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朝背後的痣

漢朝背後的痣

作為能夠命名一個民族的朝代,漢朝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地位都很特殊。不僅因為她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級別的專制王朝,還因為她不論在思想領域還是經濟領域,都達到了那個年代所能企及的巔峰。

因此,今人還在念念不忘「雖遠必誅」的戰歌;被我們奉為圭臬的諸多先秦思想典籍,都有漢代學著編纂的影子。甚至,有些已經被漢朝人重寫。被炒作到玄妙的所謂「國學」,就是那顆漢代種子在兩千多年後結出的果。

這個光輝王朝本該順應規律,由盛到衰,在歷史長河中划出一道美麗的拋物線,誰知被一個外戚攔腰斬斷,無奈必須以「西、東」來區分。後代史官出於種種動機,用「篡」這個字將這個外戚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此所謂「王莽篡漢」。

作為王太后孫子輩中的佼佼者,王莽從他初入職場起,便將「克己復禮」的標籤貼於額前,這一帖,就是一輩子。在當時的漢朝人看來,春秋戰國就像今人看明清時代一樣,說遠不遠,說近不近。戰國時期孔子主張的「克己復禮」,在漢代人心目中非但沒有落後,反倒成了理想主義者和政治家的養料。

王莽,就是那個年代最偉大的理想家。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王莽一直是堅定的改革派和光輝的道德楷模。不論其是否作態,屢次拒絕皇帝的封賞,在官場中都極其罕見。王莽本人受過良好的儒學教育,也認同儒家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知行合一,不憚用權力去實現理想。為了對抗崇尚奢侈的風氣,他帶頭提倡簡樸。作為皇家的最高官員,他帶有「惡衣惡食,陋車弩馬」,一聽說個地有災荒,就連肉都不吃。

王莽是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取代孺子嬰的,作為改革派的首領,加上屢次被貶黜的經歷,使得他變成了一個魅力型領袖。因此,滿朝文武,絕大多數人都對即將逝去的漢朝麻木無比,根本沒有史書中和後人們悲泣涕零的感情。

可當時誰都想不到,這個光輝的道德楷模,在幾十年後會在眾叛親離的唾棄中被拋進歷史的垃圾桶。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站在臣子的角度呼籲改革並不過分,甚至很勇敢。可一旦坐上帝位,再利用手中的無限資源來追求與時代嚴重脫節的理想,就變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總結起來,從理想方面說,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為了打破土地分配不均和世家蓄奴的制度,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可從現實動機看,他希望通過重新丈量,將所有土地都置於皇權的控制之下。而對土地的重新掌握,則能夠從財政上解決地方失控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他的改革一經推出,立即引起社會動蕩,引起舊貴族的反抗。在皇帝權威能夠觸及的地方,特別是關中平原一代,許多人被投入了監獄。但是,王莽沒有想到一點:不管是誰,在什麼時代,執行全局性的改革過程中,僅僅依靠下達法令是不行的。在如此廣大的疆土內,如果缺乏有條不紊的規劃,以及巨大的執行力,如此大規模的改革必然會引起極大的混亂。

王莽的改革雖然能夠得到儒家狂熱份子的追捧,卻讓更過的普通人感到厭倦。

最終,他的「土地所有制改革、貨幣制度改革以及加強政府壟斷三大措施以失敗告終。這些改革破壞了民間經濟,也徹底粉碎了自己的政權基礎,引起一系列叛亂。這些叛亂的發生,又讓王莽陷入了財政旋渦,最終倒台。

就像十八世紀法國那些著名的烏托邦理想家一樣,王莽這個理想主義鬥士,最終也沒能繼續他的實驗,可結果卻慘太多。不僅身敗名裂,還被抹黑了兩千年。

充其量,他就是這個偉大王朝身上的一顆痣,本身張在臉上,卻被藏在背後。要不是打出字來不雅觀,我都想把這顆痣放在腋窩裡……

記住,歷史不是鏡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石先生說 的精彩文章:

誰動了帝國的腎

TAG:三石先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