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瀏陽一農民被請進中南海向總理提意見建議,因為這個創舉

瀏陽一農民被請進中南海向總理提意見建議,因為這個創舉

長沙晚報通訊員 羅方平 記者 顏開雲

無數次憧憬過進京,但瀏陽市達滸鎮金石村56歲的孔蒲中怎麼也沒想到,第一次來北京,竟是以基層農民代表的身份做客中南海,就鄉村振興的議題,面對面向總理提建議。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9位代表結合自身工作,暢談各行各業展現出的蓬勃向上新氣象,並提出建議。達滸鎮孔蒲中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孔蒲中就是其中之一。

「總理說,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地區各部門要針對他們的需求加大支持,使我們在廣闊的農村舞台上充分施展才華。」昨日,剛剛回到金石村的孔蒲中,向記者描述做客中南海的情景時,仍激動不已。

創新「稻田+生態養殖」模式

冬日的田間地頭,看上去略顯冷清。不過,在金石村那80多畝被石棉網圍起來的稻田裡卻「暗藏玄機」,甚至可說是妙趣橫生。200多隻土雞在田間自由嬉戲、覓食;水深處,草魚、鯉魚歡快遊動,不時掀起陣陣漣漪;泥巴里,成千上萬的甲魚和泥鰍正在冬眠,用手一挖便會現出「真身」。

「幾天沒見它們,心裡還真有點牽掛。」昨日下午,孔蒲中回家不久,便一頭「扎」進了稻田。穿上雨褲、挽起衣袖、拿起竹竿,舉手投足間透露著「老把式」的那份勤勞和樸實。

孔蒲中是金石村地道的農民。「我小時候家裡生活十分艱苦,為改善生活,經常在河裡和田裡抓魚、泥鰍和甲魚。」仔細檢查完田間的每一塊區域,孔蒲中向記者聊起了自己的創業史。

野生甲魚營養高,數量稀少,能不能利用野生甲魚發展特色養殖?1994年,孔蒲中便開始摸索野生甲魚養殖。「甲魚生性好鬥,沒有獨立的空間就會打架。」那一年,他在自家魚塘放養了100多隻甲魚,因相互撕咬,損失嚴重。1995年受洪水影響,魚塘更是「顆粒無收」。

喜歡琢磨的孔蒲中並未因此氣餒。為了不讓甲魚「打架」,2006年他從「稻田+」的模式中找到了靈感,在稻田裡投入100多隻甲魚做實驗,意外發現甲魚一到稻田裡,不僅沒「打架」,而且長勢更好了。

有了成功的經驗,之後的幾年,孔蒲中以「稻鱉共生」為基礎,大膽創新,先後讓水稻、甲魚、淡水魚、泥鰍、黃鱔、青蛙、雞等在田間實現「互惠共生」,探索出了「稻田+生態養殖」的種養模式。

「淡水魚吃稻花和枯葉,增加田間通風;青蛙和雞吃害蟲,甲魚吃福壽螺……」孔蒲中告訴記者,通過「稻田+生態養殖」模式,他的稻田不用施肥,水稻秧苗移栽後不打農藥,出產的東西自然品質更好。

探索「家庭農場」發展路子

除了創新「稻田+生態養殖」的種養模式,孔蒲中做客中南海的另一原因是探索了家庭農場的發展路子。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這個充滿著浪漫美好氣息的詞語,迅速流行開來,家庭農場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湧現。但家庭農場盛行之後,生產模式單一、管理不到位等難題隨之而來,部分家庭農場因技術不過硬或管理不善,陷入尷尬境地。

孔蒲中家庭農場是2014年註冊成立的,他堅信自家的小農場,只要悉心經營,也能做出大文章。兒子張祥雙會開車、有技術,擔任理事,負責運輸,兼技術管理;女兒孔祥丹會管理,擔任監事,兼技術指導;兒媳婦張紫靈懂電腦、會算賬,擔任會計兼電商業務;妻子周媛珍精打細算,擔任出納。

「我掌握核心技術,擔任農場主。」孔蒲中告訴記者,家庭農場剛完成註冊,他們一家五口的分工就明確了,自此以後,農場大小事都是會議投票決定,大家各司其職,齊抓共管。

合理的分工、民主的決策,加上農產品的高品質,孔蒲中的家庭農場運轉自然順暢,產銷兩旺。「甲魚、土雞、草魚等都是客戶上門收購為主。」孔蒲中說,2017年銷售成品甲魚達到1000公斤,甲魚苗達到2.2萬隻,優質米1.6萬公斤。「全年利潤達55萬元。」孔蒲中自豪地說,在瀏陽1400多個家庭農場中,他的家庭農場在經營方面是佼佼者。

伴隨著「稻田+生態養殖」種養模式的日益成熟,家庭農場效益的突顯,孔蒲中也逐步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技專家,先後被邀請到長沙、株洲等多地開展「稻田+生態養殖」培訓,培訓人數超過1萬人。其中,省扶貧辦、湖南生物機電學院組織培訓班上,培訓的貧困學員就超過3000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沙晚報 的精彩文章:

天心區民警撲殺傷人惡狗 提醒:市民加強對所養犬只管理
寧鄉經開區躋身「千億園區」方陣 食品、智能家電等優勢產業鏈持續壯大

TAG: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