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遲來的最佳,我們可能永遠拍不出這種電影

遲來的最佳,我們可能永遠拍不出這種電影

原標題:遲來的最佳,我們可能永遠拍不出這種電影


人們上一次集體討論新聞自由還是什麼時候?


大概是2013年,香港。斯諾登逃亡此地,將美國政府的秘密監聽計劃「稜鏡」公之於眾。


斯諾登帶著眼鏡,斯斯文文。


他是前CIA職員,在爆料的時候站到了聚光燈前,後來作為政治難民,輾轉到俄羅斯尋求庇護。

按這個計劃,政府可以監視任何使用特定網路伺服器聯絡境外的公民。這是當年最勁爆的新聞。


輿論集體將矛頭指向政府,批評它濫用權力侵犯隱私和民主自由。也有某些聲音跳出來,罵斯諾登是個叛徒,他賣國。


已經是個老頭的丹尼爾·埃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立馬給《華盛頓郵報》寫文章,堅定地要站在斯諾登一邊。



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哈佛大學高材生,受雇於蘭德公司的前美國軍方分析師


因為秘密會腐敗,就如權力會腐敗一樣。」他說。


埃爾斯伯格是個因為泄密出名的人物,二戰後排第一吧。


他本來是厲害智庫蘭德的僱員,後來進入五角大樓工作。


1971年,越戰期間,他將政府的絕頂機密「五角大樓文件」泄露給媒體,揭開了美國政府關於這片戰爭泥沼的漫天大謊。


埃爾斯伯格後來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標題是「為了知情權而戰」


影片《華盛頓郵報》的故事由此展開。


西貢的炮火撕開了滿屏的黑暗,第一幕又速速在屍體和血漿里落場。


隨軍的埃爾斯伯格35歲。當時的國防部長私下向他求證:我們又派了10萬士兵奔赴戰場,但我覺得過去一年戰勢毫無轉機,你覺得呢?


「是的,先生。我也感覺一樣」


據說斯皮爾伯格讀完《華盛頓郵報》劇本的第一稿,就決定著手拍攝它,立刻,馬上。


「這是一個需要今天講述的故事。」


咦,一個歷史教材里的事件怎麼能迫切成這樣。



華 盛 頓 郵 報

The Post


2017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劇: 麗茲·漢娜 / 喬希·辛格


主演: 梅麗爾·斯特里普 / 湯姆·漢克斯 / 莎拉·保羅森


鮑勃·奧登科克 / 崔西·萊茨 / 布萊德利·惠特福德


豆 瓣8.1/10


IMDb: 7.4/10


爛番茄88%新鮮度


MTC83

1


越南戰爭一度是個禁詞。


從1961年到1975年,美國向遙遠的土地投放了1500億美元和數百萬年輕士兵,最後近六萬人戰死,戰爭以無果收場。


殺人的不止有敵方,還有戰場上巨大的虛無和焦灼。勝利遙遙無期,為什麼要繼續滯留戰場?


當時的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被形容是個意志堅定的男人。他負責構建美國對越戰略,戰爭的決心也開始搖晃。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1916年6月9日-2009年7月6日),是美國史上任期最久的國防部長。他期望下述研究能幫助政府再犯類似的決策錯誤


