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密乘能夠即身成佛的因緣是什麼?

密乘能夠即身成佛的因緣是什麼?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人類的潛能是什麼?

就是能夠得到此生跟來世的究竟快樂,

我們擁有這樣的潛能,

但是卻沒有好好使用。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彼等為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為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感同身受,即是大悲心

(接前篇法王噶瑪巴 是什麼會毀壞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接續早上提到的部分,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慈心和悲心,為了要生起慈悲心,首先,我們要在自身上思維―我為什麼缺少快樂?

我為什麼感受痛苦?

自己是如何在輪迴當中流轉的?

要認真地去想,直到內心生起強烈的感受。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也就不可能深刻去感受他人的痛苦。

《入菩薩行論》說:

「彼等為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為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就算為了自利,也沒有認真的去想過,甚至連作夢都沒有夢到,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何輪迴,為何受苦,為何受我執煩惱的牽引而不得自在。

自己的慘況,連自己都不關心、連作夢都沒夢到過,還妄想能體會他人、幫助眾生,真的是天方夜譚了。

所以首先自己要好好地作個夢,好好了解一下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試著快快樂樂的過日子,也希望有好的生活品質。

以我自己來說,越多人的時候,我就會感到越傷心,因為我會看到每個人對我都有很多的相信和期望,而我就是這個樣子,沒什麼能力,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所以有時候會對自己滿失望,滿難過的。

然而,這時候我也會對自己說:「等著瞧啊!看我明天就把門窗封上,好好來個一年的閉關!」但是到了明天,這些想法「呸」的一聲都不見了,忘得一乾二淨。所以我想,需要一種強烈的感受,那才是真實的,不會忘的。

首先從「下士道」開始觀修,

了知三惡道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說要學習共同道、基礎道,也就是小乘的教法。

因為要先了解自己,才有可能真實體會他人。如果自己毫無感覺,卻口說在對眾生修持大悲心,那是完全沒用的,悲心是不可能生起的。

經典中將大悲心比喻為一個兩面的鏡子,向外照向別人的是悲心,照向自己的是出離心。

換句話說,思維自己的痛苦是出離心,思維別人的痛苦是悲心。就像是鏡子,同時有兩種作用,我們的心,也可以有兩個面向,所緣的對象有所不同,但是所緣的相一樣,都是痛苦。

所以,我們要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就必須從下士道,也就是小乘法開始觀修,思維身在惡道的痛苦。

講到三惡道的痛苦時,可以觀想自己變成一隻動物,我的腳變成蹄,頭上長了角,身上也長毛了等等去體會,當然我們並沒有真正變成動物;然而,其實我們的很多想法,已經快把我們變成「外表像人的動物」了。

我時常觀察周圍的小動物,例如我看到那些小鳥,只要是牠們能夠做到的,幾乎都能做到,反觀我們人類,有能力卻沒有儘力去做到。

就像早上提到過的,人類的潛能是什麼?就是能夠得到此生跟來世的究竟快樂,我們擁有這樣的潛能,但是卻沒有好好使用。

吃的方面,如果只是餵飽肚子,動物也做得到。

穿的方面,動物當然不會穿,不過,現在國外很多小狗、小豬都有穿衣服了,當然是人類幫牠們穿上的;另外還有動物旅館,還是五星級的,聽說一晚就要上千美金咧!總之花樣可多了。其實我們可以說,動物穿戴的衣服,是天生就披掛在身上的。

人類有時看起來挺聰明,但是有時候,又是無法形容的愚蠢。

現在很多先進國家都在製造核子武器,事實上,人類自己也怕核武,會擔心核爆炸,或者核武被人偷走等等,自己都把自己嚇得半死。

但是,就只是因為它是一個強國的象徵,結果還沒嚇到別人,就先把自己嚇死了,這實在是滿愚蠢的情況。其實,做了核子彈到底是要打誰呢?想想也滿蠢的。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各種好壞、大小的事情,都可以透過網路看到了。但是,我們是不是變得更聰明了呢?並沒有。

我們看到了世界發生的事情,但是並沒有真正放在心上,並沒有深刻的體會,我們只是被過多的資訊淹沒而已。

某方面來說,我們好像知道更多,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又好像一無所知。

雖然我們現在沒有落入三惡道,看起來還是一個健健康康的人,但是實際上,似乎已經身在惡道當中了。

總之,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維苦痛,這是下士道的部分。

從「中士道」觀修,感受輪迴苦

接著談到中士道。中士道的時候,是要看到連人天善趣,也沒有真正的快樂。總之,因為業和煩惱而導致的整個輪迴,都是痛苦。

這裡思維痛苦的時候,不只是想到自己,而且要想到和自己有關聯的、無量劫以來的父母、親人、朋友為主的一切眾生,藉由自身對於苦痛的理解,而去感受所有眾生的苦痛。

在下的次第,都是成就其上階次的因和助緣。

我常想,密乘很殊勝,可以即身成佛,但是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能夠讓密乘變得這麼殊勝,能夠即身成佛呢?

