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電影《無問西東》,評近代百年顛簸

看電影《無問西東》,評近代百年顛簸

摘 要

電影《無問西東》三個時代單獨看,都沒什麼問題,就是簡單的大時代與小人物的小故事。但是通篇看整個電影,三個時代連起來看就有兩種畫面。第一種畫面:無論是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動蕩時期還是科技高速迅猛發展的當下,主人公身上都承載並延伸著中國知識分子彌足珍貴的高貴品質與家國情懷。第二種畫面:經歷民國(神聖崇高)--->毛時代(黑暗壓抑)--->當今時代(庸常平淡),而且畫面感很強烈。給人感覺百年以來的中國歷史實際上是一段失去天堂、度過黑暗壓抑,最終陷入平庸的歷史。而且第二種畫面感要遠強於第一種畫面感,讓人感覺很不舒服。我們這是越活越爛么?當然你可以這麼理解。實際上有些人心中就是這麼認定的。

先文藝一把,來段小詩暖暖場:

景邁山

在那悠悠的彩雲之南

有一座景邁山

上有傳承千年古茶樹

沉澱千年往事

濃縮靜謐莫測的高原

那裡有神秘的屬性,那裡有幽遠的韻味。置身其中,有一股由內而外的清凈,似佛,也似道。噢對了,說起佛,想起突然火起來的《旅行青蛙》,據說是佛系女性的最愛。

什麼是佛系女性呢?也許我比較愚鈍,想破腦袋也沒想明白。但是其淡雅的畫面和寧靜的氛圍確實吸引人。個人感覺,景邁山的自然實景呈現出來的韻味並不屬於遊戲氛圍。

為什麼要說景邁山呢?因為它濃縮了雲貴高原的精華,好像受到上天的眷顧。而雲貴高原,在中國歷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尤其是近代史上,從西南聯大到緬甸遠征軍,雲貴高原的戲碼更足。而今天要說的《無問西東》這部電影,和雲貴高原的近代歷史息息相關。

《無問西東》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文藝。但——

其主題並不文藝,它原本是一部向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片子。名校是精英人才匯聚之地,註定和每個時代密切相關。清華大學誕生於中國歷史低谷,見證了民族過去的發展與未來的復興,也不是文藝片能涵蓋的。

其表達手法一點也不文藝。

電影用大塊蒙太奇手法,頻繁進行時空切換,組合起幾個不太相干的故事,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作者好像要展現出《雲圖》一般的燒腦效果。雲圖我是認真看了,腦細胞死了一大片,但很值。如果不信邪,可以把《雲圖》拉出來試一試。

其內容更不文藝。

電影講述跨越百年的歷史,講了多個人物。又把那些人物歸類為三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民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國後(上世紀六十年代)、當下(本世紀初)。百年歷史滄桑,波瀾壯闊,不是文藝框架能容納的。單憑內容看,其實足以拍攝一部中國版的《雲圖》。

事實上導演與製作團隊的意圖,也就是要以清華大學走出的學子為線條,詮釋一個世紀的滄桑。這是一個很宏大的構架,需要巨大的勇氣,值得點贊。

但點贊歸點贊,並不代表完全意義上的認同。

注意,這裡說的是完全意義上的認同,不是全盤否定與批判。稍微了解一點中國歷史都會明白,這三個時代的獨特性。什麼特性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無問西東》是如何闡述的。

民國時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畫風是這樣的:

民國時的富家子弟沈光耀(王力宏飾)清華大學畢業,帥到沒朋友。

不僅帥,還很努力,文追求寫詩作畫,武懂汽車、開飛機,連去農田抓蛇都有興趣。

不僅帥氣努力,而且天賦極高,不論幹什麼,一學就會,還能無師自通。

綜合起來,各項都比別人強。綜合素質極高,開口「人皆可以為堯舜」,閉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樣一個人,在任何時代任何行業都能閃閃發光,然而他卻生活在國家危亡的時代,便毅然決然走向戰場。在苦悶的時候,絕望的時候,時刻要求遵循自身本心。

——簡單說,民國畫面陽光而明亮,人物崇高而神聖,故事高昂而壯麗。

這麼描述有問題嗎?沒問題。民國抗戰時代確實有不少世家子弟慷慨走向戰場。

中央航校大門口的碑上寫著: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的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抗戰期間,中國空軍主力的飛行員的平均戰鬥壽命,只有6個月。

在航校第十二期畢業生合照上,抗戰結束時沒有被畫「十字架」的人,只有2人。

圖中打十字架的為犧牲者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抗戰後到西南躲避,得到八位年輕航校學生的幫助。夫婦在昆明定居時,林徽因把八個飛行員當弟弟看待,他們時不時一起外出郊遊,拉琴唱歌,無話不說。八個「弟弟」航校畢業時,就讓林徽因當了他們的「榮譽家長」。隨後他們飛向藍天,全部犧牲。林徽因的三弟林恆也參加了空軍,也壯烈犧牲。

對於那些為國家民族做過貢獻的英雄,如何描述都沒有問題,拔高也不為過。

再看建國後(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場景:壓抑荒誕。

故事主角也是清華畢業生。

電影中,共和國建立之後只有一段短暫的抒情,整個畫風便從「陽光」跌入「黑暗」。一對不「般配」的夫妻,妻子是工人,丈夫是教師,卻彼此相互仇恨,勢同水火。

故事場景設置只有一個目的:渲染毛時代的黑暗。

表達方式是通過「批鬥會」大力渲染殘酷、血腥,恐怖,渲染那個時代的荒誕。導演這部分依然遵循放大一人而貶低大部分的手法,只有王敏佳一個人清新脫俗,並把醫院中的其他醫生、護士描繪成愛嫉妒、愛誹謗、愛打人的形象。

