘉靖年間增建。這是一座方形平面、單檐四角攢尖屋頂的建築,形制與中和殿相近。交泰殿是清代在重大節慶的時候,皇后接受皇族朝賀的場所。乾隆以後這裡是存放帝王使用的各種印璽的地方,現在收藏寶璽25顆。放置25顆的寓意是從《周易》「天數二十有五之說」而來的,而且1、3、5、7、9這五個陽數之和正是25。殿內高懸的「無為」二字,由康熙皇帝親筆所書,取意「無為而治」。殿內宮「不可干政」的鐵牌,也是康熙皇帝鑒於明亡的教訓而立的。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鐘」,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18]。坤寧宮又叫「中宮」,在交泰殿北,是明代皇后的寢宮。建築面寬9開間,重檐廡殿屋頂,與乾清宮規格相同。清朝順治以後,把坤寧宮改成了滿族人信奉的薩滿教的祭祀場所。改造後的坤寧宮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建築內部按照東北地區的習慣沿牆布置了一圈大炕,室內還設置了大鍋,每逢薩滿教的重要祭日都要在這裡殺豬、祭祀,甚至皇帝也要親自出席。東部則改造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入口也設在建築的東面,並設有紅底金色雙喜字裝飾的影壁;室內北牆下是「龍鳳喜床」,床上懸掛著綉有百子圖的彩紗幔,皇帝大婚時在這裡舉行儀典[19]。養心殿是清朝雍正以後歷代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每天早晨皇帝在此接見軍機大臣,聽取政務。慈禧的「垂簾聽政」也是在這裡。養心殿西暖閣是皇帝批閱奏章的地方,它的盡端是乾隆皇帝收藏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和王珣真跡的地方,也是皇帝休息、看書的地方。正因它藏有三件書法家的稀世珍寶,故稱為「三希堂」[20]。

從養心殿往北是永壽宮、太極殿、長春宮、體元殿。其中,「永壽宮」是距離養心殿最近的一處後宮,皇帝可以從養心殿北邊的一個「如意門」出來,幾步就到永壽宮。它的名稱在明朝改過幾次,最初叫「長樂宮」,明代中期改稱「永壽宮」,萬曆年間先稱「毓德宮」,到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又改回「永壽宮」。明朝孝宗皇帝(公元1488—1505年在位)的母親紀妙善,曾在這裡居住;萬曆皇帝在這裡召見輔臣。清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永壽宮重建,先後有幾位不很受寵的嬪妃在這裡居住;乾隆皇帝最寵愛的女兒和碩公主結婚時,這裡是駙馬家族女眷宴請的場所。「太極殿」與「永壽宮」隔著一條街,殿面寬5開間、單檐歇山屋頂,建筑北面面向長春宮出3開間抱廈。太極殿也幾次易名,明朝時先叫「未央宮」,嘉靖年間更名為「啟祥宮」,清朝晚期又稱「太極殿」。萬曆皇帝曾在這裡「悔過」,明末崇禎皇帝的寵妃田氏曾住在這裡並死在這裡,隆裕太后、瑜太妃也死在這裡。「長春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建,清代為后妃的住所。故宮內的「東西十二宮」是後廷部分最重要的建築。這12座宮殿按東西對稱排列,面積和格局大體相同。每座宮殿大約佔地2500平方米,由「前殿」、「後寢」兩進院落組成。除主要建築物之外,整組宮殿還包括廂房、迴廊、宮門、照壁等建築。整座院落有高牆環繞,形成一個十分封閉的建築單元。長春宮曾為明代天啟皇帝的寵妃李氏的住所、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以及後來的慈禧都曾在這裡居住。長春宮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這12組宮殿的形制。主殿面寬5開間,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屋頂用單檐歇山頂。長春宮殿前陳設的銅龜和銅鶴,不僅造型生動,而且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游廊四壁上畫有精美的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壁畫[21]。「體元殿」是一座華麗的建築,慈禧早年曾在這裡居住,這座殿堂屋檐華麗像座戲台,當年慈禧常叫小太監在這裡演戲。

