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您拍鳥技巧 易學就會

教您拍鳥技巧 易學就會

拍攝中,不可預期性因素非常多,天氣、時間、運氣等等。那我們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揮灑創意,拍到滿意的鳥兒照片?

準備工作

1、充分了解鳥的習性

前期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在拍攝前,需要了解所要拍攝鳥類的習性,這有助於我們依照不同鳥類的特點,尋找對應的接近辦法。

比如翠鳥喜歡長時間的站立在比水面略高的樹枝或岩石上;鶲類喜歡一次次地起飛撲擊飛蟲然後又落回同一個地方;一些山雀膽子很大,有時候會主動跳近觀察人類……

熟悉了鳥類的這些習性,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靠近拍攝,什麼時候應該儘可能保持靜止。

2、器材先決

對於人像、風景、生活寫實等攝影題材來說,創意結合常用器材往往就足夠了。如想嘗試去野外拍攝近距離的鳥類照片,則推薦使用長焦鏡頭。

鳥類通常不易接近,因此建議使用焦距200mm以上的長焦鏡頭,超過500mm的鏡頭比較適合在開闊地形使用,如拍攝水鳥時,通常水鳥都棲息在人類不易接近的河口等濕地,此時若擁有一支長焦距鏡頭,就能幫助攝影者在不驚動鳥類的情況下抓住他們的神情。

3、配件

大型三腳架的使用對於獲得清晰的影像非常重要。此外,還應準備大容量的存儲卡,以防遇到精彩畫面因內存不足而錯失良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適合拍鳥的大部分地區都是一些濕地和叢林之中。大片的天空和湖水會產生一定的眩光。建議使用偏振濾鏡,能一定程度上減少畫面中的眩光,並增強藍色天空的效果。

拍攝技巧

1、光源

和拍攝任何題材一樣,光源也是拍鳥時的一大考慮因素。通常鳥類攝影愛好者會在早上以及近黃昏時拍攝,除了為配合鳥類的覓食習慣,也考慮到這兩段時間可以充分利用到太陽的側光。

由於陽光以較傾斜的角度照射,因此攝影師可以按需要自己走位配合,當太陽在自己後方時就可以用正光照明,太陽在自己前方的話就有背光、背側光照明的效果。如果在正午拍攝,光源便會變成頂光,較難獲得理想的效果。

2、曝光

當鳥兒正在擺著一個絕佳的姿勢,而你只有一次機會可以調整曝光,這時你必須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在很快的時間內,判斷出曝光補償的估計值,要準確計算出曝光補償,還需要了解相機本身的測光系統。

一般推薦使用AV模式(光圈優先模式),讓相機的測光系統來決定曝光數值。

當陽光充足時,相機的測光是比較準確的。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對曝光補償不超過正負1/3檔;當遇到陰天,多雲等天氣,相機測光系統可能不太準確的。

這時候,你需要手動調整曝光補償,來達到正確的曝光。如果你的場景越接近白色,你就更需要加一些曝光補償。

不過對於鳥類拍攝,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寧可欠曝一點,也不要過曝。

3、對焦

選擇長焦鏡頭拍攝鳥類,是為了拍攝出清晰的畫面,但是長焦鏡頭所呈現在取景窗中的畫面是易晃動的,而且愈是大光圈的鏡頭景深將愈淺,尤其是當光圈全開的情況下,若攝影距離較短時,這情形將更嚴重,因此在對焦時必需尤其小心。

在捕捉鳥類的實戰的現場不一定有足夠時間讓拍攝者思考,機會通常是稍縱即逝,所以應在拍攝前預先做好對焦動作,在找到目標對象後立刻預測它的行進路線,先行測光與對焦,待它一旦進入有效範圍,只需做對焦的微調動作,然後立即按下快門。對焦通常是對著鳥兒的眼睛。

