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關條約》中,日本為何要割遼東和台灣?有何用意

《馬關條約》中,日本為何要割遼東和台灣?有何用意

本專題共4篇系列文章,此為第一篇:通過對甲午戰爭簡單介紹,說明日本的侵略主張是如何一步步展現的,並告知讀者:日本意欲割占遼東、台灣並非《馬關條約》簽訂之後,顯示了日本幾百年的野心!

除此外,「三國干涉還遼」也不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才開始,而是從簽訂前兩個月就開始,沙俄聯合了眾多列強準備「干涉」此事。最終,法、德兩國加入沙俄的陣營,逼迫日本歸還遼東。但對於台灣,竟無一家列強跟進!這又是為什麼?

(1)唐朝之後,沒有任何一個封建皇帝敢於不救日本,明清政府更是必須得救,光緒選擇戰爭沒錯兒!

日本因侵略朝鮮而引發了中日戰爭,朝鮮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半島北部直插「龍興之地」東北;西攻京津冀;南打山東半島。因此,朝鮮是必須要保的,這場戰爭也是必打的。日本實力比較強大的時期,一個是隋唐時期、一個是晚明時期,一個是晚清時期的1895年之後。唐朝、明朝都曾為此與日本交戰,晚清也必然如此,原因很簡單,你想不想保首都了!

所以,為朝鮮而戰很正常,也很應該。但是問題出在:一直怯戰的李鴻章身上。打既然是必然的,就要想辦法如何打贏,這是「臣子」該想的,而不是「避戰存己」。當中日戰爭爆發後,中日之間外交方面的聯繫就沒斷過。當然,這種和談層次很低,當「平壤之戰」「黃海之戰」,中方在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北洋軍不斷戰敗的情況下,清廷開始謀求真正的和談。

(2)「甲午戰爭」中,李鴻章和淮軍失去了與日本和談的最佳時機和有利位置

「平壤戰爭」「黃海海戰」的失敗,是在李鴻章領導的陸軍(淮軍)不斷地逃跑中失敗的。雖然在「黃海海戰」中,中方與日方的差距不大,我方在主力艦的噸位和炮程、重炮上佔優勢,在船速、炮速上處於弱勢,但並非有些人說的——差距很大;不能打、失敗乃是必然。「黃海海戰」的失敗主要是人的因素而非武器因素。

總體上「黃海海戰」在整個「甲午戰爭」中的重要性並不高,只不過我們輸得委屈心有不甘。整個戰爭仍是以陸軍為主,特別是海軍最後的「威海衛保衛戰」也是岸防為主,岸防主力還是淮軍。

由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甲午戰爭」就是以淮軍為主,各路軍系協作的戰爭,但因為,淮軍統帥李鴻章自身原因,作為當時中國裝備最精良;平時吃、穿、用最好的部隊之一,卻沒有打出應有的戰鬥素養,使得中日和談一開始,我方就處於不利狀態。

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軍在朝鮮的牙山灣口的豐島西南海域襲擊我北洋海軍的運兵船,掀起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序幕。

與此同時,朝鮮陸上的「牙山之戰」爆發,淮軍將領葉志超、聶士成領兵與日軍交戰,葉志超率先逃回平壤。

8月1日,中日各自向對方宣戰。然而,北洋大臣李鴻章一意避戰,主動丟失「宗主國」對「藩屬國」的義務,在宣戰前後「消極避戰」。北洋陸軍作戰極不勇敢、北洋海軍也是消極避戰,因此,光緒皇帝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提出尖銳批評,李鴻章沒有辦法,只好命令丁汝昌在海面巡航,負責掩護北洋陸軍登陸。

9月14日,日軍以1.6萬人圍攻平壤的防禦部隊1.5萬人,葉志超以「主帥」的身份力主逃跑,「各整隊伍暫退叆州,養精蓄銳,以圖後舉。」回族將領左寶貴痛斥其「每歲靡金錢數十萬,正為今日耳,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哉?」,立刻派人將其監視起來。

9月15日夜,葉志超密令手下部隊撤退。由此,葉志超率領淮軍瘋狂逃往中國,9月24日,清軍逃回中國東北,朝鮮半島被日軍佔領,日本完成了戰略底線任務。

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中方海軍精銳部隊——北洋海軍受重創。

葉志超

(3)日本屢次拒絕和談

1894年9月底,恭親王奕?被重新啟用,負責對日和談。由此,英國方面作為中間人與日本交流。同時,李鴻章也推薦了德國方面幫助和談。日本方面在拒絕了英國、德國的和談要求的同時,又請美國方面向清政府提出:中國要想和談,需要派出 「具有正式授權的全權官員」。

慈禧要求奕?賄賂日本方面進行疏通,「得手」之後,清方就於1895年1月14日,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當時,日本正準備進攻山東榮成、圍殲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港口,殲滅北洋海軍、佔領山東半島。也就是說,日本正在進行戰略第二層任務——佔領北京或逼迫中國簽訂城下之盟,實現三百多年前豐臣秀吉的理想!

殲滅北洋海軍,日軍就可以無障礙低進攻中國,佔領山東、東北後,日軍就可以從三面乃至多面夾擊京津。即使不能夠佔領京津,在戰略上也將獲得極大優勢,在中日和談中使日方取得極大優勢以迫使中方簽訂「城下之盟」。

1895年1月20日,日方陸軍大將大山岩作為「山東作戰軍」司令,率領第二、第六兩個師團和混成旅第十二旅團共2.5萬人,在日本聯合艦隊的25艘軍艦、16艘魚雷艇的掩護下開始進攻威海衛東南百餘里的榮成灣。

從1月20日到25日全部登錄,日軍本以為會遇到攻擊,竟然平平穩穩、安安心心地登陸了。這不能不說「北洋戰區」的防禦也過於薄弱了,連最基本的偵察敵情都沒有。

日軍基本上是從百里之外兵不血刃地來到了威海衛,1月30日,日軍開始進攻威海衛。負責岸防的淮軍將領發揮淮軍一如既往的「怯戰」「逃跑」精神,使中國花了巨資打造的「固若金湯」的海軍基地變成「豆腐渣」工程。這工程、戰鬥力變成「豆腐渣」,問題歸誰呢?

統領劉超佩率領四營兵力只抵抗了半天時間,就逃往北幫炮台,之後逃到劉公島,再之後逃往煙台。戰後,代理北洋大臣王文韶將其抓獲,並對其謊稱的「負傷而被運回劉公島」進行驗傷,最終,清廷將其處斬。

戴宗騫率領四營兵力奮力死守北幫炮台,他還算是個英雄,南、北炮台被攻陷後,戴宗騫逃回劉公島,但覺得自己罪不可恕,又感覺此戰必敗、不願被俘而吞金自殺。

南、北幫炮台被攻陷後,日軍將炮台的炮口轉向,對準劉公島北洋海軍最後的據點而展開炮擊。最終,丁汝昌自殺,北洋海軍投降。

左寶貴

結束語

在此戰之後,2月2日,伊藤博文要求:中日進行和談可以,但李鴻章必須為全權代表。同時,中國除了要賠款外,還需要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這兩個地方?為什麼遼東半島被俄德法三國迫使日本歸還?為什麼日本就沒有列強出面逼迫日本?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左立平(著)李連利(策劃).中國海軍史(晚清民國卷).2015.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張居正改革反思:利於明朝政府而不利於底層百姓,促發明朝滅亡
俾斯麥、東洋俾斯麥、東方俾斯麥、全人類偉人,哪位名不符實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