就是甚深空性跟菩提心。

要了悟甚深空性,就要先了悟共同乘中提到的人無我;

要先領悟五蘊的無我性,才可能了悟法無我。

因此,如果沒有無我的智慧和大乘的菩提心,就好像一部沒有引擎的車子一樣,修持密乘是不會起任何作用的。

所以基礎的階次非常重要,有一句話說:「前行法比正行法還重要。」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一、皈依

接著《燈論》談到,在下、中士夫的道次第時,要帶著「皈依」、相信因果的心來積聚資糧和凈除罪障。

為了讓菩提心能夠生起,因此需要積聚廣大的資糧。

為了積聚廣大資糧,要做七支供養,還有皈依,這些方法是積聚資糧的所依。

總而言之,下、中士夫的一切法門,都是生起菩提心的支分。但是光聽沒有用,無論是聽我說或者佛說,或是聽過去智者、祖師們說也沒有用,重點是我們自己要認真體會,真切了解這些法門,清楚知道基礎法門的重要性。

不然,下、中、上士道會變成毫無關聯的獨立個體,如果變成這樣,真實菩提心將無法生起。

就好像如果不了解自身的痛苦,不了解自己的現況,怎麼可能了解他人的痛苦呢?是不可能的。

第二、持守「願行菩提心」學處

接著,皈依之後是學習願菩提心的儀軌和學處。之後發自內心想要行持六度、四攝的行者,要好好學習行菩提心戒。

第三、止的禪修

之後,為了使自心能夠自在用於善法上,因此要學習止的禪修。

這部典籍認為,學習止的目的,是為了成就神通,成就神通的目的,則是為了成就特殊的利他事業,例如他心通,能夠知道他人的心念和需要等等。

這部分我有許多經驗,因為很多朋友會來找我卜卦,詢問問題,例如某件事該不該做?並且和我分享許多痛苦、快樂的經驗,然後詢問我的看法。

然而我發現,只是知道對方的痛苦還不夠,因為如果在不了解整件事情的原委下,要馬上給予可或否的確切答案,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為了要知道詳情,就需要講很多話問清楚,但是時間並不夠,因為來看我的人太多,能說話的時間太少,所以我只能說:「好吧!我會為你祈願祝福的。」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

如果是一個有神通的人,他不用等那個人進來,之前就可以透過神通了解情況,準備好如何回答,等對方一進來,就能說出一些預言般的答案。可是我沒有什麼神通,所以不知道如何預言。因此,如果不了解對方整個痛苦的原因的話,是很難卜卦的。

尤其藏族的問題,和外國人的問題截然不同。以前我在藏地的時候,很多商人來見我,他們的問題都很單純,例如:「法王啊!今年做羊毛的生意好不好?」之類的,有時我的回答是:「不好、不好。」有時則是:「你在說什麼?我聽不懂。」總之,問題很單純,都是問一些東西或物品。

但是外國人很不一樣,他們會從小時候說起,例如:「我從小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痛苦,這些陰影一直跟隨著我,快要讓我瘋掉了,請問應該怎麼辦?」感覺上,現代人多是精神、情緒上的痛苦。

要回答這些問題很不容易,因為不是「賣或不賣」那樣簡單的生意問題,再者,我也不懂醫學,所以也沒辦法給他什麼葯吃。

因此,我只能告訴他一些讓他的心平靜下來的方法;然而想要幫助對方心靜下來,如果不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裡,根本不知從何說起。

因此,由於自己沒有成就止或神通,就只能放鬆自心,靜下來,然後慢慢地深入觀察,再做卜卦。

還有一種說法是,修止的目的,是為了成就觀;觀禪的所依、基礎,就是止的禪修。

第四、智慧方便雙運

接著談到,為了斷除兩種執著― 人我執和法我執的束縛,要徹底了解空性的見解,再加上正確無誤的禪修方式,而成就觀的智慧。以上是顯乘道的部分。

第五、修持大乘密法

接著是密乘道方面,主要談到的內容是,為了進入密乘道,一定要對佛教當中依師的方法,尤其是密乘典籍中提到的特殊依止善知識的方式,有所了解。密乘非常強調上師,因此要正確地了解如何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方法。