1967年,他指派下屬,秘密研究美國從全面介入到深陷越南戰場的決策過程。


這些研究後來集結為7000頁的絕密文件和歷史記錄,被封進藍色的文檔里,方面頁眉上寫著絕頂機密字樣。


「1961年以來,我們在越南這個問題上一直毫無進展。」

「預測結果不好,成功僅是可能,凶多吉少。」


「對北方的轟炸沒起作用,沒有跡象顯示轟炸削弱了河內一方的決心。」


「我們支持的越南政府里存在貪污腐敗。」


「美國的承諾將是個錯誤。」


「我們幾乎肯定陷入無結果爭端的泥潭。」


這份後來被稱為「五角大樓文件」的研究報告證明,美國總統,不止一屆,和他的親密顧問,有意地引導美國越來越深地捲入越南,儘管他們從心底懷疑這場戰爭取勝的可能。



五角大樓文件,即《美國-越南關係,1945-1967:國防部的研究》,是美國國防部對1945-1967年間美國在越南政治軍事捲入評估的秘密報告


緣由,用當時國防部長助理的話講,是美國在越南的目標,有70%是為了避免羞辱,有20%是為了遏制中國,僅10%是為了幫助越南。


這或許是真正的騎虎難下,明知沒有勝算,依然派出更多的美國士兵前往越南戰場。

而為了掩蓋這種虛弱和不正義,他們經常當眾撒謊。


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就是上頭提過的那位泄密者,是這份報告的36位作者之一。


一度支持越戰的他,漸漸明白,這場戰爭是多麼不道德。



爆料後,面對媒體的埃爾斯伯格


他和在蘭德的同事秘密複製了大部分報告,透露給公眾,讓美國人自己結束越戰。報告最先給了國會裡三位反戰最堅定的參議員,但沒人改向外透露國家機密。


無望中,埃爾斯伯格將其轉交《紐約時報》的尼爾·希恩(Neil Sheehan),從1962年開始就一直在報道越南的記者。


1963年6月13日,時報的頭版頭條揭開了美國政府關於越戰長達三十年的謊言,位置就緊挨在尼克松女兒成婚的新聞旁。



值得銘記的歷史時刻。尼爾·希恩曾說,我本以為對越戰值得了解的大都知道,突然間,我發現自己一無所知

2


斯皮爾伯格擰了擰鏡頭,切換了歷史的真實聚焦。


他的主角是《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當時的競爭對手,也是同僚。


這天,《郵報》還在報道尼克松女兒的狗屁婚禮,時報卻弄了個震驚全國的大頭條。


對於傳播就是生命的報紙,這意味著什麼?


這是漏稿。


這是潰敗。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郵報》主編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 站在編輯室里破口大罵,讓大家順著這條新聞趕緊上,找到自己的線人,挖出那份報告。



當時的記者(大都是男性)的標準裝束

他自己跑到《郵報》發行人,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家裡遊說,讓她和好朋友麥克納馬拉談談。


他的說辭真實又「冠冕堂皇」:除了友情,你不覺得你對報紙和公眾也有責任嗎?


但很快,《郵報》的辦公室亦同樣收到來自一位神秘嬉皮女士的爆料。


那個用牛皮紙包著紙盒,裝滿「五角大樓文件」的部分複印稿。《郵報》記者巴提基安(Bagdikian)憑著各種人脈網,也將聯繫上秘密源頭埃爾斯伯格。



這場戲極其神來之筆,巴提基安(Bagdikian)打電話四處尋找埃爾斯伯格,硬幣掉的那一幕激動得不行


兩家報紙的暗暗角力在白宮開始插手後,逐漸轉向。


尼克鬆起初並沒有過分不安,那些報告主要指向他的前任。


但亨利·基辛格很快說服尼克松,如果允許《時報》繼續揭露前總統的秘密,有人來挖你的黑料,也是遲早之事。


在上頭的示意下,司法部拿到臨時法庭禁令,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時報進行後續報道。

《郵報》就這樣,被推到了歷史的偉大時刻。


「To be, or not to be?」


出版,還是不出版?


除了公然觸犯法律,還有《郵報》的生死存續。


凱瑟琳可是才在各位銀行家前做完報告,將《郵報》推上IPO(首次公開募股集資)的檯面。潛在的法律風險無疑會損壞股東和資本對郵報的信心。



梅姨坐在一眾銀行資本家中間,看上去緊張得不行


梅姨扮演的凱瑟琳從自殺丈夫手裡接下這份家族企業,她是董事會裡唯一的女人。雖然有最後決策權,但她看上去難以服眾。



凱瑟琳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Philip Graham)亦是著名的報紙發行人,他有句名言:「News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新聞是歷史的第一份粗糙草稿。)


這件事的壓力全在她身上。


當梅姨站在電話一頭,對著電話另幾頭懸而未決的辯論,驚慌失措地、幾乎是顫抖地說出那句斬釘截鐵時,我知道,她轉變了歷史,也對這個角色進行了自我完成。


那句話是這樣的:


「Yes … yes … um … Let』s - Let』s go … Let』s do it.… Let』s go, let』s go, let』s go. Let』s publish!」


讓我們出版吧!



