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功勞不是邀出來的

功勞不是邀出來的

原標題:功勞不是邀出來的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李福


北宋時期,大臣張詠奉命討伐叛亂之人,凱旋之時,忽然有人拿著首級來邀功請賞。張詠說:「戰場奔突廝殺之際,哪顧得上去收集首級,這肯定是打完仗之後砍來的。」

對此,張詠的部將深表同意:「當時隨我衝鋒在前的人,拼得一身是傷,哪顧得上斬獲首級?」於是,張詠在評定戰功時,把受傷的人排在前面,把邀功的人排在後面。於是「軍伍歡躍」,士氣大漲。


投身軍旅、效命疆場,沒有榮譽感不行,但榮譽感不是功利心,建功也不是邀功。做了多大貢獻、該得什麼獎勵,評價有尺度、公道在人心,何必費心思去「邀」?對待邀功之人,就應像張詠那樣,心存警惕、審慎看待,切不可縱容助長邀功的風氣。


北宋名將狄青認為,秦漢以來「在戰爭中獲一首則賜爵一級」的做法,導致「開爭啟幸」盛行:有的軍士為爭首級而互相殘殺,有的軍士把首級出售給無功不戰之人,引發混亂局面。狄青建議,別搞什麼「首級」封賞制,有功就「差次其勞,全軍加賞」,無功就「斟酌其罪,全軍加罰」,以促上下一心、不為私計,如此方為決勝之道。


其實,喜好邀功之人,未必有真功勞,也未必有真本事。對於這樣的人,如果「邀」什麼就給什麼,可能反受其害。


清代嘉慶年間,貴州教徒肇亂,朝廷命勒保前往剿捕。勒保沒什麼韜略,讓女將龍么妹帶兵出征討伐,不久便制服叛亂。勒保本沒做什麼貢獻,卻善於攬功、邀功,被皇帝封為「威勤侯」。不久,四川教徒又蜂起鬧事,朝廷命勒保平息動亂。這一次,勒保明明指揮不力,卻專挑有利於己的情況上報朝廷,又獲封「威勤公」。一邊是勒保加官進爵,一邊是教匪日益猖獗,原因就在於上級對邀功之人缺乏警惕。


邀功者一旦得逞,往往能攫取巨大利益;而與之相伴,則是普通百姓的利益受損。「北宋六賊」之一朱勔在蘇州任職時,弄到一塊巨大的太湖石獻給宋徽宗,因此被封為威遠軍節度使,就連那塊太湖石也被封為「槃固侯」。朱勔嘗到了甜頭,千方百計求索勒取花石,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運入京城。這種「花石綱」的勞役連年不絕,百姓苦不堪言。



朱勔為邀功,巧取豪奪、壓榨百姓。

邀功者也未必總能獲利,反而可能付出慘重代價。北宋宣和年間,「元祐學術」被視為異端學說。太宰王黼無意間說了一句:「百家諸子,自前古不廢。」他的政敵蔡京得知後,立即向皇帝打報告。孰料,王黼來了一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舉報蔡京舉薦的官員「持異說」,而證據就在蔡京之子蔡絛的《西清詩話》中。本想邀功請賞的蔡京,卻把火燒到了自己身上。


有人「無功而邀」,也有人「有功不邀」。二戰時期,朱可夫任蘇軍西方面軍司令員。一天,蘇軍發現德軍空投傘兵的動向,一舉將敵消滅,還抓到幾名俘虜,可謂戰果頗豐。參謀人員問朱可夫:「要報告大本營嗎?」沒想到,朱可夫深深看了對方一眼,問:「為什麼?」在朱可夫看來,已經解決且無關大局的問題,顯然不值得干擾上級。

「千難萬難,求真最難」,對邀功之人,理應具備一點「懷疑精神」,以免知情不周,濫施獎勵。但歸根結底,需要建立完善的甄別、考核制度,讓誰幹得好、誰幹得差一目了然。如此一來,那些熱衷鑽營、並無實績的人被曝光於陽光之下,還怎麼好意思「無功而邀」?那些勤勉盡責、踏實肯乾的人,就算不邀功,也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得到應有的獎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無需到醫院再診斷,可在救護車上迅速診斷
至高之境在「生時」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