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單反相機在超越人眼的道路上,路途日漸遙遠而艱難

單反相機在超越人眼的道路上,路途日漸遙遠而艱難

單反相機在超越人眼的道路上,路途日漸遙遠而艱難

作者:太陽車

主題詞:單反相機 超越人眼的相機 智能相機

一項科學專為技術,成為商品,就不僅僅是技術產品,而且是一種盈利模式。否則,投資者將不能獲得利潤或高利潤,也正因為如此,產品會異化,其演化發展成長線路不會是科學技術本來的路徑,一定是資本影響干擾編排以後的路徑。單反相機,似乎就是一個實例。

曾幾何時,一款接近5,000萬像素的單反相機上市,有人就撰文云:趕超人眼的那一天已經為期不遠……人們很振奮……

最近比較火的一個消息是,「……XYZ*&(&手機,逆光拍攝也清楚!」彷彿一盆冷水潑來,一陣寒顫……

相機和人眼有什麼區別?看得見的有這麼幾個(側重功能而不是結構):

重量:人眼或者脊椎動物的眼睛輕巧,幾克重量。單反千倍於此。

人眼是一鏡走天下,看過相機廠商的鏡頭陣列宣傳照嗎?猶如戰略轟炸機的掛載,大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效果,還被當作是系列完整的好事情宣傳。很多影友說得對,不這麼強行分開怎麼賺錢呀?

人眼是變焦定焦合一,清晰度沒有變化。但是,凡走入單反窮三代的不歸路的朋友,就會聽到從變焦到定焦,從狗頭到圈圈頭,從自動到手動等等念念有詞的嘮叨。人們也發現,價格高出幾十倍上百倍的攝像機鏡頭就沒有這種說法了。一句話,還是資本和利潤的的編排。

人眼是自動對焦。這是相機早起不能為的。不過,如果它能讓人們重複一千遍一萬遍,就會變成正確的,變成條件反射,變成習慣標準直至傳統。有意思的人類,很多人認為只有手動才能體會攝影的真諦和要義,才能真真正正地享受攝影美妙的過程。汽車駕駛的進化中也有同樣的現象。

人眼,如果手動對焦的效果何時有?電影里重病重傷昏迷中蘇醒時候會有對焦的過程,可能還是藝術加工。手動對焦,明明就是進化過程中階段特徵,落後,偏離理想,接近理想的已經出現,還被追捧。如果可以理解的話,也只能在老爺爺開著手動老爺車的層面。

人眼,超級防抖。如果說上述描述中,有人在故意放慢/擾亂/偽造技術進步的腳步,有人在無比懷舊和習慣成自然成傳統成真理的人類先天缺陷的誤導下(也有可能是商家的誘導)錯誤行為。防抖,應該是相機廠商一直在追求的目標,但是距離人眼或者應該說人腦/人,相差甚遠。我們不僅輕微抖動不會破壞我們的視覺成像,就是我們在激烈運動的時候比如奔跑/搏鬥/旋轉時,都可以獲得清晰的圖像而其包含三維定位信息。

就此而言,真不知相機廠商何時能生產這樣一款相機,設置成兩秒延遲+高速連拍,然後拋向空中,接住!然後獲得一組清晰的圖片,化簡一點:不必包括三維信息。也可以簡單一些,邊跑邊拍,圖片清晰。我們的眼睛不用放在三腳架上或者保持相對靜止才能提供給我們清晰地客觀景象,那樣的話,我們早就會被優勝劣汰的法則從生物的進化競爭中淘汰。

就此看來,這個能力,相機在其有生之年都未必能做到。要麼做不到,要麼做得出來用不起。看看樹上歡蹦亂跳還能準確抓住樹枝的松鼠和猴子們,方知自然界的力量。

人眼,是連續提供圖像。相機做不到,提供的是「決定性的瞬間」。而且,人眼在移動的時候,連續的畫質不變。再好的攝像機如果快速移動也會損壞畫質甚至不可看。再有,如果沒有新技術介入,下面的現象永遠存在:

人移動的時候,所看到的景象的三維坐標是不變的,並不會因為你上下起伏的步伐導致你看到的畫面上下起伏。攝像機就不行,如果動了,會導致所拍攝的世界景象三軸混亂,令觀者暈眩。所以,家用攝像機要防抖,專業拍攝最好保持攝像機的靜止或等於靜止的勻速直線/曲線運動。人對相機什麼時候能改一改?有能力改嗎?可用嗎?當然導致於此的原因可能是播放中的假設所造成的。

人眼,是智能設備。這樣說都貶低了人的眼睛,只是為了比較的比喻。相機是光學設備,是機械設備。現代單反相機已經有了一些智能因素。突出的典型的的體現是光比的智能調整和高感光度,也即夜視能力。百年前的老相機、現在的相機,晴天拍照天地風光片,兲清楚了地面曝光不足,地面曝光合適天空過曝。我曾對一亮牆上開鑿的一扇門裡的靜物拍攝,我的眼睛什麼都能看清楚,拍照下來,牆清楚了,門裡一片黑暗,門裡清楚了,外牆過曝。

當然,有人會說,你可以用原廠軟體提升黑暗處,基本上可以將全黑的畫面提亮出有層次的內容。不過,如果變成逆光人像,提亮的人臉顏色就很難看了。而你去問身邊的任何朋友,只要不是盲人,都會告訴你:「我既不會看不見雲彩朵朵的天空,也不會把逆光中的人臉顏色看成是豬肝的顏色」。其實特別簡單的事情,就是一種補償,不讓人的基因干,讓人手干怎麼就這麼難?

相機已經有了部分智能,比如可以識別人臉,可以識別過曝的區域並給出提示。但是製造商就是不補償。現在,……手機把補償做出來了。可見技術實現也並不難。為製造商編造一個拒絕進步的理由:為了還原現實/客觀真實。我們要問:什麼現實/客觀真實?是沒有生命的機械測量出來絕對光比,還是人類乃至脊椎動物眼睛腫的客觀真實?如果還說是前者,一定會導致飛行的小鳥看見了地面方向的樹枝而看不清空中正在向它振翅俯衝雄鷹;猴子看到了地面的天敵而模糊了天空方向的樹枝,導致失手摔落地面。這些事情發生了嗎?顯然沒有大概率的發生,不然的話,我們今天一定看不到這些物種了。

「逆光也能看清楚」的廣告詞,實際是在告訴相機製造商,依靠阻礙技術進步保護壟斷利潤的時代即將結束。

最後,誰是單反相機的掘墓人?

相機的製造者說是無反相機、微單相機。一副肥水還是別流進外人田的心思就像司馬昭之心一樣。

照相機的輸出模式或者說滿足人們視覺需求的模式是斷續的、只不過可保留的、瞬間時空事件。其現實性、過程性、連續性明顯不足,並不是人眼觀察周圍世界的典型方式。有人討論在記憶中、在睡夢中人對事件人物的回憶也是連續的,只不過色彩的飽和度可能很低。

一組現實的例子:蘋果手機已經增加了小短片拍攝功能,網路上的視頻信號動態的已經超過靜態,或者說三維視頻信息超過了二維視頻信息。這才是人眼和人類習慣的視覺活動。再有,所有的單反相機,不顧客戶的反對,已經強行將視頻拍攝與照相功能的機器捆綁在一起。筆者為此還在一攝影網站與多人口水戰。為什麼不生產一款只有拍照功能的相機?這樣要麼可以降低價格,要麼不降價可以提供有更好功能的照相機器。為什麼不做呢?

結果不就很簡單了——相機製造商已經預見到早晚有一天人們會用連續視頻記錄設備取代平面視頻記錄設備——照相機。

諸位在思考一下,為什麼現在再好的連續視頻記錄設備扣下來的靜態圖片清晰度總是不行,而再好的照相機的視屏功能也不如專業攝像機,儘管不少相機已經說自己有4K攝像功能。

長話該短說了。

如果有一天,攝像機扒下來的照片超過現在的單反質量,如果有一天,有可長時每秒拍攝24張照片的照相機(膠片攝影機就是這樣的機器),看靜態視頻圖像的享受模式/滿足人們視覺慾望的模式會不會隨之改變。

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需要用人工設備取代人眼,我們從現在起還有多少事情要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陽車視覺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太陽車視覺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