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軍糧」都是些什麼食物?

古代「軍糧」都是些什麼食物?

先秦的兵役制度是井田制,基本上是10戶出一個兵,帶相應的糧食。《國語·魯語下》記載,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先王以為足。一井,九夫所居之地,也叫一田。稯禾,40把禾桿,做牛馬草料。秉芻,一把柴禾,生火用。缶米,米16斗。

16斗米,勒緊褲腰帶,也就夠吃一個月的,剩下的只能國家統一徵發調配。徵收的軍糧,基本是穀物,糜子、水稻、小麥、大豆。穀子,沒脫殼的叫粟,脫殼後的叫米,當時的主糧是小米。普通士兵,填飽肚子是第一位,至於蔬、酒、肉這些副食產品,平時是不太能吃到的,最多吃的,也就是大醬、鹹菜和熱乎乎的粥、餅了。秦軍會在開戰前,才會額外給士兵配發每人半斤酒、一斤肉,目的是為了鼓舞士氣,增加血性。

出境以後,千里饋糧,後勤運輸補給成了大問題。補充的兵器、備裝、器械、工具、紮營物資、牛馬草料,人吃的糧食只佔了一小部分。從裝車出發,路上人畜消耗,車輛損壞,敵軍騷擾,運到軍前的糧食,往往不足五成。趕車的人和護送隊伍也是要吃飯的。

所以,軍隊也可以就地征糧。出境後,就只能槍,士兵們也樂於搶了。《孫子》說,取用於國,因糧與敵;掠於饒野,三軍足食。最好是搶敵軍的,其次是搶百姓的。若是偶爾想打打牙祭,那也可能把對方的傷兵、百姓搶了,當肉吃。當然,有些先鋒部隊簡裝急行,不帶輜重,只有少量乾糧,不搶只能等著餓死,比如霍去病這樣的。

另,《司馬法》記載的早期戰車兵種配備制度有兩種,十人制和百人制。

十人制,10人為什,下配兩伍,一伍為5人。一輛馳車(馬拉戰車),配步兵甲士10人,勤務5人。一輛革車(牛拉輜重車),配勤務三人。

百人制,馳車配士兵75人,包括車上的甲士3人,跟車步卒72人。重車配勤務25人,包括炊事員10人、備裝保管5人、飼養員5人、打柴取水,收集資源的5人。

接戰時再單獨抽出戰鬥人員重新編隊,後勤人員留在大本營。即便拿到現在講,這保障也堪稱配置豪華了。

古代中國的軍糧其實一直受到儲存,製作的影響,拿乾糧來說,大米誠然美味,但是有說法「粟存7年而米存5年」(也許粟是9年,我記得不清楚了),所以粟其實一直算早期軍糧的首選,沒辦法,實際的戰爭中就是必須在儲存和口感間去找平衡,甚至於得最大的犧牲口感,而一般做法是熬粥或者烹煮,後來麥這個東西普及開之後代替了粟。

而菜肉據說更加珍貴,尤其是新鮮的菜肉,小道消息是只有打勝慶祝才會讓普通士兵吃到新鮮的肉類,大部分情況吃的是腌制的魚乾,肉乾,還有一個更經濟的——醬,據說當年有魚肉醬和肉醬,後期還發展出了豆制的醬,看來古人打仗都是老乾媽伺候啊,笑,好了,現在補給已經到位,軍隊上路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