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安傳》,為了忘卻的記念

《朱安傳》,為了忘卻的記念

《朱安傳》,為了忘卻的記念

主筆溫星 春城晚報·悅讀周刊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作者:喬麗華

九州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定價48元

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紀念這個悲催的女人。這並非為了別的,只因為感慨總時時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

讀到這樣一個開頭,想必幾乎所有朋友都會立即明白,我是在拙劣地模仿魯迅先生名篇《為了忘卻的記念》。但或許,你得很費勁地想想,甚至要耐心地把這篇文章讀下去,才會恍悟:我嘗試著去紀念的,是魯迅先生的原配夫人。

是的,魯迅先生的原配,朱安,一個幾乎被文學史和廣大讀者完全遺忘的人——這冰冷無情的一句,似乎已足以描述她的人生。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的出版,在許多人看來沒什麼價值。

朱安比魯迅長兩歲或三歲,1906年正式行禮過門時,已是28歲的老姑娘。彼時的魯迅,已然接受大量西方思想,並正在日本留學。最是孝子的他,把這樁母親一手包辦的「封建婚姻」拖了很多年,也曾試著去改變朱安,要求她放足、進學堂,卻遭朱家婉拒。當被母親以病重為由從日本騙回,他選擇了屈從。但在洞房花燭夜之後,第二天便搬到了書房。

在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員喬麗華所著的這部朱安傳記中,寫到一個難以察覺的細節:新婚夜印花被的靛青把新郎官的臉給染青了,可以推知,魯迅應該是把頭埋在被子里哭過。

此後,魯迅再也沒有碰過朱安。即便在北京同住一個四合院時,也是各居一室,「兩人各歸各,不像夫妻」,交流更是不可能的,「和她談不來」。其心態,在對好友許壽裳說的一句話中表達得沉痛而又清晰,「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魯迅愛情的依歸,當然是許廣平,後來全世界都知道了。當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同居的時候,當魯迅作為舊世界最嚴厲、最徹底的批判者笑傲風雲甚至蜚聲國際的時候,朱安始終侍奉於婆婆魯老太太身邊。

在當代魯迅研究的諸多話題中,1936年魯迅去世後「原配與許廣平的矛盾」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通過這部傳記的細緻梳理,當可為此定分止爭。其實,這兩位偉人「身後」的女人都非常識大體,始終相互體諒、禮敬,分別做著自己分內且力所能及的事,朱安仍負責照顧婆婆,許廣平則整理、出版魯迅著作,並一直在自己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為無工作能力的朱安和魯老太太提供生活費,1943年老人去世後依然不斷,直至1947年,朱安在極貧和重病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享年69歲。

朱安生前在魯迅的世界裡不被待見,離世後,依然沒能贏回半點安慰。她遺願是葬在「大先生之旁」,這自然不可能,大家都覺得跟魯老太太合葬最合適,但這也未能實現。更有甚者,最終,作為原配夫人的朱安,魯迅家譜中竟然都找不到她的名字。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隱忍一生、悲劇一生、為魯迅奉獻一生,大概就發出過這樣一次痛徹心扉的「吶喊」。雖然朱安自己並不一定懂,但這份付出無疑有著「捨生取義」般的崇高:她無奈地犧牲了自己的幸福,為魯迅全力分擔了照顧老人的後顧之憂,客觀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魯迅。甚至,陳丹青還認為,魯迅終其一生陰冷、偏激、滯澀而又尖銳的文風,其形成也應該與早期跟朱安不幸的婚姻關係有關。

我想,這便是研究朱安的意義,這便是這部朱安傳記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劍溫星 的精彩文章:

于堅《建水記》解讀「詩意棲居」範本

TAG:書劍溫星 |