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追詢貧民窟(3)

追詢貧民窟(3)

在教學點和串門的小學孩子們

生活,存在萬千種面貌。你不知道的,也頑強地存在著,生機勃勃,熱氣騰騰;你知道的,也只是總體中最小的一部分,或許管中窺豹,甚至一葉障目。

我希冀的卻是,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行的路越遠,越發現自己的無知,也就越感恩生活。

此行無憾——雖然此言尚早。

這裡是菲律賓馬尼拉納沃塔斯貧民窟住戶區,以下是Shine看到的另一種生活。

家,不只是房子

我們一行13人,每天兩兩一組去不同孩子的家庭吃午飯。

今天中午去到的家庭,孩子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屬於當地中產階級(本沒有階級劃分的概念,這是陪同的老師原話)。

同樣坐落在巷落,一樓開著小小的零食鋪,房間在二樓,樓道狹窄幽暗。上樓後卻像陡然進入另一個天地,四面牆壁和屋頂刷上了明亮的粉紅色和艷黃色,陽光透過小窗戶透進來,土黃色的木板擦得明亮。

粉色的牆體,手機拍攝到的,幾乎就是整個房間的1/2的空間

房間前後大概長五米左右,擺著桌子、椅子,和牆體同寬(兩三米)的簡易沙發。我看到上網本、複印機,知道這是條件很好的家庭。

五個人圍著桌子吃飯,空間還是很局促,舉箸開食時要小心翼翼,避免妨礙旁邊的人吃飯。

回來時問陪同的老師,剛剛那一家睡在哪裡。老師答,就是我們吃飯的房間呀?

收起椅子,把摺疊的沙發放下來,就是床。

還是忍不住震驚,再次跟她確認:真的?住一家三口?老師回:對呀,可是他們家人少啊,才三個人。

想起國內常常說的「我的婚房才90平」,實在震驚。那天S說,在海邊垃圾堆上建起的房子,很多房子(或者根本稱不上房子)空間局促,住戶難以伸直腳。

當然,我也知道,中國很多偏遠地區居民住戶面積也不大,比如之前看到關於香港「棺材房」的推送,貧苦的人們簇居在一格一格的籠子里,腿都伸不直。

貧窮,從來都是個沒有國界的普遍現象。

記得那時看香港「棺材房」的推送,只感嘆居住在這樣的空間里,生而為人還有什麼尊嚴可言?但那時,也只是看看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唏噓一陣也就忘了,畢竟這種困窘,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

可是,如果,你真的親眼所見呢?

教學點樓下景觀

儘管一直讚歎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但我還是找不到準確的辭彙形容此刻的感受。就像親愛的讀者,你現在讀到的這些文字,縱使我再怎麼竭力保存原有的真相,也難以避免不同程度的失真。

只想感嘆一句,感恩和珍惜現有的生活,住在幾十平單元樓里的我們,不要再抱怨為什麼不能住進洋樓別墅。

我信只要一個人勤勉、樂觀,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房子可以由小換到大,但這其中的過程,請時刻保持一顆敬虔的心。

我們住宿家庭的洗手間兼浴室。當地的馬桶都是這樣的,因為這種馬桶最便宜。洗澡是用瓜瓢舀桶里的冷水來洗,木門是壞的,沒有門栓,洗澡時只能用一個桶抵著。而且桶要足夠高,因為木門下面的木壞掉了,都是空的,否則門還是抵不住。回想自己剛到中大南校,抱怨洗手間的花灑沒有珠海校區新裝的花灑好,現在想想自己真的不懂事。

寄宿家庭洗手間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公平又不公平的,資源分配如此不均,慚愧的是,已經擁有很多的我們,還是人心不足。

我是一個家庭觀念極重的人。無論何種境況,家庭永遠在我人生列表的第一位。提到家,首先想到的是遮風避雨的房子,坦白說,我也無數次想像過自己今後組建的家庭,它不用很大,但一定要是整潔溫馨的。就像今天中午造訪的房子,雖然逼仄,但你知道,這是家,不單單是房子。

我們住宿的家庭,雖然條件不太好,但媽媽總是把地板打掃得乾乾淨淨,咪卡整天到處跑,但家裡看不到一根狗毛,洗好的衣服,媽媽總是疊得乾乾淨淨的。柜子上面擺滿了耶穌和聖母的像,雖然搬家時耶穌的胳膊被摔斷了,媽媽還是很珍惜。

這便是家,讓我依戀,讓我在每一天從Day Care中心結束課程後,都希望能夠早點回來,和媽媽一起坐在地上,咪卡躺在身邊,我們一起擺盤子吃飯。

地板是傾斜的,壞了地方新加一塊木板用釘子補上,我們睡在地板上,風從海邊吹來,我們覺得很幸福。

家裡的衣櫃是破舊的,上面擺滿了耶穌和聖母的像,打開柜子,媽媽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

廁所門是壞的,洗澡時很難轉身,馬桶永遠是潔白如新的。

條件確實不太好,那又怎麼樣。

因為這是家啊。

中國有俗語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話糙理不糙。

遙想我在國內的家,從來都不是富有的,小時候更是常年和母親在外輾轉,吃過不少苦。但那時候,住的房子再差,哪怕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還是覺得很幸福,因為小時候的我,就知道,home不單單是house。有媽媽的地方,就是家。