寧壽宮原名「仁壽宮」,始建於明代,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改名為「寧壽宮」。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以「坤寧宮」為藍本重建寧壽宮,準備把這裡改為滿族祭神的場所。因此,這座建築在細部處理、裝修設計等方面,都與故宮內的其他建築有所不同。寧壽宮現存建築面寬9開間,單檐歇山屋頂。「皇極殿」是寧壽宮的主殿。寧壽宮靠近故宮的東牆,是故宮後部分中僅次於中軸線上的後三殿建築群的又一組大規模宮室建築群。寧壽宮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後,過太上皇生活而建造的宮室。因此,它的等級明顯高於故宮東西兩路的其他宮室建築。「皇極殿」作為寧壽宮的主殿同樣反映了這一特徵[22]。它面寬9開間,重檐廡殿屋頂,檐下用金龍和璽彩畫。整座建築坐落在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之上,前面有寬闊的「月台」,從月台正中下5級台階,是一座高於院落地面的平台,高度與寧壽門台基相同,並與寧壽門相接,避免了從皇極殿到寧壽門之間地面的過多起伏,這與供太上皇居住的建築群應當具有的特殊功能相符合。皇極殿後為寧壽宮,它是皇帝和宮眷們聽戲的地方。皇宮內戲台很多,大都分布在內廷區。這些戲台有大有小,有室內的也有室外的,適應不同規模的演出。寧壽宮後半部東路的暢音閣戲樓,是故宮內最高大的一座三重崇樓,由上至下稱福台、祿台、壽台,台下地下室有窨井5眼,以供演戲時產生共鳴效果。寧壽門是寧壽宮建築群的主要宮門,它面寬5開間,黃色琉璃瓦單檐歇山屋頂。宮門建築在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之上,由漢白玉欄杆環繞,望柱頭上雕刻著龍鳳雲紋。宮門正中3開間正對著3道台階,正中間石台階中部設有石雕御路。宮門前放置兩座鍍金銅獅,銅獅底座為漢白玉須彌座。寧壽門是故宮內廷部分等級最高的宮門。寧壽門兩側有八字影壁,影壁底都是漢白玉須彌座,影壁中心和四角裝飾有黃綠色琉璃花飾,裝點在硃紅色牆壁上,上部是黃綠色琉璃梁枋、斗拱,頂上為黃色琉璃瓦屋檐,屋檐做成廡殿式,整體造型給人一種精巧、熱烈的印象。寧壽宮的後面有一水井名為「珍妃井」,珍妃是清光緒皇帝的妃子。因為她支持光緒皇帝變法圖強而受到光緒的寵愛,卻遭到慈禧的嫉妒,不僅常受虐待還被打入冷宮,不允許她和光緒見面。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攜光緒逃往西安之前,命總管太監崔玉桂將年僅25歲的珍妃推入此井中淹死[23]。

御花園原名「宮後苑」,為明朝修建,是皇帝皇后休息、遊玩的地方。御花園在坤寧宮北面,正中有坤寧門與園內相通,東南、西南兩隅分別稱為「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有「順貞門」(原名「坤寧門」),當年選宮女、秀女都入此門。「順貞門」是宮牆北並列的三座琉璃門,門外為「神武門」。園東西長130米,南北寬90米,佔地約1.2萬平方米,為宮城總面積的1.7%左右。園內有20多座大小建築物,結構精巧多樣,其間有山石樹木、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甬道,是一處以建築物為主體的宮廷式花園。殿堂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以布局緊湊、古雅富麗取勝。園景大致分三路,主體建築為5間重檐的「欽安殿」,並依地形安排了亭台樓閣,寓變化於嚴整之中。欽安殿是宮內唯一的道教建築,殿內供的是道教北方之神「玄武大帝」。位於園子四角的象徵春、夏、秋、冬四季的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同是亭子,但形態各異,其中的「萬春亭」和「千秋亭」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下來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亭子。此處還有收藏《四庫全書薈要》的離藻堂。殿東北的「堆秀山」上有御景亭,為太湖石疊砌而成,每年的重陽節,皇帝、帝後必定在此登高望遠。

