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60年經驗無償公開,萎縮性胃炎的兩個方子,千金難買!
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稱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覆受到損害後導致的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黏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並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失治或誤治轉化而成,少數萎縮性胃炎可演變為胃癌。據報道,我國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為2.55%。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病情遷延、長期消化不良為特徵。主要表現為腹脹,稍微多食則腹脹更明顯,口淡無味,胃脘部隱痛不適,疲乏,消瘦,納差,貧血等,屬中醫學「痞滿」、「胃脘痛」等的範疇。
張鏡人驗案2 則
驗案1
王某,男,52 歲。罹患胃脘痛已24年,一周來加劇。該病時發時止,痞滿與疼痛交替發作,近因飲食生冷而痛劇。胃鏡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腺化生」。刻診: 胃脘脹痛,噯氣口乾,中脘有灼熱感,大便欠實,四肢不溫,易疲倦,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薄膩。此脾胃不和,中運失司,胃絡受損,氣機不暢,治宜調和脾胃。
炒白朮9g,赤白芍藥各9g,清炙草3g,懷山藥9g,炒枳殼9g,香扁豆9g,制香附9g,佛手片6g,太子參9g,九香蟲6g,白花蛇舌草30g,香谷芽12g,炒延胡9g,每日1劑,水煎服。
依上方加減服用3月,胃脘脹痛及噯氣等症已基本消失,食納增進,大便已實。複查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胃竇黏膜慢性炎症,腸腺化生已消失。再投調養脾胃之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脾性喜燥,宜升則健。胃性喜潤,宜降則和。二者相反而相成,若單升不降,或降而不升,就會導致中焦諸多病症,「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此之謂也。萎縮性胃炎,乃脾胃不和,日久胃絡受損。脾運失健所致。治當調和中氣,健脾養胃。脾胃不和則氣滯郁阻,氣鬱則化火,火熱則煉津,故使胃黏膜發生萎縮病變。治療雖當調和脾胃,但這類葯多辛散香燥,如木香、檀香、降香、沉香等。張老臨證用藥,忌選香燥過烈之品,恐有傷津耗氣之弊。一般採用制香附、佛手、青皮、陳皮之類。(程絡新.張鏡人教授重視脾胃的經驗[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1,10(2);20-21)
驗案2
陸某,女,63歲。胃脘脹痛10年余,近年來益甚。曾作纖維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示「中度萎縮性胃炎,重度腸上皮化生,輕度不典型增生,幽門螺旋桿菌、14c-尿索呼氣試驗陽性」。屢經中西藥治療效不顯而來門診求治。刻下胃脘灼熱刺痛,脹滿不舒,口苦而干,形瘦,納食少馨,脈細弦,舌苔薄膩少潤,舌下靜脈瘀滯。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期狀態)。證屬脾胃不和,瘀熱中阻。治擬健脾和胃而清瘀熱。予萎胃安加鹼。
太子參9g,炒白朮9g,丹參9g,柴胡6g,赤白芍藥各9g,炙甘草3g,徐長卿15g,炒黃芩9g。白花蛇舌草30g等。每日1劑,水煎服。
服藥1月後,胃脘刺痛、脹滿明顯減輕,谷納亦馨。但感嘈雜,便溏不實。增以香扁豆、淮山藥、炒植曲等。連續加減服用上方7個月後,諸症基本消失。複查纖維胃鏡示「淺表萎縮性胃炎」。病理示「輕度萎縮性胃炎,輕度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14c-尿索呼氣試驗弱陽性」。
【按語】
