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將軍全軍覆沒後,還埋怨敵人不講規矩,君王就很開心的原諒他了

將軍全軍覆沒後,還埋怨敵人不講規矩,君王就很開心的原諒他了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

戰爭

中原有個公國——宋國,宋國有個大司馬孔父嘉,孔父嘉那年攻打戴城,不小心與鄭國交鋒,結果打了個大敗仗,導致只帶二十人逃離戰場,落了個全軍覆沒的結果。

這一仗就葬送了近一萬人,讓宋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那麼,他回國受懲罰了嗎?沒有,戰後經驗總結會議上,他很理直氣壯地解釋:全軍覆沒不是自己沒本事,而是因為鄭國不講規矩所致,說好次日交鋒,卻當天晚上就全軍偷襲,偷襲也就算了,宋國明明打了敗仗,他們還緊追不捨,斬盡殺絕,你說,這樣的情況下,我還能不全軍覆沒,還能完整的把部隊帶回來嗎。

宋殤公一聽,開心了:對,有道理,雖然打了敗仗,但也是我宋國人寧死也不逾禮的結果啊,面子丟了,里子還在,來啊,賞。

賞賜了很多財物,對孔父嘉依舊信任如故。

孔父嘉將失敗的原因歸結於鄭國不講規矩,理由十分滑稽,卻得到君王認可,還對他大加封賞,那麼,孔父嘉說的規矩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呢?

有數據統計,春秋時期,即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476年,近300年的時間有38年沒有戰爭;戰國時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近254年的時間卻有89年沒有發生戰爭。

單從數據上看,好像春秋時期的戰爭要比戰國時期頻繁的多,是戰國時期比較太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而之所以出現這個原因。

就是因為,春秋時期的戰爭有很多有趣的規矩,從而限制了戰爭的規模,導致即便打了敗仗,也能很快喘過氣來。

都什麼規矩?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都是親戚,出於「諸夏親昵」的原因,戰爭以爭霸、掠奪財產為目的,打仗一般都適可而止。

再加上那時當兵也很講資格,只有「國人」,貴族才可以服兵役,而「野人」,即農民是沒有資格當兵的,貴族又大多是文化人,受很多文化典籍的影響,打仗中都很看重君子風度,特別狼狽,特別殘忍的事兒打死都不幹。

種種因素綜合下來,導致當時的戰爭並不提倡「詭道」,主張堂堂正正的交鋒,當時周朝國際公認準則《周禮》認為,戰爭的目的是「爭義不爭利」。

也就是要在戰爭中不能因為些蠅頭小利而忘了君子大義,否則一定會被大家瞧不起。在這樣的原則下,對戰爭做了種種約束,主要規矩是:

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逐奔不逾百步,縱綏不過三舍等等。

意思就是君子不殺已經受傷的敵國士兵,不抓頭髮花白的老人,不能利用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不能攻打還沒站好隊形的敵國部隊,追擊逃跑的敵兵不能超過一百步,敵人逃跑九十里以後你就不能在攻打了等等。

甚而至於規定不打無約之戰,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見到敵國國君,都要免胄見禮,從車上跳下來,老老實實的給敵國國君行禮。否則就是「違禮」,沒有「君子之風」,打勝了也不光彩。

就因為這樣的規定,戰爭初期鬧過許多笑話:

有禮

有次晉軍與楚軍大戰,晉軍敗逃,逃跑路上戰車陷在泥濘當中動彈不得,晉兵急得束手無策。這時敵人楚軍追上來了,敵人追上來,眼看晉兵陷入困境,按規矩應該大肆砍殺才是,可楚軍呢,非常有趣。

根據《周禮》並沒有趁勢圍剿,而是停下來圍觀,七嘴八舌的給晉軍出主意:你們真笨啊,車子太重了,應該抽去車前橫木。

但抽去橫木後戰馬仍然盤旋不進,楚軍又教他們拔去大旗,再抽掉轅前橫木,在車輪下墊石頭等等,在這樣熱心的幫助下,戰車才衝出泥坑。

晉軍怎麼辦?被楚軍打敗了,里子沒了事小,連怎麼逃還要楚軍教,這可有點說不過去,於是馬上找到理由,在告別楚軍時說:我們是常勝之軍,沒經歷過逃跑,哪像你們楚軍三天兩頭敗逃,經驗豐富啊,回見。

幾句話噎得楚軍啞口無言,面子搶回來,晉軍就興高采烈地揚長而去,像打了勝仗一樣的光彩。

還是楚晉大戰,這回晉軍取得勝利,楚王慌忙逃跑,誰料路況不熟,繞到晉軍背後,正好和晉國後軍統帥趙武打個照面。

按照現在的想法,簡直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你趕緊抓了就是,但是呢,又是因為《周禮》的原因,後軍統帥趙武連忙摘下頭盔,小步快跑到楚王前行個大禮,楚王在車上也煞有介事的回個禮,然後匆匆忙忙的逃跑了。

《左傳》還對這件事稱讚說:見楚子必下而趨,禮也。

當時大趨勢是這樣,那麼,還有不講規矩的嗎,有,孔父嘉面對的鄭國就是明例,約好次日交鋒後,孔父嘉還英明的後撤二十里,準備列好隊伍與鄭國決戰,孰料就在當天晚上,鄭國人卻連個招呼都不打,提前發起衝鋒,戰爭中,那是見傷兵就殺,見老頭就抓,所有原則違背個遍,導致孔父嘉只帶二十人逃離戰場,落了個全軍覆沒的結果。

你說說,這樣一來,他能輸得心服口服,無話可說嗎。

宋殤公的後輩宋襄公,在泓水之戰時堅決杜絕出擊渡河的楚軍,楚軍渡河之後沒排成陣勢,宋襄公也堅決杜絕出擊。

依據的就是: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後人都認為他迂腐,但這其實不是迂腐,當時戰場上雖然很有些不講規矩的國家講究詭道,但主流還是以王道為主的。

宋襄公有心爭霸天下,他當然要做守禮的典範,所以是寧輸面子也不掉里子的。

將軍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春秋後期,周王基本只成個符號,沒有人再拿他當回事,周朝都不管用了,《周禮》的約束自然就無從談起,再加上諸侯間攻伐加劇,為了應對兵員的不足,各國紛紛開展改革,將兵役範圍擴大到平民,甚至奴隸都可以當兵,而且從未受過中原傳統道德影響的秦國、楚國等也逐漸加入到戰爭的行列。

各種想法相互衝擊,各國之間的戰爭,由開始的以爭霸、掠奪財產為目的公然轉化為以並地、吞國為目的。

再加上孫子之後,一批職業將領的出現,逐漸改變了戰爭的性質,才導致戰爭從「王道」變成「詭道」,從那以後,才有了「兵者,兇器也」的說法,戰爭自然越來越是殘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根也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白起和王翦相比,他倆誰更厲害

TAG:草根也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