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基礎 什麼是忍辱?

佛教基礎 什麼是忍辱?

太極

鄧偉標

00:00/00:50

忍辱

忍辱,梵語羼(chàn)提,譯曰忍辱。《法界次第初門》言:「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就是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瞋恚惱恨,能夠不斷消解外界刺激對心靈的干擾和影響,漸漸達到一種寵辱不驚、如如不動的境界,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一。

《法界次第初門》言:「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1

生忍

云何名生忍?

生忍有二種。一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二於瞋罵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惱。是為生忍。

2

法忍

云何名法忍?

法忍有二種。一者非心法。謂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二心法。謂瞋恚憂愁疑淫慾憍慢諸邪見等。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佛弟子不單只是以念佛、拜佛、誦經、參加法會等為修持,日常生活中,修習忍辱也很重要。在面對他人的叱罵、捶打、惱害、侮辱、壓制、誤解等等,能夠安然順受,不生瞋恨;對於稱讚、褒獎、供養、優待、恭敬等不起傲慢、利養之心,體現學佛人的修養和智慧。所以佛陀說:「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可見忍辱的功德,是持戒苦行所不能達到的。能修行忍辱的人是為有行力、有智慧能帶領大家走向光明的人;若不能忍辱,面對批評、惡罵、挫折或逆境,便氣沮意喪,只喜歡他人順從己意,眼睛喜歡看好東西,耳朵喜愛聽美言等,這樣的人在修行上很難有所成就。若經得起考驗,視惡罵、逆境為用功辦道的增上緣,能安然忍受,如飲甘露,這是有智慧的人,因為他人的毀謗、惡罵逆我,都是成就自己忍力的善知識,能增長善根福德,能增加內在力量,是甘露法葯。不肯忍辱之人,如同不願飲甘露之人,所以是「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當外界對境出現時,還應生無常想。觀照一切世事,喜怒哀樂、貧富貴賤、饑渴寒熱,沒有常住不滅的,世間所有沒有恆常不變的。生命即在呼吸之間,還有什麼可執著,今天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無常面前,愛恨情仇都該空過,更何況今世的冤親何嘗不是前世的至親。當珍惜眼下,坦然、淡然面對一切事物境人,怨親平等,接受所有惡罵、欺辱,所有的一切都是修行增上的緣起。

當我們這樣修行忍辱的時候,便能獲得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大智度論》言:「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同時,能證一切諸法空相;不見有我為他人害;不見眾生有怨親;不見自他身可損;聞毀讚歎心常不動;能斷煩惱諸結使;能斷瞋恨諸結使;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離惡道生梵天;能過一切損害境界;能得盡智無生智;能降一切惡魔諸境界;能見如來無量功德莊嚴身。

真正的忍辱不是外在表相,而是內心的安定。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祖師大德修習忍辱的境界。

真正修習忍辱之人,能得佛法真實利益。榮譽面前,心不高舉起。

當我們這樣修行忍辱的時候,便能獲得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大智度論》言:「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義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岩文教 的精彩文章:

佛教基礎 因果律
道堅法師開示——《永明延壽的萬善同歸論》(九)

TAG:華岩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