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撤換駐韓大使人選引猜測,對朝「流鼻血」軍事行動逼近?

美撤換駐韓大使人選引猜測,對朝「流鼻血」軍事行動逼近?

已獲提名的美國駐韓大使車維德突然「下台」,讓韓國媒體炸開了鍋,並發出疑問: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朝鮮進行「流鼻血」軍事打擊的可能性在增加嗎?

「流鼻血」是媒體曝出的特朗普欲對朝鮮進行有限軍事打擊的代號。就在1月30日的國情咨文演講中,特朗普再次直言「朝鮮的威脅」。

不過,察哈爾學會研究員、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助理研究員王鵬2月1日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分析稱,特朗普對朝政策並未發生變化,「只是表現得更強硬,表態更明確」。

王鵬認為,不考慮車維德擔任大使,可以被看作是特朗普政府對韓國近一個月來對朝「過度」緩和做法的提醒,「但以此來推斷美軍即將發起對朝軍事打擊,恐怕還缺乏事實依據」。

撤下提名大使人選「史無前例」

距離韓國平昌冬奧會9日開幕僅有一周的時間。到時,朝韓隊員將時隔12年再次同舉朝鮮半島旗出現在冬奧會賽場。近期,圍繞朝鮮參加冬奧會一事,朝韓雙方頻繁接觸。

然而,在朝韓走近的同時,韓美關係「後院起火」。1月30日,《華盛頓郵報》稱,由於在去年12月底發表了對特朗普政府對朝政策的個人異議,已獲提名的車維德將不被考慮作為美國派往韓國的大使。

車維德現任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韓國研究主任,而且是韓國裔,他曾被韓國媒體稱作大使的「最佳人選」,並且提名已獲得韓國政府的認可。突然的變化被韓國《中央日報》稱作「史無前例」,認為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或將被解釋成單方面拋棄了韓國政府的官方任命許可,因為韓國外交部以及韓國駐美大使館對相關內容全然不知。

更讓韓國媒體擔心的是撤換車維德背後的原因。兩位美國政府官員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對朝政策分歧並非美國政府放棄考慮車維德為駐韓大使的原因。《華盛頓郵報》指出,車維德下台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反對對朝「限制性打擊」的主張與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相悖。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也報道稱,就在1月30日,相關消息人士稱,撤銷車維德任命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在是否要對朝鮮發動有限打擊上,車個人與美國政府存在分歧。

車維德迅速撰文再表立場

車維德原本是美國國內屈指可數的對朝鷹派人物,但他並不認為應該對朝動武。在被撤換的消息披露後,車維德隨即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題為《對朝「流鼻血」打擊對美國人而言極具風險》的文章,指出對朝方案不應該像特朗普政府中一些官員所建議的那樣,進行有限的預防性的軍事打擊,因為這樣非但不能說服朝鮮重新考慮核武計劃,反而可能引發全面戰爭。

韓國《中央日報》2月1日報道稱,對他的撤換表明,近期主張與朝鮮進行對話的穩健派在特朗普政府內部已經失去了立足之地,與前任奧巴馬政府對朝鮮核開發置之不理的「戰略忍耐」不同,特朗普政府或將不惜動用武力。

「韓國政府應該明白此次事件並非單純的人事問題,而是朝美間軍事衝突的不祥之兆,韓國政府需要提前讀懂美國政府的強硬態度,明智地應對此事。」報道寫道。

韓國《朝鮮日報》2月1日發表的文章同樣認為,車維德被撤銷「並非單純是人事問題」,而是「赤裸裸展示了特朗普政府對朝鮮半島狀況的本心,證明特朗普政府對考慮軍事選擇的認真程度,遠超過在媒體上表露的程度」。

美國前國防部助理副部長鄧馬克在自己的推特上寫道:「幾周前,人們還不相信『流鼻血』行動,但現在不能否認了。在金正恩的新年致辭之後,因朝鮮參加平昌冬奧會等,韓國轉入破冰模式,但特朗普政府的對朝強硬立場並未改變。」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湯姆·懷特(Tom Wright)也對英國《快報》說道,「以前我認為特朗普對朝鮮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只是『虛張聲勢』,但車維德被撤換的消息讓我覺得自己錯了,他們是認真的。」

不過,在王鵬看來,「車維德事件」仍然只是一個簡單的人事任命,只是放在當下敏感的美韓、美朝、韓朝關係中,才顯示出「特定的含義」。對於韓方對美國動武的擔憂,王鵬認為,雙方在對朝政策上沒有根本分歧,都是要求無核。但在具體實現方式上,在不同時期可能存在政策錯位。

效仿小布希在伊戰前演講?