因為這個最終決定,《郵報》時報一起站在了法庭上等候審判。


它們,連同當時城內的多家報紙,靠堅持報道「五角大樓」文件,維護了新聞和輿論的自由。


1971年,最高法院援引「憲法第一修正案」,以6:3的投票結果做出裁決:《紐約時報》和其它報紙有權發布被盜文件。


最高法院大法官休戈·布萊克(Hugo Black)當時的判詞比電影里任何一段都好,堪稱新聞自由的絕佳註腳。


我摘出來給大家看看。


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中,開國先驅們向新聞自由提供了保護,以保證它能夠在民主制度里履行關鍵職責。新聞是為被管理者服務的,而不是管理者。政府對新聞界的審查權力被取消,新聞界永遠有監督政府的自由。新聞自由得到保護,使其可以揭露政府的秘密,讓民眾知情。只有一個自由開放的新聞界才能有效地揭露政府的欺騙行為。


In the First Amendment the Founding Fathers gave the free press the protection it must have to fulfill its essential role in our democracy.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The Government』s power to censor the press was abolished so that the press would remain forever free to censure the Government. The press was protected so that it could bare the secrets of government and inform the people. Only a free and unrestrained press can effectively expose deception in government.


3


從法院走出來,凱瑟琳不再是那個在董事會議上唯唯諾諾、不敢發言的人。緊隨了庭外一眾女性崇敬的目光注視,她變成了時代的楷模,性別的驕傲。


說是暗合當時的性別平權運動也好。即使放到當下,也是全然的政治正確。



這段的配樂也是太煽情了


女性主義,這個詞是多麼地符合時代潮流,大家都知道。


不僅是凱瑟琳,本·布拉德利也被塑造成了一個英雄主義的角色。他勇敢、果斷、領袖魅力十足,是個克里斯馬式的人物。


同樣是講新聞自由,《華盛頓郵報》不免要拿來跟不久前的《聚焦》,或者再久一點的《總統班底》比較。



兩部都是傑作


這個老題目在斯皮爾伯格手裡少了點什麼呢。


少了追索真相、揭露黑幕過程中,那麼點曲折掙扎,那麼點脆弱和悸動。


《聚焦》是在宗教壓力下一點點挖出性侵事件的碎渣,《總統班底》則是在政治黑幕上一錐子一錐子地敲出裂縫。


而《華盛頓郵報》呢?好像只能記住那句:「發行就是對發行權最好的保護。」


雖然它竭盡所能地複製了當年報紙發行的真實場景,不論是煙霧繚繞的新聞編輯室,還是現做現賣的活字印刷現場。排字機估計就是當年那台了,咔噠聲是那麼相像。


攝影師Janusz Kaminski用了35毫米的膠片拍攝,加上柔和的調色,視覺上這就是真實的70年代。



電影里精準重現的排字機叫Linotype,它能通過熱金屬排字工藝,一次完整鑄造一整行鉛字


影片上映後,那些挑剔的批評家們好像集體放水,大都給了影片挺高評價。


有位影評人是這麼寫的:《華盛頓郵報》雖然集合了一部頒獎季影片的所有氣質,但也切實地反映了今天這個糟糕又微妙的社會政治氣候。


沒錯,它是有點太工整了,像為著得獎而去的,但在這個歷史節骨眼上,這部影片意味著很多。



至今得了包括金球、奧斯卡在內的79項提名


在媒體被廣泛污名化的今日,上任一年的特朗普火上澆油,公開稱媒體報道的都是「假新聞」(fake news),讓人噁心。這位總統勇於攻擊,善於製造和激化對立,而不是傾聽並尋求化解和妥協。


在這樣的惡意煽動之下,《華盛頓郵報》所指向的冷靜事實和輿論監督責任,確是恰逢其時。


電影里沒講的歷史真實不妨再講講。


《紐約時報》因為對「五角大樓文件」的報道,獲得了1972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務貢獻獎。


而那位主筆記者尼爾·希恩,被尼克松指使,將其以「間諜法」起訴至法庭,面臨115年監禁。這起案件在「水門事件」爆出後被駁回。


很多年後,希恩接受採訪,回憶起當年時報獲得裁決勝利,可以繼續發表報道的場景:


我走到地下室去,等待印刷機開始滾動,那裡有巨大的空白報紙。


印刷機發出轟鳴,開始滾動。那真是個美妙的時刻。


證實了新聞自由對那個國家是多麼重要。對於全人類也是同樣重要。


在新媒體、自媒體發達到泛濫的今天,嚴肅新聞被演算法新聞、拼湊新聞替代,我們甚至連像樣的調查記者都越來越少了,這是很悲哀的事。


我們需要新聞自由的同時,也需要專業的新聞報道。


讓印刷機那美妙的轟鳴,持續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遇電影 的精彩文章:

頒獎季一到,泄露事件就多起來了
哈內克的首部英語劇,超期待了!

TAG:奇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