故宮是我國文物收藏最好、最豐富的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併入故宮博物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地修整,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與此同時,在西華門內成立了國家「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歷代政府和宮廷檔案。故宮博物院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宮舊藏。抗日戰爭期間,為確保國寶安全,曾將精選的五批故宮文物轉移南方。抗戰勝利後,部分運回故宮,部分運抵台灣。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後布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非常高。同時建立了十餘個專館,如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之多,占整個中國文物總數的1/6,是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代表著中國歷史文化的最高水準[24]。譬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象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為製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貴書畫有15萬件左右,約佔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的1/4。其中,約1/3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有近420件元朝以前的繪畫,310件元朝以前的書法。在繪畫的時代方面,早期藏品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繪畫面貌,特別是東晉顧愷之的兩件北宋摹本《列女圖》卷和《洛神賦圖》卷,真實地反映了漢魏六朝時期的繪畫風格,其中,元朝繪畫眾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質堪稱世界之冠。繪畫藏品種類較全面,除捲軸畫外,還藏有版畫、年畫、清宮油畫、玻璃畫、屏風畫等。在陶瓷類文物方面,故宮博物院藏有35萬件,其中,一級品1100多件,二級品約5.6萬件,還有20世紀以來在全國110多個窯口所採集的3萬餘片陶瓷標本。在青銅器類文物方面,故宮博物院藏有歷代銅器1.5萬餘件,其中先秦青銅器約1萬件,有銘文的1600餘件,這三個數量均佔中外傳世與出土數量總和的1/10以上,是國內外收藏中國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另外,有歷代貨幣1萬餘枚、銅鏡4000面、印押1萬餘件。在工藝類藏品方面,有玉器28461件,數量上多於台北故宮的11445件,而且又徵集了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玉器數百件。其中,安徽凌家灘遺址與六安楊公鄉戰國墓出土的一些玉器,為世所罕見。在宮廷類文物收藏方面,從代表皇權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無所不藏。譬如,清代玉璽「二十五寶」、「鹵簿儀仗」等為台北故宮所沒有,帝后冠服也非常齊全;反映清代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儀器、鐘錶亦為北京明清故宮博物院的特藏。清代皇家信仰多種宗教,以本民族傳統的薩滿教、道教與藏傳佛教為主,因而北京明清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大量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完整地保存了宮廷中一些藏傳佛教及道教原狀的殿堂。在圖書典籍方面,現存的明清抄本、刻本,品種、數量眾多,包括內府修書各館在編纂過程中產生的稿本,呈請皇帝御覽、待刻之書的定本,從未發刻的清代滿、蒙古、漢文典籍,為便於皇帝閱覽或攜帶而重抄的各式書冊以及為宮內外殿堂陳設而特製的各種賞玩性書冊。此外,還有翰林學士、詞臣自撰的未刊行書籍,各地藏書家進呈之書;一大批宮中戲本和檔案;帝後服飾和器物小樣、建築圖樣、輿圖等特藏文獻等,以上共約19.5萬冊(件)。另有20餘萬塊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書版。除了所存舊藏外,有近1/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各省、市積極支持下徵集、購買的散佚清宮文物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花50多萬元港幣從香港買回著名的「三希」中的兩希——《伯遠帖》和《中秋帖》。諸多珍藏文物先後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25]。