我是一個吃過苦的小孩,但來到Navotas之後,才知自己所謂的吃過苦,而這裡的許多小朋友相比,根本不足一提。

我曾說過,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小孩,不配談樂觀。雖然我也知,富人也有富人的煩惱和憂擾,但我更加欽佩的是,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對生活依然不減分毫的熱愛。

在貧民窟的很多間根本算不上房子,但確實是家的家裡,我找到了這種熱愛。

有爸爸,有媽媽,房子小點破點沒有關係,這是家,不是房產中介明碼標價的商品。

水果,也是奢侈品

當地很少吃水果。最常吃的,是香蕉,因為最便宜。

之前看《貧窮的本質》,裡面就提到窮人從來沒有營養均衡的概念,反而常吃不健康的食品。也是啊,如果你食不果腹,好不容易有點錢,難道不會用來買肉么?——當地會覺得買水果和蔬菜不划算。

中午吃飯時,孩子媽媽跟我說,最貴的是葡萄,200比索一公斤(合人民幣約13元一斤),她嘟起嘴,笑起來:「啊,這太貴啦,根本吃不起呀!」

發現越是貧困家庭的小孩,越是吃很多廉價的零食,或者說垃圾食品。我和S分配的教學點,一個在貧窮巷落,條件非常差,另一個在Day Care中心,條件明顯好很多。我發現,前者,小孩子們一下課都拿出夾心餅乾、飲料來喝,一看就是廉價的高熱量食物,所以孩子們的牙齒都有很多蛀牙。

反觀今天中午去到的中產家庭,小男孩帶的點心是飯菜,他的爸爸媽媽很少給他吃零食,所以我注意到他的牙齒,罕見的完好無缺,潔白如貝殼,在一排孩子中對比特別明顯。

飯後吃冰淇淋,媽媽問孩子吃不吃,三歲的小男孩,沒有任何遲疑地搖頭。

我不禁想起在更貧困街區的小孩,媽媽們一旦拿出小零食,就眼睛發光地撲過來拽著放在嘴邊用參差不齊的牙齒去咬。

可見,物質的相對充足,真的會增強年幼一代抗誘惑的能力。所以,我是支持「女孩要富養,男孩要窮養」的,前者避免她在長大後經不住誘惑,才能成為一個經濟精神雙重的獨立;後者鍛煉他堅韌頑強的意志,才能預備撐起家庭的脊樑。

當地常見的交通工具-tricycle

回程老師帶我們坐當地的Tricycle,我坐在車裡,看著皮膚黝黑的當地漢子——年輕或年老的面孔,都有,這是當地人民的主要營生方式。

根據路程遠近定價,起價15p(人民幣約2元),最貴的也不超過50p(人民幣約7元),大熱天里他們弓著腰,站起身,奮力地往前踩。

我突然有些悲傷,想到這樣踩6次,才能買回一斤葡萄——難怪大家捨不得買。

想想自己作為水果的重度愛好者,常常七八斤地往宿舍提水果,有段時間最愛吃葡萄,每天一盒,大快朵頤。

你習以為常的擁有,在很多人眼裡都是奢侈品。

真的要珍惜。

生活不好,生活態度很好

這裡的人民雖然膚色大多暗黑或者朱古力色,但喜歡穿白衣,永遠是乾乾淨淨的。來上學的孩子,男孩子的白襯衣特別白,女孩子的粉裙子特別鮮艷(PPF組織為孩子們準備了校服),孩子們的手,黑黑的,但指甲縫都是乾乾淨淨的,身上永遠有股特有的洗衣粉味道,特別好聞——巷子里常常掛著剛洗好的衣服,熱帶地區,人們常常洗澡。

我喜歡且欽佩這種熱愛整潔的生活態度。

當然,路邊巷子里沒有上學的孩子,還是會有臟髒的。

孩子白襯衫潔白,粉裙子鮮艷

剛跟媽媽說,我來這,是尋找一種英雄主義的(羅曼羅蘭: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便是看透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我說,你們都是英雄。

寄宿媽媽靦腆地笑,說thank you.

我說的,是肺腑之言。

在此特彆強調一點,我們所有人,雖然以志願者身份來到異域,但從未把自己當作所謂的施助者。

也懇請親愛的讀者們不要誤會,也無需過多的溢美之詞。我真切地愛這個世界,本能地希望探索不同的生活,如果還能夠藉此做點什麼,能夠由此更加積極向上地生活,何樂而不為?

我們一行13人並不是過來做善事,這個項目的全程叫作「菲律賓國際夥伴學習方案」,我們十幾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年輕人跋山涉水聚在一起,是為了互相學習,來感受一種我們沒有經歷的生活。我們把當地居民當家人,把自己當作一份子,而不是遊客。

因為遊客,從來看不到貧民窟的荒涼和溫情。

而我一直相信,這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施助與受助,我一直相信,任何志願工作,在空間、時間、程度等諸多方面都是有限的。當初報名這個項目,宣傳單上說的一句:「我們不始終認為我們沒有能力去給別人多少服務,並非服務不好,只是我們的能力有限」。

我喜歡這句話。

來這邊,我覺得自己才是真正的最大受益者。因為Shine找到了自己一直切慕的英雄主義,並且備受鼓舞,相信回國以後,也更加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生活的難處。

Everyone has his own worries.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

我希望的是,這些照片記錄的,不是所謂的公益證據,而是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膚色和信仰的人們之間的真情。

感謝感恩。

S和孩子們

Shine和孩子們

20180201 22:49於Navota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hine的沙漏 的精彩文章:

TAG:Shine的沙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