4、構圖

三分法、黃金分割法等常用的構圖法則,同樣適用於鳥類攝影。在鳥兒視線的方向留有空間,令照片的感覺更為平衡。

利用水面的倒影可突出對稱美。

採用較低的拍攝高度,跟鳥的高度幾乎成水平狀態,除可增加代入感外,亦可以加強淺景深的效果。

鳥兒們之間的視線互動,在相片中形成了無形的引導線,增加相片的故事性。

5、使用連拍

要捕捉鳥類飛翔的瞬間,建議使用連拍模式來確保「抓」到一張不錯的照片。開始拍攝前建議先確認相機已經設為連拍模式。

在拍攝時,建議使用RAW格式為儲存模式以保留較大的後期空間。

注意事項

在拍攝野生鳥類時,建議盡量不要驚動雀鳥。比較基礎的做法是盡量不發出聲響,如電話鈴聲、談話聲音等都會令雀鳥變得警覺、不適。

此外,衣物亦盡量避免鮮艷的顏色,穿較接近大自然的顏色(如咖啡色、綠色)會有「保護色」的作用,所以有些鳥類攝影愛好者在拍攝時會穿上迷彩軍服,甚至將鏡頭包上迷彩偽裝。

讓我們用鏡頭捕捉記錄自然界生靈之瞬間美,用心體驗一段經歷留下一份回憶。熱愛自然,熱愛動物,留住美好!

就您的經驗來說,膠片相機、數碼相機、手機,不同設備拍出的照片在影像質量有什麼不一樣?差別大嗎?

這肯定有區別。比如膠片,它的成像是一種化學反應,和數碼相機,或者手機是不一樣的,它更原始,更古老一點。手機與數碼相機的成像是一個數字化的過程,它們通過感光元件捕捉光電信號再存儲影像。

質感上肯定有區別,但很多時候這個區別影響並不大。如果你需要拍攝用途很專業,畫幅很大的畫面,比如商業攝影,那麼就要用數碼單反或者120膠片去拍,因為這些器材適應環境能力很強,這是很大的優勢,手機肯定沒有可比性。

但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拍的照片,手機和專業相機拍攝沒有太大區別。因為現在數碼照片主要用於網路分享,尺寸大約是800×600,即便專業相機拍出來的效果和手機會有一些區別,但在相同的分享尺寸下,是看不出來的。除非一些特殊拍攝手法,實際傳到社交網路的照片,一般情況下區別並不是太明顯。像我手機拍的照片,再處理成模擬膠片效果,很多人以為我是用膠片拍的。所以這麼看來,器材的差別也不是很重要。

大家平時拍照用什麼手機?有沒有用外接鏡頭,或者其他輔助設備?

2010年,我開始用手機拍照時用的是iPhone 4,中途也用過諾基亞808,然後是諾基亞1020,三星s6、Note3,也用過國產手機努比亞。但是最終我覺得,對於我這種「製造垃圾影像」的人來說,我拍的量很大,喜歡快拍、抓拍、觸景拍,我覺得蘋果手機是最順手的。

我從來不用外接設備,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如果需要更好的效果,我就用單反,用專業相機去拍了,是吧?

對大多數人來說,用手機拍移動的物體,連對焦都很困難,更別說拍清晰了,您最初拿手機拍鳥的時候有這樣的困擾嗎?

對。但對我來說,這個困擾並不構成問題。可能用諾基亞808有這樣的困擾,它有時滯,見到不一定能及時拍到,但用蘋果手機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手機拍攝唯一要求就是光線。大家都知道,手機是「陽光機」,拍攝時必須光線充足。只要光線充足,運動物體在適當距離內的拍攝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幾乎你所見到的都能拍到,甚至能拍到你看不到的瞬間。

您怎麼看待手機攝影這個趨勢呢?現在很多手機的像素、畫質都在不斷提高,有沒有可能以後手機成為更多攝影師的隨身機?

我認為這是不可逆轉的,不可不服的趨勢。我看到國外的攝影師有用手機給客戶拍商業片的,也有婚禮跟拍的,我自己也用手機拍過。手機攝影介入專業攝影領域只是時間問題,我認為未來手機攝影是一個前景很大的市場。因為手機攝影功能的出現,幾乎人人都是攝影師,現在是平民攝影、全民攝影的狀態,手機攝影會是攝影人群中非常大的一個群體。我覺得未來攝影人群大概是三分天下的,玩器材的可能是一個群體,他們會使用像萊卡相機這類工藝性比較強的經典相機;還有一個群體就是專業攝影師,他們會用數碼後背這樣的專業器材;而受眾最多的人群可能就是用手機攝影的。

您拍《鳥人》這組作品,最開始的緣由和初衷是什麼?

