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製作蒲籃簸箕的技藝 消失的老行當

製作蒲籃簸箕的技藝 消失的老行當

蒲籃

簸箕

蒲籃、簸箕曾經是一般農家須臾不可或缺的盛放、收拾糧食用的傢具。長安區韋曲街道辦事處的大居安村,過去是一個專門製作蒲籃、簸箕的專業村,在長安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居安的蒲籃簸箕,杜永的犁,周家莊的荻箔捆得齊。」可見大居安村的蒲籃、簸箕是非常出名的。

我小時候有一次誤闖大居安村地窨子的經歷,讓我初次見到了製作蒲籃的場景。我父親是長安人,有一年,父母帶我去大居安一個拐了幾個彎的親戚家。吃完早飯出去玩時,我鬼使神差地跟幾個抱著柳條和細麻繩的人下到一個深坑(後來才知道那是地窨子)里去了。在潮濕昏暗的油燈下,我看到有一間房大的地窨子裡面有木架子,周圍堆放了很多柳條、薄板子、樹皮等,裡面有兩個人正在忙活。一個人蹲在一根很粗的大木頭上面,一仰一合,一會兒用手指抽起這枝柳條,一會兒又壓下另一枝柳條,用另一隻手將細麻繩從中穿過去拉緊,然後再重複下一組動作,聽到他發出吭哧吭哧的聲音,好像很費力氣。另一個人則坐在一個木凳上給一個即將完成的蒲籃纏扎樹皮。他手裡拿一個鐵傢伙在蒲籃邊上戳一下,再把黑色的樹皮插進孔里,使勁拉出來,反覆四五次,最後把剩下的樹皮頭兒使勁塞進蒲籃邊上的縫隙里,在蒲籃邊上敲打了幾下,之後兩腿夾著蒲籃,手腳並用在蒲籃兩邊連拍帶擰幾下,轉個方向再拍拍擰擰另外兩個邊,然後將之順手倒扣在牆邊早先做好的幾個蒲籃上面。

後來老奶奶聽說我到那家的地窨子看人家編蒲籃時說道:咱這村裡家家都編蒲籃、簸箕,你幾個叔叔都在地窨子呢,你咋能跑到別人家去看!下午吃飯的時候,一個表叔向我講了編製蒲籃和簸箕的情況。末了他說編蒲籃、簸箕是個苦差事,娃們可不要學!

過去,大居安村還有一些村民利用閑時間,肩挑、肩扛著圈板、纏皮等走街串巷,修理蒲籃、簸箕,掙幾個零花錢貼補家用。1977年我在空軍工程大學學習,放暑假期間,遇到一位正在給村民修補蒲籃的師傅。他因向我討水喝,我們便聊起了蒲籃、簸箕的製作來。原來他姓盧,就來自大居安村。應我的請求,盧師傅一邊做活兒一邊仔仔細細給我講蒲籃、簸箕製作過程,從備料、操作等各個環節一一講給我聽,讓我真正了解一些製作蒲籃、簸箕的工序。後來我又查了有關資料,又進一步增加了這方面的知識。原來,製作蒲籃、簸箕的工藝程序非常複雜,極其艱難,既費時又費力,但是,每製作一件滿意的成品,人們也能從中獲得一份成就感。

