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樁功的秘密:來自戰場的武科基礎——膂力與馬步

樁功的秘密:來自戰場的武科基礎——膂力與馬步

今人動輒提及武術來自戰場,但名將戚繼光又有言「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好似功夫又沒什麼大用,那麼功夫到底在戰場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本文以戰場武科訓練內容入手,去探訪功夫真正的意義所在。

弓刀石馬步箭

上世紀的時候,許多老人還能回憶起少時看到祖輩在干河溝里訓練奔馬騎射時的情境,他們有的就是武舉出身,有的是世襲雲騎尉槍棒世家,在他們的訓練科目里,最基礎且最重要的就是騎射了。功課中還有騎馬、步射,都算是實用性的,之外也有掇石、大刀、開硬弓的規定動作,再有的是一些拳腳套路與九節鞭一類的便攜兵器了,十八般兵器不必樣樣精通。其中大刀還是功刀,不是實戰用刀,掇石也是練力、扎馬為用的,整個訓練體系還是圍繞著馬步與膂力,似乎就是為弓馬騎射打基礎的。

大清國很清楚什麼好用,不然歷來怎麼都是強調弓馬騎射呢?皇太極講滿清文化精髓,是滿語與騎射。雍正皇帝講:自古以來,各種兵器能如如我朝之箭矢者,斷未之有也。

在歷朝歷代的武科科舉的武藝項目也一直都是「弓刀石馬步箭」,就是針對戰場去的。回到民間武備人才練騎射這一現象,又與士卒臨陣的武藝還有民間武行的武藝仍有區分。進入軍營(特指晚清時期),騎射(後來弓箭改革為排槍了)卻成為了高級營隊的項目,普通營隊還是藤牌刀、步戰槍一類為多,所以他們練習的,也多是槍術、棍術(棍通刀槍),且是直接以實戰兵器為訓練器械。

弓馬騎射的搏殺內涵,即是不待接近就殺死對方,繼而可以引申出來——武藝,是搏鬥的技藝,上升到武備狀態的武藝,即是超乎了規矩甚至道德,而動用一切手段去克敵制勝的技藝了。

所謂「不怕千軍,就怕寸鐵」,寸鐵原指箭,可引申為一切手段。所以武備的發展,必然是以殺傷力為核心的,武術不過是在某一時期內,起到提高殺傷力的一個元素,當他與其他要素相比,不能夠帶來更大的能力時,他也必然會被武備體系所淘汰。

馬步樁功

弓刀石馬步箭的訓練核心既然是馬步與膂力,那麼不由得讓人納悶了,馬步那麼一蹲,究竟有什麼用?

過去的許多民間拳法,比如梅花拳,都有樁上練功的拳學體系。在樁上練拳,即便不強調樁功,也會自然地練就出沉穩之能。雖然這種身在半空的練法貌似是外家所用,與後來拳家宣揚的身體如樁種在地里的內家說法有些出入。但上過樁的朋友就會發現了,上樁不是輕功,得更沉更穩才行,內部調整也更為細微,沉勁效果反而更為顯著。

在民間戰場貌似粗陋的兵技之中,樁功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特別是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捻軍與清兵進行起了馬隊對抗,清兵擅射,捻軍擅兜。馬上射法有分鬃、對鐙、抹鞧種種,而取箭也有許多技法,這裡特別需要人馬的配合。捻軍以長兵器衝撞兜裹,對於馬的控制能力也要非常過硬,而馬上功夫的根本就是「樁功」。

大的戰鬥,騎兵是沖陣用的,衝鋒之後,有步兵收割對手。但是晚清時期的義軍戰鬥,往往是往複沖刷式,甚至有「村戰」類型的戰鬥,與開闊地衝鋒不同。春秋戰國時期是戰車作戰,樁功同樣重要,心意拳有一路拳象便是對應此時武姿,本篇暫不講述。

沒有樁功,兩馬相交的混戰中,很容易被對方一把拽下,所以樁功不過關的騎兵是不能參與戰鬥的。而因為射箭有左右之分,順逆之別,所以很多時候也須要馬匹調頭,所以就練馬也有「樁功」訓練,被稱為「定膝」。

拳法的引入

傳統拳門流派是在清朝時發達完善的,許多拳法願意稱呼步為戰馬,就好比形意拳。形意拳以下盤之沉穩強勁稱雄武術界,已經是捨棄了馬步狀態,而改為雞步、虎步發力,但它依然是以樁功為本,只是從過去的步用於馬,已經進化成為了以步帶馬。

形意拳的發力理念——起落、伸縮,就對應上了奔馬舉刀或者奔馬出槍,雙手甚至不用使力,只要穩住兵刃就好,隨著馬匹衝撞,自然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如果此時再合以兵刃發力,諸力合一,自然就容易破開疏散者的攻擊利器而直中要害了。

所以像形意拳這類運動戰打法的拳術,都強調步法與樁功,因為步法是根本,樁功是基礎這一理念在太極、八卦、少林、通臂等大成拳法中都是重點。此處最關鍵的就是奔躥、輾轉之中的控制能力,隨著攻擊功力的提高,控制能力也必須相應提高。這是拳學體系的重要性,形意拳之所以厲害,就是對衝擊力的掌控能力,突破了慣性失控,所以才敢於奮力重擊。並非一招鮮吃遍天、學個半步崩拳足矣的概念。

實戰站樁的意象

樁功在民間武行鏢師訓練中則有更深的闡述:兩腳踩蹬,為了不讓鐙索摩傷小腿,膝向就必然是依著馬肋圓襠橫撐,如此勁力之下,脛似立木;而腰背順直,把顛簸之力沉到腳底,自然就頭尾抻拔,命門不塌,頸頂尾墜,可頂千斤;兩手虛端,卻放開骨節,沉肩墜肘,如此間架沉實,榫卯合位,而後背肋開張,自然含胸蓄力;兩臂往前好似雙槍通脊,上下好似合擔重枷,左右有肋背支撐,勁挺至肘,擰旋出鋒,看似放鬆,卻是鐵佛一尊。

在間架之下隨著馬身起伏,隱含著一寸的內動,筋骨不自覺地摩擦調整,即打熬筋骨,又激發氣血,隨著氣息鼓盪,氣血流行,漸漸指尖都會自然地勁挺如戟。而騎在馬背,視野開闊,心胸舒暢,神情自然也高漲大氣。再是馬匹疾馳之時,又要換撐拔之法為夾馬縮蹲之勢,而兩肘抱肋,脊臂勁整,方寸之間的諸多收縮,便預備出了放長重擊之力,而起伏伸縮之間,又蘊含著靈動變化。

有個外在的景象,又有個動力催促著,這就比單純的站樁入境趣味多了,而最關鍵是,真正地叫人筋骨酸脹,鍛煉有效。鏢師還會再配合平地練法,相輔相成。即是腿擔重石,合以空弦引弓,如此筋骨撐拔,練就開拳間架。

這種沉穩體態下的搏鬥方式,是在中國特色的戰爭、戰鬥中總結生髮出來的。武備之中,無論步兵作戰、騎兵作戰、甚至水兵作戰,樁功都非常重要。

以上是略舉了馬步在武備體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即是為騎射基礎服務的。而其更重要的實戰器械——刀槍劍戟等冷兵器的用法智慧,則會在之後的文中陸續闡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萼奇蘭 的精彩文章:

形意拳老三拳是什麼?先有五行拳還是先有十二形?老拳師酒後吐真言2
形意拳在實戰中,是否還能像講手那樣瀟洒?老拳師酒後吐真言3

TAG:鐵萼奇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