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葫蘆雕傳承人的故事:刀走龍蛇 一生追夢

葫蘆雕傳承人的故事:刀走龍蛇 一生追夢

一身污漬斑駁的白大褂,一張堆滿雕刻刀與葫蘆屑的工作桌,一雙只能裝下手中作品的眼睛,一個陷入自我世界的中年男人。

如果你見過張志華精雕細刻的葫蘆,你大概可以想像出這樣一副畫面。2011年,張氏葫蘆雕刻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志華是代表性傳承人。

而在此前100多年中,張氏葫蘆雕刻經歷了三代人的傳承,靜靜地記錄著時光、刻刀和祖孫三代的故事。

葯香葫蘆為緣起

外祖父張鳳武生於1899年,黑龍江阿城人,中醫世家,在當地頗有名氣。「當時沒有現在這些裝葯的藥箱,我外祖父都是用葫蘆裝葯,葫蘆具有防潮防蛀的優點,但是葯多了,就容易弄混,我外祖父就開始在葫蘆上刻字雕圖案。」

如今62歲的張志華講起外祖父的手藝和心思,仍然敬佩也有些得意。外祖父喜歡雕牡丹、蟈蟈籠子和編筐梁的圖案,直到現在張氏葫蘆雕也仍然以此作為經典圖案。

張志華的母親張素琴是家中長女,雖然沒有讀過書,但卻繼承了父親的聰明靈巧,一雙巧手在剪紙上頗有造詣。

「我的舅舅們沒有學到我外祖父的技藝,外祖父去世以後,他們趕著大車載著我外祖父的作品和書籍到他墳頭去燒,聽我母親說燒了一天才燒完。」張志華很遺憾,沒能留存外祖父的葫蘆雕刻作品,在鑽研葫蘆雕刻的過程中摸索了很久。

其實,張志華對於外祖父雕刻葫蘆的記憶是來自於母親的講述。家中炕頭,母親拿起大剪刀,幾下就能剪出一個猴子捧桃的圖案,幼小的張志華大開眼界,那遊走在紙上的大剪刀讓他感覺無比神奇。

五歲的時候,張志華已經可以自己剪紙了,而母親看著張志華就總會提起外祖父,「你姥爺雕葫蘆雕得可好了!」張志華對這句話記憶很深,他想知道姥爺雕的葫蘆是什麼樣,有多好看!

家中院子里種著葡萄,也順帶著種了幾棵葫蘆,9歲那年,張志華用砂輪將鋸條磨了好久,把手都磨起泡了,終於磨出了一把小刻刀。

「我就是從那時開始雕葫蘆,但當時的作品簡直不能看了,非常粗糙。」帶著對姥爺的嚮往,在母親的感染和熏陶中,張志華日積月累地鑽研葫蘆雕。

痴迷之中得頓悟

張志華曾參過軍,1981年到企業工會工作,無論做什麼,他都沒有間斷雕刻葫蘆作品。對刀法的掌握,用力的把控包括工具的製作,都是他慢慢摸索出來的。

很多時候,張志華雕刻葫蘆會進入忘我的境界,「創作作品經常到半夜,有時不知不覺天邊泛白了,才發現一夜過去了。」還有一次,張志華雕刻佛像的臉,刻刀一偏,把手划了個大口子。

他顧不上止血,只心疼作品,趕快修補,「這一修,臉就立體了,無論從側面看還是正面看都好看。」張志華說這好像一種頓悟,從此他雕的臉就特別生動好看。

葫蘆雕刻講究施刀穩(心平氣和)、准(準確度高)、輕(用力適當)、慢(行刀緩穩)、巧(刀法嫻熟)。這些手上功夫都是一道道疤痕累積起來的。他的上百把刻刀都是自己設計的,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平頭、圓頭、斜頭。

最獨特的是一種圓頭刻刀,刀面呈弧形,刀刃是橢圓形,「這種圓刀從我外祖父時就發明了,比如雕刻花瓣,用平刀就雕刻不出來花瓣外翻的生動感覺,用圓刀就能有這種效果。」

張志華的刻刀刀頭和刀桿都能分開,方便攜帶。刀桿選用烏木、紫檀,有的長桿半米多長,可以抵在肩頭,是刨葫蘆用的。

張志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種葫蘆,至今已經種過300多種葫蘆。他說瀋陽早晚溫差較大,空氣比較干,土壤肥沃,種出來的葫蘆皮厚、木質化程度高,特別適合雕刻。而其他地方種的葫蘆各有特點,也產生了不同的葫蘆技藝。

「山東葫蘆上面有些斑,就產生了葫蘆烙畫。北京、天津等地的葫蘆皮薄,就產生了針雕葫蘆。」張志華介紹,他平時雕葫蘆最常用的就是壓腰葫蘆,中間細,兩頭鼓,非常適合創作。

今生夢想留佳作

創作有兩種模式,第一是先想好圖案,再選擇合適的葫蘆。第二種是先選葫蘆,再根據葫蘆的形狀顏色進行創作。張志華最開心的事就是把一個別人眼中最不起眼的葫蘆雕刻成獨一無二的作品。

張志華家曾經有一個「破」葫蘆,變形嚴重,兩邊凹,中間凸,「別人看來覺得破得不能再破了。」張志華卻把葫蘆雕成了兩朵荷葉,一邊雕了一隻螃蟹,取名「邂逅」,後來這件作品被一位北京遊客一眼相中買走了。「

每件作品都能找到一位有緣人,這個作品對於他可能有著不一樣的寓意和感受。」張志華說他對自己的每件作品都很滿意,因為都是用心雕刻出來的。

目前張志華的店裡有一件「鎮店之寶」,正是他耗時4月余雕刻的「關武大帝」,人物飄然長髯,戰袍龍圖,鎧甲、大刀,處處精巧,展示出氣宇軒昂威武蓋世的神韻,這件作品曾被瀋陽世界博覽會選定刊印在會刊上。

如今,張志華已被評為國家級高級技師,作品作為特色禮物被奧運冠軍劉翔、孫英傑等人收藏。

如今,張志華的徒弟中也不乏成名者,他也將技藝傳給女兒,他說未來的日子想繼續雕刻,直到生命終結。「我做什麼才能不負此生,唯有雕刻出傳世的作品,即使人不在了,人們看到我的作品,仍能感受到美好。」(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劉瑩攝影聶焱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葫蘆 的精彩文章:

葫蘆之美,美在哪裡?
八一八斗蛐蛐兒的歷史:唐宋元明清 玩法各不同

TAG:天下葫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