張老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辨證為脾胃不和,氣虛血瘀,脾升胃降是脾胃納運功能的活動形式,對機體氣機升降平衡有著重要的影響,而慢性萎縮性胃炎通常病程較長,由淺表發展而成。氣滯熱郁日久必導致絡損血瘀,胃失和降,亦可影響脾的升清運化,使中氣受栽,氣血俱累,「氣虛血瘀」而引起胃黏膜蒼白,血管紋顯露等萎縮表現。故治療大法為調氣活血,為此擬定了萎胃安基本方,且隨證加減。萎胃安採用養陰益胃的葉氏養胃湯,配酸甘化陰的加減思食丸,增入疏肝理氣的柴胡、蘇梗、制香附,活血化瘀的丹參、赤芍藥、血竭等,創製了調氣活血安中的基本方。(張亞聲.張鏡人臨證用藥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誌,1996,(4); 4-6)
良方
1、胃炎III號顆粒劑(張鏡人方)
【藥物組成】太子參、炒白朮、柴胡、黃芩、丹參、白花蛇舌草。每日1劑,水煎服。
【主治】經胃鏡及病理證實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同時HP為陽性者。
【方義】幽廣]螺桿菌(HP)感染與慢性胃炎發病之間的關係日益明確。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而導致胃黏膜腺體萎縮,並有可能繼發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而引起癌變。
張鏡人教授根據多年臨證經驗,認為「瘀」和「熱」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病因,立調氣活血、清熱和胃為治則,與大多數HP感染患者辨證相吻合,故臨床能取得清除HP及逆轉腺體萎縮的良好療效。
方中太子參、炒白朮健脾益氣,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增強胃黏膜屏障,從而抵禦病菌侵襲;丹參活血化瘀,可改善胃黏膜循環,促進局部炎症吸收,使萎縮腺體再生;白花蛇舌草、黃芩清瘀熱、解熱毒;柴胡疏肝解郁。諸葯相合,共奏奇效。
從治療結果看,本方不僅具有抗HP作用,而且對胃黏膜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及癥狀等方面的療效亦較為滿意。
由此推測該方機理,一是有直接殺滅或抑制HP的作用,二是通過調整機體全身和胃黏膜局部的免疫功能,抵禦HP侵入,從而使胃黏膜得到修復或再生。
【附註】每日3次,每次1包,吞服或沖服。3個月為一療程,服用1~2 個療程後予以複查。(張亞聲,周萍,張存鈞.HP相關萎縮性胃炎的中藥治療CJ].上海中醫藥雜誌,1999(4):17-18)
2、萎胃安(張鏡人方)
【藥物組成】太子參9g,炒白朮9g,丹參9g,柴胡6g,赤白芍藥各9g,炙甘草3g,徐長卿15g,白花蛇舌草30g,炒黃芩9g。每日1劑,水煎服。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方義】此方以太子參、炒白朮為君葯,太子參甘平、功似人蔘而力薄,為補氣葯中清補之品,健脾運而不燥,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且能久服,然氣滯腹脹者慎用,白朮苦甘濕,既可培補脾胃,又能燥濕助運,濕甚者用生白朮,補脾氣用炒白朮,兩者相配,脾運得鍵,中氣充足,氣行則血行也。以丹參、赤白芍藥為臣葯,涼血活血,和營通絡,血流通暢,熱無所依,且能改善胃黏膜血流量。以柴胡、黃芩為佐葯,一升一降,平調脾胃之氣機而助納運。以白花蛇舌草、徐長卿為使葯,清熱止痛,兼顧虛實夾雜,瘀熱互結之同見。
【加減應用】胃脘刺痛者加九香蟲、刺蝟皮等; 脘脹者加炒枳殼、佛手等;嘈雜易飢者加懷山藥、香扁豆等;口燥陰虛者加川石斛、南沙參等;納谷不馨者加香谷芽、炒楂曲等;夜寐不安者加合歡皮、首烏藤等; 便溏者加防風炭、炮姜炭等; 胃酸缺乏者加烏梅、木瓜等;合併潰瘍者加白及片、鳳凰衣等;合併胃下垂或胃黏膜脫垂者加升麻、生枳殼等;膽汁返流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等,伴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白英、蛇果草等。諸葯合用則脾氣健,胃氣和,肝木調,瘀熱自清,胃黏膜萎縮得以恢復,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得以消失,從而控制胃癌的發生。


※胃出現什麼癥狀!就要「警惕」胃癌了?
※最全養胃法護胃方法!收藏!
TAG:養胃護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