接著,還要接受不同續典的灌頂,使自心成熟。透過灌頂使心成熟之後,不要傲慢,應該更加謙虛,按照偈文「如同主尊所示囑,如是一切我隨行。」所說的一樣,好好地持守戒律和誓言,不然是很難得到成就的。

雖然密乘是善巧方便的,就算犯了密乘的根本墮罪,還是可以復戒;但是,因為壞損了清凈之心,之後就很難生起功德了。有些人說,如果今生犯了密乘的根本戒,將無法在今生證得金剛持的果位。

無論如何,只要違犯密乘的根本戒,自心有所壞損,之後想要生起功德,是很困難的。因此,雖然密乘戒條有千萬之多,我們至少要知道根本戒是什麼。

過去的祖師曾說:

「越高階次的道法,不善業會越重。」

剛開始我並不明了這句話的意思,心想怎麼會惡業越重呢?

祖師們解釋說,越高階次的戒法,惡業越重,這是因為五道十地越深入,造作、戲論也會更多,因此惡業就越重。

剛開始聽到這樣的說法,會覺得奇怪,但後來知道所謂的戲論,以凡夫來說,就是我們肉眼等五根所能感受的對境,但是對於具有五眼六通的登地菩薩來說,他所感知、顯現的境界範圍,可是大大超越我們凡夫的想像,例如三千大千世界、盡虛空遍法界的所知等等,這些都是凡夫無法想像的,所以說菩薩的戲論更加廣大。

所謂惡業越重,又是什麼意思呢?

在別解脫戒時,主要是戒除身、口方面的七種惡行。

到了菩薩戒,和別解脫戒不同的地方在於,菩薩戒更強調的是心戒,例如一個菩薩連一剎那的瞋心,都不能夠生起。

到了密乘戒,更加嚴格,連一剎那的凡夫心也不能夠生起。

所以,持守的戒律越來越細微,要好好持守並不容易。但是我們時常輕忽隨便,不在乎次第,喜歡一下就跳到高深的法去,誤以為高深的法比較容易修持,這是錯誤的想法。我想說個故事,不然很多人都快睡著了。

有幾個人去找竹巴昆列大師,想邀請他去參加一個灌頂,就問他:

「有位上師要給予灌頂呢,你不去嗎?」

竹巴昆列說:「如果接受灌頂之後,不用持守誓言戒也可以得到解脫的話,我就去;如果要持戒的話,那我會害怕,我就不去。」

大師接著說:

「密乘戒條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違背上師的身口意呀!將密乘所有的根本和支分的戒法歸納起來,只有一個戒,就是不要違背上師的身口意。這也非常難做到。」

大師又說:

「看看當今的灌頂,它不會讓你證得金剛總持,也不會讓你落入金剛地獄,因為現今的上師,給予的灌頂都不如法、不圓滿,不算真正的灌頂。因此,也不會有違犯根本墮罪的問題。

如果由一位具德上師,給予如法具德的灌頂,弟子得到後,如法圓滿地修持,將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如果違犯,也會有不可思議的罪業。」這段話說得很實在。

總而言之,道次第的法,是要按部就班地去修持開展的。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將之比喻為尋寶者次第地洗凈珠寶一樣,或者如同冶煉黃金一般,要經過燒、切、洗凈等步驟,才能得到珠寶或真金。

修行也是如此,需要有次第地修持,逐步開發自己的心性。

前行結論

以上是一個概說,主要提到了五個部分—

第一個是皈依,皈依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為佛教徒的標準。

第二個是持守願、行菩提心學處。

第三個是止的禪修,藉由止禪,能夠成就神通而行持特殊的利他事業。

第四個是智慧方便雙運,以方便和智慧的雙運,來積聚廣大資糧;只有方便不夠,還要結合智慧來修持,因此要學習觀禪的學處。

第五個是修大乘密法,為能疾速成辦自他二利,因此要修持大乘的密法。

以上五點,就是整部論的綱要。

-- Not End

法王 噶瑪巴《菩提道燈論》釋論

2010年12月10~13日

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旁祈願法會舞台開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久熾燃 的精彩文章:

《菩提道燈論》融攝一切佛典內容

TAG:正法久熾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