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不但下過西洋,還去過「東洋」,直接令日本臣服
鄭和(1371? - 1433?),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正史僅載鄭和為雲南人,並無其他生平事迹傳世。據云南昆陽《故馬公墓志銘》載,鄭和為馬哈只(佚名)第二子,長子馬文銘,姐妹四人,然此說為孤證,學界存疑。吳晗據此推測,鄭和或於洪武十三年(1381年)為明軍進攻雲南時所擄,遭受「宮刑」;(1382年)被選於宮中尚衣局訓育兩年;(1384年)14歲的他經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其一生篤信佛法,廣造佛經傳世。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國去世,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明永樂初年,倭寇累累侵犯浙江沿海,直至江蘇境內長江口區。明成祖派王抒巡視。王時為都御史,赴任後即將倭情上達永樂帝。永樂帝派鄭和出使日本交涉,《明書·戎馬志》記載:明永樂二年四月,鄭和受命出使日本,「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隨即捉了二十多個盜魁來獻。王抒在「題本中記述此事」:說這伙盜魁遞解來時,日本人已用「蒸殺」的方法把他們處死,即將犯人放在一隻大甑上,下面燃起柴火,活活蒸死。鄭和回京報告後,永樂帝對日本國「嘉其勤誠,賜王九章」,向源道義贈送了冠服、文綺、金銀、瓷器、書畫等物,並允許日本國十年一貢,正副使等可以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易。此舉促使當時中日關係的改善,也是鄭和出使日本的成果。
鄭和下西洋已為世人熟知,但鄭和下東洋卻鮮為人知了。近兩年來,海內外許多鄭和研究學者開始注意鄭和航海對全球的影響,而且對七下西洋的航海領域提出了補充與擴展。因此,又出現一個鄭和「下東洋」的問題。明成祖即位後,準備派鄭和下西洋,就在鄭和積極籌備下西洋時,卻發生了嚴重的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事。為了鞏固邊防和自己的統治,明成祖決定立即派人去日本進行政治交涉。這一任務就落到鄭和身上。鄭和在朱棣奪權過程中跟隨朱棣多建奇功,深得朱棣賞識。鄭和接受任務後,立即組織人馬東渡扶桑。
1404年,鄭和率領一支船隊,從浙江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發,橫越東海,出使日本。鄭和使團同日本國王源道義進行會談,宣揚明王朝威德,強調中、日睦鄰友好,經過談判磋商,達成了共識,解決了3大問題。
一、源道義接受了明朝皇帝給他的「日本國王」封號和金印、冠服等,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隨後中國附近各國相繼被招撫,為明朝創造了良好的和平環境。
二、雙方簽訂了經濟條約《勘合貿易條約》(即《永樂條》),推動了中日貿易的正常發展。
三、日王承諾積極解決倭寇犯邊問題。到永樂十五年,我國沿海大體上實現了「海洋平靜。」
鮮為人知的「下東洋」,是鄭和十分重要的海洋實踐活動,使他親身體會到海洋對國家的重要性,依靠強大的海上實力及和平外交政策,是搞好周邊睦鄰關係的重要手段。


TAG: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