幾乎在車維德提名被撤的同時,當地時間1月30日,特朗普在發表上台後的首份國情咨文中,繼續著重強調「朝鮮的威脅」。

特朗普表示,朝鮮不顧一切地謀求核導開發,很快就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土。「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自滿和讓步只會招致侵略和挑釁。我不會重蹈往屆政府使我們陷入這種危險的覆轍。」他說。

為了控訴朝鮮的「人權問題」,他還請來了「證人」:因前往朝鮮旅遊被扣押、回國後死亡的美國大學生瓦姆比爾的親人,以及脫北者池承鎬。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特朗普向人們提醒朝鮮的威脅性。

「特朗普總統此番演講可能包含了讓看到朝鮮『人權真相』的美國國民認為『可對朝鮮發動軍事攻擊』這樣的意圖。」韓國慶熙大學政治外交學系徐政健教授對《中央日報》表示。

報道還稱,雖然特朗普並未具體談到對朝鮮進行軍事打擊一事,且用比較克制的言辭對朝鮮的威脅進行了說明,但特朗普在演講中表現出其對朝政策非常強硬的基調。

特朗普的演講甚至讓人聯想到了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在2003年發表的國情咨文,當年,小布希正是在演講的兩個月後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據《華盛頓郵報》1月31日報道,位於首爾的智庫「朝鮮半島未來論壇」高級研究員金杜妍(Duyeon Kim)表示,「特朗普的演講聽起來是要對朝鮮發動打擊,就像小布希當年在國情咨文中談論伊拉克一樣。」她同時警告稱,「特朗普應該明白,如果真的對朝鮮挑起戰爭,他將面對的是一個事實上的有核武器的國家,(即使是有限的打擊),局勢可能會很快失控。」

在韓美討論對朝動武的同時,隨著平昌冬奧會的臨近,朝鮮可能在開幕前一天進行閱兵的消息也受到關注。

CNN報道稱,朝鮮即將進行的閱兵或將削弱美國對朝韓對話的支持。「美國支持朝韓之間和解的進程似乎已經出現裂痕,這一進程將在即將舉行的朝鮮閱兵中被考驗。」韓國首爾風險集團總經理Chad O"Carroll說道。

美國國務院代表:不排除也不肯定

《大西洋月刊》1月31日報道稱,撤下車維德顯示美國政府正越來越對對朝採取有限打擊政策感興趣,但如果這個被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稱為「最壞的選擇」真付諸行動,那將是一場災難。

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亞太安全項目高級研究員拉普-胡珀(Mira Rapp-Hooper)撰文指出,自從朝鮮戰爭之後,美國就憑藉強大的核威懾能力使得朝鮮半島處於一種停戰狀態,在朝鮮已經聲稱自己開發的導彈能夠打到美國的情況下,核威懾成為了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最後一道防線。美國希望對朝鮮進行「流鼻血」打擊,並期望通過有限打擊摧毀朝鮮的防禦設施,同時削弱朝鮮進行軍事報復的能力。

「然而,所謂的有限打擊並非能如美國所設想的那樣去發展,美國的目的並不一定能在打擊中達到,即便達到了,美國也無法預期朝鮮領導人將會作出怎樣的反應。」拉普-胡珀稱,一旦金正恩決定用核武器反擊,這將引發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衝突,美軍將會承受無法修復的損傷,美國也將陷入戰後重建的泥淖之中。

文章還指出,美國應該考慮到,在朝鮮遭遇打擊的時候,金正恩也可能做出不理智的報復行為。

與此同時,文章稱,美國若做出有限軍事打擊的決定,將向其盟友傳遞這樣的一個信息:美國的威懾力僅僅如此而已,並且美國很容易被嚇倒。「如此一來,局面就會演變成,面對朝鮮的美國輕易地被威懾了,美國對其盟國的長期威懾力將被削弱,因為這標誌著美國重視自己的家園遠遠超過重視國際夥伴。」

2月1日,美國國務院朝鮮政策特別代表伊汝尚在東京表示,在應對朝鮮問題時,美國不排除採取軍事行動,同時也稱「不認為正(向軍事行動)靠近。」

在王鵬看來,國際社會現在對朝鮮以軍事打擊手段實現「去核」的窗口期已經過去。他上月撰文稱,現在朝核羽翼已豐,國際社會要以武力對其去核,即便能夠成功,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必然要付出無比慘重、乃至不可承受的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澳日「蜜月」之思:兩種「孤獨感」能彼此溫暖嗎?
被控受賄340萬,歷經4次開庭,這起銀行原行長受賄案還沒完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