故宮博物院的鎮宮之寶有7項。它們分別是:(1)「書畫之寶」《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故宮書畫代表作品,它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及民生。在5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畫了550多個各種各樣的人物。「法帖之寶」為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它是故宮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跡,內容為陸機向朋友問候疾病的書札。(2)「織綉之寶」《梅鵲圖》。沈子蕃緙絲《梅鵲圖》軸為故宮織繡的代表作品,圖軸縱104厘米、寬36厘米。中國古代緙絲被認為是絲織工藝中最為高貴的品種,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緙絲之所以高貴,首先是因其耗費工時巨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是因為緙技易學難精,雖然摹緙書畫,但並非簡單地照葫蘆畫瓢,需要有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緙絲以其貴重而漸為皇家所壟斷,現存傳世緙絲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3)「陶瓷之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為故宮陶瓷的代表作品,它高20.8厘米,口徑6.1厘米,足徑9.1厘米。景德鎮有句話說:「若要窮,燒郎紅。」因為其燒制極為困難,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正品。18世紀初,江西巡撫郎廷極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鎮主持御窯,試圖燒制出失傳數百年的「祭紅」,儘管未成功,卻成功地燒制出另外一種更為鮮亮的紅釉瓷器,人們把這種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4)「青銅之寶」酗亞方樽。酗亞方樽為故宮青銅器的代表作品,青銅器的產生是古代中國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樽是盛酒器,流行於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方樽傳世較少。20世紀70年代,在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銘文的青銅器,從挖掘的墓穴看規模不小,加上眾多帶有亞銘記的器物,說明它們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大族。(5)「鐘錶之寶」彩漆描金樓閣式自開門群仙祝壽御制鐘。群仙祝壽御制鐘為故宮鐘錶的代表作,它高185厘米,面寬102厘米,側寬70厘米。此鍾共有7套機械系統,分別控制走時、報時、景箱內的活動裝置等,技術水準相當高。根據歷史檔案記錄,從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接旨著手設計到十四年(公元1749年)完工,歷時6年多。(6)「宮廷之寶」乾隆款金甌永固杯。金甌永固杯為故宮宮廷文物的代表作,它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足高5厘米,口邊刻有回紋。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對此杯的製作十分重視,不僅調用內庫黃金、珍珠、寶石等珍貴材料,而且精工細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滿意為止。因此,該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法寶。(7)「玉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為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系宋代出品,高7.9厘米,口徑12.8厘米,爐青玉質。通體以「工」字紋為底,上飾游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題」[26]。

北京明清故宮是中國古典皇家園林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完美結合。北京明清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其他為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中國的建築匠師們將如此大規模的建築規劃得井井有條,利用重重的牆門和庭院把故宮有序地組合成壯麗的建築群。明清故宮的規劃和建築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而且有所發展和創新,是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建築藝術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內外建築空間的組合、建築體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運用、小品的陳設、裝飾的製作、色彩的選擇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產生了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故宮因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61年國務院頒布北京明清故宮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北京明清故宮正式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清故宮的英文名稱為: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明清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27]

依據國家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對明清故宮文物進行全方位的護理。中國政府自1924年開始對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進行清點,1925年出版了28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首次公布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文物117萬餘件[28]。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又重點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清宮文物進行清點核對,登記造冊並進行鑒別、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諸多計件不準確之處。通過長達十餘年艱苦細緻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71萬餘件。同時通過向社會徵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贈等途徑,新入藏文物達22萬餘件。在對文物毀損的防範措施上,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文物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採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90年代開始建立新的文物庫房,實現庫房恆溫、恆濕、防火、防盜,並且採用了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1980年開始把1950年建立的文物修復工廠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成果,對殘損文物系統進行修復。鑒於目前社會上一些單位和個人以「故宮」、「紫禁城」名稱向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申請註冊商標的情況,2006年6月1日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故宮」、「紫禁城」為馳名商標。同時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陸續發出商標異議裁定書,認為他人對「故宮」、「紫禁城」商標理應知曉,其申請註冊「故宮」、「紫禁城」的商品商標,已構成對故宮博物院「故宮」、「紫禁城」商標的模仿和複製,其產品、服務容易誤導公眾,致使故宮博物院利益可能受到損害,裁定他人申請註冊「故宮」、「紫禁城」商標不予核准註冊[29]。從而使「故宮」、「紫禁城」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取得了重大進展。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建立故宮保護的「緩衝區」。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要求,在文化遺產周邊的劃定區域即「緩衝區」內,應當保持其原有的歷史風貌和環境。在文化遺產需具有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兩個要求中,「緩衝區」是其完整性的重要體現。北京明清故宮緩衝區劃定的具體區域是:南起正陽門城樓及天安門廣場兩側,北自地安門至北二環路,包含什剎海、皇城、國子監街、南北鑼鼓巷等5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緩衝區共佔地1377公頃,如果包含皇城佔地總面積則達到1463公頃。劃定故宮緩衝區主要是為了控制故宮周邊環境,使其周邊環境與故宮本身的風格相協調,最好是與故宮的「原生環境」相統一。故宮緩衝區內新建築的風格,要求是仿「明末清初古建築」的風格,與故宮本身的建築風格要一致;同時必須符合建設控制要求,建築高度、空間尺度、建築形制、色彩風格等都應與傳統風貌保持一致,最終達到外圍環境整體保護的目的。根據《北京皇城保護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及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等規定,今後緩衝區將不會出現諸如大型的玻璃建築,顏色過於艷麗、造型過於西化的新建築。緩衝區內的改造工程,將改變以開發商為主、大拆大改的方式;現存的衚衕、四合院原則上將不得成片拆除;區內主要街巷原則上也不再繼續加寬。今後緩衝區內建造新建築時,還需要同時得到規劃部門和文物部門的同意才能動工。北京市於2004完成了故宮緩衝區的規劃草案,先後經過廣大市民審議、專家評定和市政府研究,並報經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批准。世界遺產委員會連續3年對故宮保護現狀進行審議,主要原因是委員會擔心城市發展對故宮及周邊環境的保護造成壓力。備受矚目的北京明清故宮外圍緩衝區規劃方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得普遍歡迎和讚賞。參加會議的中國官員認為,實施這一方案將使故宮外圍環境的傳統風貌和歷史真實性得到有效保護。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首次對故宮的城池、外朝、內廷做出明確界定,並整理出12片「功能區」和44處相對獨立的院落,首次將故宮不可移動的文物劃分為建造物、露天陳設、宮廷園林、古樹名木4種類型,突出強調並深化了「整體保護理念」。在規劃大綱中,專家還提出,通過擴大故宮的開放規模,推進對建築遺產的保護力度。有關權威專家評估認為,《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充滿新意,該大綱被評為「第二屆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方案」[30]。根據在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精神,世界遺產所在地的政府必須保護遺產,做到世代傳承。因此,對於故宮在旅遊黃金周日接待遊客量超過11.5萬人、天安門城樓3.6萬人的狀況[31],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局決定採取切實措施,確保明清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文物和環境安全,做到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合理利用。