拍這組作品也是出於偶然。當時偶然用手機拍到一隻飛翔中的紅嘴鷗,蠻吃驚的,發現原來手機還可以這樣拍。出於一種新鮮感,或者是一種嘗試,然後就大量地去拍,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拍鳥有一個過程,剛開始只是捕捉到,拍的鳥清晰不模糊,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後來,拍到清晰的鳥已經滿足不了我的慾望,我的想法了,我就開始思考,我覺得我得拍一點有意思的東西了。

按照這樣的想法,我就去構思、去想像我要的畫面,然後我就去等待、去拍攝。我去了解鳥的習性,去觀察不同天氣和光線下鳥的動態。我控制不了鳥,就主動去迎合它們,掌握它們的信息,去等待,期盼一些我想要的鏡頭。有些時候很神奇,我前一分鐘想到的畫面,預判和運氣會讓我隨後就捕捉到那個瞬間。我覺得,有時候並不是我拍下照片,而是照片找到我。

在昆明,人和鳥相處很融洽,經常能看到人去餵食,鳥來吃的場景。拍攝的時候,我會避開拍人直接喂鳥的瞬間,而是用更隱喻的方式去表達人和鳥的關係,想讓觀看者感受到人與鳥之間不是一種引誘與被引誘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的交流。

就是彼此之間雙向的互動,而不是單向的一個餵養。

拍鳥的時候,我想我就是它,它就是我,我去融入它們,所以照片裡面多多少少也有我個人感情的融入。

這組作品出來之後引起很大反響,有人說通過這組作品看到作者的壓抑無助,有的說看到對自由的嚮往,有的說看到內心的宣洩,想知道您拍這組作品的時候,您內心是怎麼想的?是提前預設主題思想,還是即興創作?

其實這組作品是即興拍攝,受到觸動而產生的構想。我這個人很怪,思維也很活躍,當時就是以這樣的心態去拍的。關於表現內容和拍攝對象,早期就是去捕捉去抓拍,很少是提前考慮好的。大概是拍了兩年之後,才開始結合之前自己拍的照片進行總結,比如哪方面有所欠缺,我要怎麼去表達。這組照片是有情緒的,但是壓不壓抑,陽不陽光,自不自由,這得看每個人對照片的理解。我不能說我賦予它很多這樣的情感,我的拍攝是有我的情緒,我的思想,我的靈魂在裡面,是很「自我」的事。但大家看了作品可以有自己的解讀,我不想強加過多個人的思想,影響別人的觀看。

拍攝紅嘴鷗這幾年,您對拍攝對象和畫面的把握,是不是也經歷了一個慢慢提高的過程?

但是我認為不是一種提高,拍照應該是一種狀態。每個階段的狀態不一樣,拍出的照片也不一樣。我的這些照片算是隨心的拍法,所以每個階段所展現的照片是不一樣的。照片跟我的情緒是相通的。心情和狀態很好的時候,或者狀態不好的時候,照片都能透露出來。心情不好的時候可能照片就會有很重的情緒。這幾年與其說是提高,不如說是成長的過程,有我自己情緒的變化成長,也有對人和事的認知的轉變。你會發現我早期的照片比較狂放、躁動,後期的照片逐漸出現了溫暖、陽光。

差不多到現在有四五年在拍一個主題,您對這個主題依然有新鮮感嗎?

有,但是新鮮感沒以前強烈了。拍這麼多年,幾乎能拍的都拍了,可能也是到了我該提高的時候了,或者是我的技法開始跟不上我的思想。現在,除非有特別能刺激我的天氣、環境,比如像下雪,我才會去拍鳥。這種場景我拍得少,它更能刺激我表達自己的情緒。

您拍鳥的視角很獨特,我們平常可以怎樣訓練自己拍照的視角和觀察力,有沒有一些建議?