當然單純的藝術表達,也沒什麼好挑剔的。畢竟藝術創造,總會有與眾不同之處。

但即便在藝術領域,突出一人而放大其他人的缺點,其實只有一個目的:貶損那個時代。

當然貶低一個時代也沒有問題。畢竟哪個時代都有缺點和弱點,都有需要貶損之處。但涉及到具體歷史背景,起碼也要言之有物吧,不能純粹依賴「印象派」手法去描述歷史。

而在《無問西東》中間,工人妻子供養丈夫上大學與王敏佳被批鬥至「死」無人問津的時空設定都是1962年。那個年代上大學無需供養,那個年代的中國政治還沒有進入真正的運動周期。

好吧,就當導演太忙,沒時間了解那些瑣碎的細節,直接把文革提前。

——簡單說,建國後的畫面以灰黃陰暗為主色調,人物扭曲而壓抑,故事酷烈而荒誕。

如果單獨說這些,其實也沒問題,最多只是不符合歷史,沒什麼吸引力,不愛看便不去看而已。雖然故事有硬傷,但毛時代政治運動很多,有些部分很過火,不少人因過火的政治運動而遭殃蒙冤,也是事實。

當下(本世紀初)的場景設置:庸常平淡

主角同樣是清華校友。

張震飾演的張果果是一個糾結的人:他是殘酷商業競爭中的勝者,但心存善念,所以糾結。具體表現,他與周圍人一樣都屬於叢林文化規則下的人,鬥爭性、狼性,一切從利益多寡角度出發。但人終究是人,而不是狼。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有人性,而不是因為有狼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思索,做人的邊界在哪裡?

在反覆的糾結中,張果果終於獲得了啟迪,捐款救助了一家養不起孩子的農村人。

——當代部分簡單說,畫面上都市風很足,廣告味很濃,人物糾結而焦慮,故事圍繞競爭、算計、抉擇展開。

這麼選擇同樣沒問題,而且這部分寫實的味道還很逼真。

三個時代單獨看,都沒什麼問題,就是簡單的大時代與小人物的小故事。但是通篇看整個電影,三個時代連起來看就有兩種畫面。

第一種畫面:無論是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動蕩時期還是科技高速迅猛發展的當下,主人公身上都承載並延伸著中國知識分子彌足珍貴的高貴品質與家國情懷。

毫無疑問,這種情懷是為保衛賴以生存的土地可以奉獻生命的深沉厚愛,是為國富民強、民眾幸福的理想不惜犧牲小我的自我放逐,是中華民族深層次的文化密碼。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那麼《無問西東》不僅是對百年學府的禮讚,更是向大學精神、時代精神的致敬。

第二種畫面:經歷民國(神聖崇高)--->毛時代(黑暗壓抑)--->當今時代(庸常平淡),而且畫面感很強烈。給人感覺百年以來的中國歷史實際上是一段失去天堂、度過黑暗壓抑,最終陷入平庸的歷史。

而且第二種畫面感要遠強於第一種畫面感,讓人感覺很不舒服。我們這是越活越爛么?當然你可以這麼理解。實際上有些人心中就是這麼認定的。

事實上這不是一種畫面感,而是一種世界觀,認為過去的東西是美好的,厚古薄今。尤其是民國,作為歷史大周期的轉折點,有很鮮明的特色。

民國是文化精英的天堂,所以文化人懷念那個時代,也正常。但民國大師畢竟只是少數,對應的那個時代卻是國破家亡、侵略者肆無忌憚,對應的是老百姓流離失所,人均壽命三十齣頭。那不是天堂,而是地獄。

不信?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同胞遇難紀念館看看。

實際上,正是因為民國腐爛而軟弱的組織系統,那些優秀出色的航天員才要血染長空。那並不是什麼值得懷念的事兒,而是一種深深的悲哀!

建國前三十年,政治運動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是工業化建設,以兩彈一星為基礎的國防工業體系鑄就了國家脊樑。完成這一切的並不是文化大師,恰恰是那些被文化大師無視、諷刺、厭惡的群體——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是平凡的工人、農民、士兵,在全新的共和國組織中人盡其才,通力合作,方才創造了人間奇蹟。這不是黑暗壓抑,而是氣壯山河。

當你趴在地上,一隻雞都可能踩到你的臉。

當你鋼筋鐵骨,即便走在叢林,最猛的野獸也要退避三舍。

至於當代,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但也有諸多缺陷。

之所以說美好,是因為經過幾代人努力之後,中華民族終於又看見復興的希望。個體是這個歷史潮流的參與者也是建設者,奮發努力,可以博一番天地。

之所以說有諸多缺陷,是因為貪污腐敗始終無法根除,貧富分化依然嚴重。付出努力,未必能達到預期。但是不努力,就永遠不知道結果怎樣。

但努力過,至少無憾。

【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民銀旅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又打台灣牌,中國要做好中美關係要地動山搖的準備了
惡搞《黃河大合唱》與看不見的文化邊疆

TAG: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