摘自宋才發著:《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及鑒賞研究》(上卷),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4頁

*作者簡介宋才發(1953—),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長,原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8頁。

[2]王秀榮:《故宮俗稱紫禁城》,《北京青年報》2005年1月26日,第B4版。

[3]《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8頁。

[4]《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8頁。

[5]故宮之所以建房9999間半,傳說天上的皇宮一共有房1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天子」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導遊告訴我們是指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所謂的「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容納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

[6]《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鑒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頁。

[7]「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要在這裡舉行頒布次年「年曆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曆」的名字,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者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裡陳設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征戰凱旋時,皇帝也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關於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多是由於戲劇舞台上及野史小說敷衍而來的。實際上明代朝廷命官犯罪的在午門廷杖,也有被當場打死的。如正德十四年正德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群臣阻諫。荒淫無度的正德皇帝不但不聽,還將舒芬、黃鞏等130位大臣廷仗,打死11人。

[8]李振湘:《世界遺產中國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5頁。

[9]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10]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中最珍貴的是鎏金銅缸。然而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脫侵略者刺刀刮體的厄運。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帝的義和團運動,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佔紫禁城。他們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動掠奪的文物在各侵略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

[11]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12]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13]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頁。

[14]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0頁。

[15]小小編著:《中國南方北方游》(北方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16]施連方、施楓編著:《趣談老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3頁。

[17]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130頁。

[18]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頁。

[19]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74—80頁。

[20]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95—106頁。

[21]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21頁。

[22]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頁。

[23]王鏡輪著:《故宮讀本·紫禁城全景實錄》,華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頁。

[24]《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鑒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頁。

[25]上述館藏文物情況,均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解說詞」、講解員的講解以及陳列品的文字說明等。

[26]上述館藏鎮宮之寶情況,均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解說詞」、講解員的講解以及陳列品的文字說明等。

[27]《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鑒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頁。

[28]《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編:《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8—129頁。

[29]劉修兵:《「故宮」「紫禁城」被認定為馳名商標》,《中國文化報》2006年11月12日,第1版。

[30]劉明:《充滿新意》,《科技日報》2006年11月2日,第1版。

[31]洪雪:《天安門廣場地區昨流量約15萬人》,《法制晚報》2007年5月3日,第A0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惟尋真知啟後人 的精彩文章:

TAG:惟尋真知啟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