編製蒲籃、簸箕有幾十道繁雜的工序,光準備的材料就有柳條、圈板、纏皮和麻繩等等。大居安村並不出產這些東西,大部分都要從南山(秦嶺)里獲取,有的還必須到別處採購。尤其是做圈板的木料,一定要用漆木或椿木,木材的紋路要通順有條理,還要有很大的柔性。採購材料必須由有經驗的內行人完成,否則會白花錢買來一堆廢料,造成極大的損失。採購好原料以後,首先要燒熟製作圈板的木料,所謂「燒熟」就是用柴草火進行燒烤。「烤熟」以後就要揭圈,「揭圈」就是解板子,這是製作蒲籃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技術性極強,必須由熟練的把式來完成。揭圈不能用鋸子,而是用專用的大鐮(一種較笨重的刀具)將其劈開,板子厚度要掌握在半厘米左右,才能保證既多出料又能使做出的蒲籃邊子光滑美觀、有賣相。在大居安村能熟練製作蒲籃、簸箕的人比比皆是,但能熟練「揭圈」的人卻屈指可數。有的人做了一輩子蒲籃、簸箕,還得花錢請能人為其「揭圈」;編製蒲籃的柳條約為0.8厘米粗細,編製簸箕的柳條約為0.3厘米粗細,都要去皮;做纏皮一般用韌性極強的構樹皮;做蒲籃、簸箕「緯線」用的麻繩粗細約為納鞋底麻繩的一半,但堅韌度要勝過一般麻繩;所有主料與輔料的準備工作一定要仔細再仔細,不可有些許疏漏。

製作蒲籃、簸箕場地條件要求非常苛刻,說出來甚至讓人難以相信。因為當時沒有加濕和保溫條件,加工場地必須在一兩丈深的地下進行!因此,這個村裡幾乎家家都有地窨子。地窨子下面空氣潮濕,而且溫度能保持恆溫,只有在這樣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確保編製材料保持水分不幹燥、不變形,這也就是大居安村的人被稱為「地下工作者」的緣故,而其中的艱難困苦只有親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得到。勞作已久的人從這種「看不見的戰線」一回到地面,往往會渾身冒虛汗,覺得陽光特別刺眼,身體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才能適應。蒲籃、簸箕的編織過程是最為費力的程序。首先,編織的人必須蹲在一個固定的柳條木樑上,用手指將一排排白白凈凈的柳條間隔著板上壓下,在其間穿上細麻繩抽緊,身體隨著手指的上下而有節奏地前仰後合,看上去有一定的節拍感,但時間一久,人會累得腰酸背疼。蒲籃、簸箕的底(面)、幫編成後,即為一張席子似的茬狀的半成品,接下來就是上圈。蒲籃的圈板大約七八厘米寬,簸箕的圈板只有兩三厘米寬,且較蒲籃的圈板要薄一些,但簸箕還必須加一個光滑的邊沿,寬約五公分。上圈是一道技術加力氣的工序,至少要有兩人以上密切配合,而且要手腳並用才能完成,必要時還要用繩子從外部纏繞一圈,以便定型。簸箕的定型更不容易,好在它的柳條比蒲籃的要細一些,容易扳。先將底面四角向上翻起,接上四角(簸箕為兩個角)的茬子,削去多餘的茬頭兒、上圈板,一一固定之後,再纏樹皮條。蒲籃用黑樹皮,簸箕多用白色的木質細條。皮條從一個角開始纏起,每道纏皮寬約十厘米,間隔十至十五厘米不等。一圈纏下來,最後兩腿用力夾住蒲籃,雙手將蒲籃四邊扳正定型即可,這樣一件非常精緻的手工藝品才算最後完成。

在大居安村,人們除了製作蒲籃、簸箕之外還製作一些較小的柳條編織品,如小提籃兒、放針線的蒲籃兒、建築工地用的安全帽,個別人還曾做過油簍等物件兒。早先,村民製作的物品幾乎都是自產自銷,或直接發到城裡的鋪子經銷。人民公社時期,村民都給生產隊製作,隊里給記工分,產品由生產隊統一出售,村民收入大不如自家干收入多。也有極個別人冒著「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風險,自己私下編製,以貼補家用。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機械化生產迅速普及,由工廠製作的各種塑料容器不斷進入農家,蒲籃、簸箕等傳統傢具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大居安村民製作蒲籃、簸箕的手工藝也和東兆餘村編製篩子、周家莊的荻箔一樣,迅速衰敗下來,大部分村民已從事其他行當,只有少數年齡較大的村民仍然堅持著這一傳統手藝。他們在做蒲籃、簸箕這些傳統產品的同時,已將大部分精力用來編製花籃等時下適銷的新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晚報 的精彩文章:

我是關中人,以前的日子就是這樣過的……

TAG:西安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