我認為獨特的視角和觀察力都源於勤奮。我們應該多嘗試,不能只想不行動。我拍照的時候,同一個題材,遠近、上下、左右不同的角度都會拍很多張,方的、長的、不同構圖的也會拍很多張,可能還會開閃光燈拍攝。因為手機拍照很方便,不像以前膠片拍攝看不到結果,現在你可以直接看到屏幕,所以拍照的角度也並不難控制。你可以想像任何角度,用手機去框一些場景,發現一些你喜歡的或者很特別的東西,然後拍下來。

這次在高高手錄製的課程里,我也會分享視角、觀察力訓練等技術相關的內容、以及我常用的APP,但是這些只是工具,怎樣讓它們為你所用,這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情了。一個人的成長、修為是要通過長期積累的。相機大家都有,為什麼有人拍得好,有人拍得不好,原因不在於相機,在於我們自己。

大家很好奇《鳥人》這個系列一共拍了多少張,您後期選圖的依據是什麼?

沒有細算,從2010年到現在大概有二三十萬張,數量很大。選圖其實很簡單,因為量大,也沒有當場刪照片的習慣,手機拍滿就導電腦。但是每天都會有那麼幾張你印象深刻的,這種照片我當即在手機上進行後期,然後保存下來。然後,以展覽或畫冊進行完整呈現的照片,最終應該是80到100張左右。

您後期修圖有什麼原則或者偏好,是否推薦一些常用的修圖軟體?

現在的攝影APP琳琅滿目,有很多功能特彆強大。有幾款常用的APP可以推薦給大家,但首先我想提醒大家,不要過多依賴APP,這話你們可能不愛聽,但是很重要。為什麼呢?大家知道過度使用APP是會損畫質的,前期拍攝盡量做好,能減少後期很多工作。APP我常用的就三個:Snapseed、Camera+和Enlight。

Snapseed這個軟體的功能有點接近PS,雖然不像其他軟體套用了很多濾鏡,但它的濾鏡效果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任何濾鏡效果都能通過一些工具來調整參數,這是很強大的一個功能。再一個優點是它不損畫質。

用Camera+拍照的時候,很像單反,測光點和對焦點可以分開調整,這點很厲害。這個軟體還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完成後期處理後可以把照片保存為tiff格式。大家都知道tiff格式是專業相機里的原始數據格式,是無損畫質格式,它能夠保存很豐富的畫面細節,你用它導照片,原片是20Mb導出之後還是20Mb。如果jpg格式的話,2Mb會被導成1.5Mb、1.3Mb,導出次數越多損得越厲害。這也是我偏愛它的一個原因。

您在用手機拍攝之前,膠片、數碼單反相機都用過,包括現在也在嘗試濕版這樣的試驗性創作,這些不同的嘗試是您在不斷尋找自己的創作風格嗎?

這應該跟我要拍的題材有關係,因為很多類型的拍攝不是手機能達到的。比如我要拍一些注重細節的題材,我肯定要用到單反,或者更好的器材。不同的工具對應不同的題材,專業的器材做專業的事。這也算是我的一種尋找,尋找到這個題材,用適合這個題材的器材來表現我要的效果,跟本人的喜好沒有太大關係。

您能定義一下自己的風格嗎?您怎麼看待攝影師的風格問題?

我覺得風格問題是不太好定義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然後慢慢有自己的一個偏好,比如黑白、彩色或者某一種調子,這都是一種風格。我的風格大家知道的就是拍鳥,可能視角特別一點。我倒認為攝影不必過於強調風格,誰能說他的片子里找不到前輩那些經典作品的影子?我覺得風格應該按拍攝題材來分吧,很多人會記住攝影師是拍什麼題材的,比如拍戰爭的,拍人體的,拍婚禮的。我覺得這樣分會比較好。

最後一個問題,您能不能講分享一下攝影師應該如何突破自己的瓶頸?

我覺得瓶頸是好事,瓶頸意味著進步。很多人問,遇到瓶頸了,怎麼拍都拍不好,怎麼辦?有些人會跟他建議說,停一停,想一想。但我不這麼認為,不管瓶頸不瓶頸,想不想拍,都應該堅持多拍。我認為一旦拍照成為一個習慣,就不存在瓶頸了。照片達不到你的要求時,可以去嘗試一些新東西,比如抓拍不到,你可以嘗試等待拍攝。如果真的沒有想法,你可以看書。看書也不是看攝影的書,我不看攝影的書,我會看其他書,哲學、小說……通過看書來給自己一些靈感。看電影也很好,看電影是學構圖的一個好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器材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TAG:攝影器材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